一种非下沉式绿地处理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58215发布日期:2019-02-12 23:37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下沉式绿地处理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绿地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非下沉式绿地处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绿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其主要有净化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土壤、树木的杀菌作用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以及对人体心情进行调节的作用,假如:在城市中使人镇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因此城市绿地的建设尤为重要,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是下沉式绿地建设。

下沉式绿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又称为低势绿地、下凹式绿地。凡有条件的绿地,都将其地面高程降低到周边地面以下,形成5-30cm乃至50-100cm的落差,以蓄积来自相邻地面的径流。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一般来讲,狭义的下沉式绿地,作为一种形式最简单的雨水蓄渗设施,应用范围较广,可以在居住区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场地设置。下沉式绿地被赋予的主要功能有三个:

一是对于干旱缺水的城市,尽可能蓄积降水时的地表径流以补充和节约绿地灌溉用水,从而有助于城市节水;

二是通过减少地表径流,有组织地汇集雨水,有利于城市地表污水的集中排放和处理,有利于减少城市污水对外界的影响;

三是在城市发生暴雨引起洪涝时起到滞洪减灾作用。

但下沉式绿地有如下缺点:对植物的要求很高,只能种植水生植物,对场地的要求很高,要有足够的空间做下凹,下凹式绿地在南方干燥季节,土壤容易板结,雨水无法下渗,完全没有效果,是一种灰色设施。

而国内现状提倡的是创建海绵城市,它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因此创建海绵城市后能够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的问题,而目前假如城市如需按照海绵城市的要求进行规范,因道路绿化带面积过小,无法实现,而本发明中的非下沉式绿地入渗的方式成功解决了道路两边绿化带为1.2-1.5米,无法实现下沉式绿地的行业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下沉式绿地处理装置及方法,它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非下沉式绿地处理装置,包括设置在道路的路岩石边的雨水收集口,在雨水收集口下方设有一个与雨水收集口连通并用于收集雨水的雨水井,在雨水井上设有一路以上分别通过一连接管连接的用于对雨水进行净化后并能够渗透出水的pp模块组合收集池,每一个pp模块组合收集池分别间隔至于绿化带下方并由一个以上的雨水pp模块呈长条状摆放后外围用土工布进行包裹而构成的pp模块组合收集池,所述pp模块组合收集池上方设有覆土层,在覆土层上方设有绿化带。

进一步,在雨水井上设有溢流管。

进一步,在pp模块组合收集池四周填有厚度为100mm的粗沙作为保护层。

本发明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非下沉式绿地处理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在绿化带规划区域的位置间隔挖基坑,并挖平整,然后在底板浇筑之前按照要求夯实基坑底部,对整个基坑底部采用无钢筋厚100的混凝土进行浇筑,浇筑后,填上一层粗沙;

s2、然后将多个雨水pp模块呈长条状组合摆放在基坑内,摆放构成一大块雨水收集模,在整个雨水收集模外围用土工布进行包裹;

s3、然后在土工布外相对于雨水收集模的四周设置一层粗沙作为保护层;

s4、在步骤s3完成的pp模块组合收集池上方设置一层覆土层,在覆土层上方种植绿化带;

s5、在每一段间隔道路的路岩石边分别设置一个雨水收集口,在雨水收集口下方挖掘一个雨水井,且步骤s3构成的pp模块组合收集池与之最近的一个雨水井通过管道连接,当下雨时雨水经雨水收集口流至雨水井再流至pp模块组合收集池,再由pp模块组合收集池沉淀污泥和垃圾后渗透至地下,给绿化带植物提供水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解决目前下沉式绿地对“植物种植的要求高,只能种植水生植物,对场地的要求很高,要有足够的空间做下凹,下凹式绿地在南方干燥季节,土壤容易板结,雨水无法下渗,完全没有效果”的问题,由于设置了pp模块组合收集池,其类似一个海绵,先吸收雨水,并进行沉淀,当需要水后,水从pp模块组合收集池的土工布外渗透出,流入土壤中对绿化进行灌溉的作用,不用进行下沉式绿地设置,最终实现了创建海绵城市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一种非下沉式绿地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中:1.雨水收集口;2.雨水井;3.连接管;4.pp模块组合收集池;5.雨水pp模块;6.土工布;7.溢流管;8.保护层;9.覆土层;10.绿化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下沉式绿地处理装置,包括设置在道路的路岩石边的雨水收集口1,在雨水收集口1下方设有一个与雨水收集口1连通并用于收集雨水的雨水井2,在雨水井2上设有一路以上分别通过一连接管3连接的用于对雨水进行净化后并能够渗透出水的pp模块组合收集池4,每一个pp模块组合收集池4分别间隔至于绿化带10下方并由一个以上的雨水pp模块5呈长条状摆放后外围用土工布6进行包裹而构成的pp模块组合收集池4,所述pp模块组合收集池4上方设有覆土层9,在覆土层9上方设有绿化带10。

进一步,在雨水井2上设有溢流管7。

进一步,在pp模块组合收集池4四周填有厚度为100mm的粗沙作为保护层8。

本发明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非下沉式绿地处理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在绿化带10规划区域的位置间隔挖基坑,并挖平整,然后在底板浇筑之前按照要求夯实基坑底部,对整个基坑底部采用无钢筋厚100的混凝土进行浇筑,浇筑后,填上一层粗沙;

s2、然后将多个雨水pp模块5呈长条状组合摆放在基坑内,摆放构成一大块雨水收集模,在整个雨水收集模外围用土工布6进行包裹;

s3、然后在土工布6外相对于雨水收集模的四周设置一层粗沙作为保护层8;

s4、在步骤s3完成的pp模块组合收集池4上方设置一层覆土层9,在覆土层9上方种植绿化带10;

s5、在每一段间隔道路的路岩石边分别设置一个雨水收集口1,在雨水收集口1下方挖掘一个雨水井2,且步骤s3构成的pp模块组合收集池4与之最近的一个雨水井2通过管道连接,当下雨时雨水经雨水收集口1流至雨水井2再流至pp模块组合收集池4,再由pp模块组合收集池4沉淀污泥和垃圾后渗透至地下,给绿化带10植物提供水源。

本实施例能够解决目前下沉式绿地对“植物种植的要求高,只能种植水生植物,对场地的要求很高,要有足够的空间做下凹,下凹式绿地在南方干燥季节,土壤容易板结,雨水无法下渗,完全没有效果”的问题,由于设置了pp模块组合收集池,其类似一个海绵,先吸收雨水,并进行沉淀,当需要水后,水从pp模块组合收集池的土工布外渗透出,流入土壤中对绿化进行灌溉的作用,不用进行下沉式绿地设置,最终实现了创建海绵城市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