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0329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础桩长度检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钢管混凝土结构是由混凝土填入钢管而形成一种新型组合结构。由于钢管混凝土结构能够有效地发挥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同时克服了钢管结构容易发生局部屈曲的缺点,近年来在一些大跨度施工的场合使用非常广泛。

在地铁施工过程中,采用钢管柱作为基础桩,此时,桩基在旋挖钻成桩孔后,向桩孔内灌注混凝土。当混凝土灌注后紧接着进行插入钢管柱施工。为了留取恰当的操作空间进行插入钢管柱施工(一般需要留有约30米的高度作为施工空间),需要严格控制桩顶的混凝土面距离地面的标高。

但是,地铁施工中,一些基础桩的设置位置在水下或者泥浆下方,基础桩的浇灌需要采用水下灌注的形式,因此,基础桩的桩底距离地面的距离采用传统的检测设备很难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沉渣进行判断,以对水下基础桩的桩顶距离地面的标高进行检测的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包括有若等长的干标准节,所述标准节分为第一类标准节和第二类标准节,所述第一类标准节与第二类标准节相间设置,且在端部相互套接,所述第一类标准节与第二类标准节套接的位置处穿设至少两根限位杆,相邻的标准节可拆卸连接形成纵杆,所述纵杆的下端设置有用于插入混凝土内的锥形漏斗,所锥形漏斗上设置有至少一过水区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根限位杆穿过两类标准节的套接位置处,可以限定两者的相对摆动,以形成整根纵杆,利用标准节逐节拼接形成的纵杆,以贾昂锥形漏斗带至水下,锥形漏斗的锥尖刺入尚未凝结成桩的基础桩混凝土中,向上提拉时,人手必然可以感知向上提拉的力的变化,而经过水或者泥浆时,水从过水区域渗出,仅留混凝土中的碎石骨料,依据取出碎石骨料时的纵杆长度,即可较为准确的获知水下的基础桩的混凝土面距离地面的标高;此外,标准节等长,依据拼接形成纵杆的标准节数量以及标准节的使用数量,可以较为方便的获知使用的纵杆的长度。

优选地,相邻所述标准节于连接位置处设置包覆两者连接位置的防水橡胶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杆要伸入水下,无论采用丝扣还是限位杆,水的浸泡作用均会导致标准节的生锈,从而使标准节的拼接困难,增加的防水橡胶套包覆标准节的连接处,以防止标准节的这个位置生锈影响拼接。

优选地,所述限位杆有两根,且沿纵杆的轴线方向上下错开分布,两根所述限位杆的轴线互成90度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下错开,并轴线互成90度分布,可以使两根限位杆的轴线在空间上构成两根异面直线,以更好地限定相邻标准节之间的摆动。

优选地,所述限位杆的长度超过标准节的直径,所述防水橡胶套上设置有容纳所述限位杆端部的弧形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杆的长度稍长于标准节的直径,可以保证连接标准节时限位杆插装到位,而对应的将防水橡胶套的相应位置设置弧形凸起,可以使防水橡胶套的这个位置适应于定位杆伸出标准节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锥形漏斗包括形成锥形漏斗开口的环部,以及焊接于环部一周并向下延伸最后收止于一处形成锥形漏斗的尖部的钢筋,相邻钢筋之间形成过水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环部和钢筋形成锥形漏斗,相邻钢筋之间形成过水间隙,钢筋收止于一处并焊接,即可简单的形成锥形漏斗。

优选地,所述锥形漏斗包括由金属板围成的圆锥形主体,所述主体于圆锥的锥顶处形成过水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金属板形成圆锥形主体,在切去锥顶处形成过水间隙,简单且易于实现。

优选地,所述锥形漏斗包括由金属板围成的圆锥形主体,所述主体上设置有若干透孔以形成所述过水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透孔做过水间隙,可以将锥形漏斗内的水尽可能快的滤除,以减轻向上提拉纵杆的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标准节逐节拼接形成纵杆,以贾昂锥形漏斗带至水下,锥形漏斗的锥尖刺入尚未凝结成桩的基础桩混凝土中,向上提拉时,人手必然可以感知向上提拉的力的变化,而经过水或者泥浆时,水从过水区域渗出,仅留混凝土中的碎石骨料,依据取出碎石骨料时的纵杆长度,即可较为准确的获知水下的基础桩的混凝土面距离地面的标高;此外,标准节等长,依据拼接形成纵杆的标准节数量以及标准节的使用数量,可以较为方便的获知使用的纵杆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整体结构视图;

图2是为显示锥形漏斗结构而作的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第二种锥形漏斗的结构视图;

图4是第三种锥形漏斗的结构视图;

图5是第四种锥形漏斗的结构视图;

图6是整体结构的剖面视图;

图7是为显示两类标准节的连接位置结构而做的图6的B部放大图;

图8是实施例2的结构视图。

图中,1a、第一类标准节;1b、第二类标准节;2、锥形漏斗;20、环部;21、钢筋;22、锥尖;23、金属板;24、过水区域;3、防水橡胶套;30、弧形凸起;4、定位杆;5、基础桩;6、水;7、注浆管;8、灌浆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如图1中所示,其包括一根纵杆以及固定于纵杆下端的锥形漏斗2组成。

锥形漏斗2的第一种实现形式如图2中所示,其由一块金属板23焊接形成一个开口的圆锥状,并将锥尖削去形成过水区域24。金属板23焊接固定至纵杆下端;

锥形漏斗2的第二种实现结构如图3中所示,其包括与纵杆最下端固定的环部20,环部20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纵杆的轴线,环部20的轴向上焊接固定若干钢筋21,全部的钢筋21向背离纵杆上端的方向收止至聚拢,形成锥尖22,以便于锥形漏斗插入基础桩的混凝土。相邻钢筋21之间形成过水区域24,向上提拉锥形漏斗2时,基础桩上的水会经过水区域24渗出,当锥形漏斗2进入基础桩后,基础桩内的混凝土灌入锥形漏斗2内,并且,由于较小混凝土骨料的直径也在30㎜左右,因此,将钢筋21的密度适当加大,以控制过水区域24内至容水通过而不容砂石通过。

锥形漏斗2的第三种实现形式如图4中所示,即在金属板23上开设若干圆形过水区域24,只要保证过水区域24的尺寸不大于混凝土的骨料的平均粒径即可。

锥形漏斗2的第四种实现形式如图5中所示,即在金属板23上开若干条形槽作为过水区域24,只要保证过水区域24的槽宽不大于混凝土的骨料的平均粒径即可。

纵杆由若干标准节可拆卸拼接形成,具体来说,标准节分为第一类标准节1a和第二类标准节1b,其中第一类标准节1a的直径大于第二类标准节1b的直径,以使两者可以相互套接,多根第一类标准节1a和第二类标准节1b间隔套接,做初步固定,然后在套接的位置穿设如图6中所示的定位杆4,定位杆4两根并用,用于限定两类标准节的相对摆动。

具体来说,如图7中所示,两根定位杆4沿标准节的轴线方向向下间隔布置,并且,两根定位杆4相互垂直,两者穿入相邻的第一类标准节1a和第二类标准节1b的套接位置后,相邻标准节的相对滑移被任意一根限位杆4固定,而由于两根限位杆4的轴线为空间异面线,因此,相邻标准节的转动被限定。

为了方便限位杆4在连接标准节时可以可靠安插到位,限位杆4的设计长度应当稍长于标准节的直径,以使穿设至标准节内的限位杆4的两端稍稍露出标准节外。

为了防止两类标准节在套接处浸泡水中生锈,影响定位杆4的穿设,在连接时,在两者套接位置外部包覆设置一防水橡胶套3,以其弹性变形将定位杆4和两类标准节的套接位置包覆于其中,以减少水沁入。而为了配合于限位杆4上伸出标准节的部分形成的凸起,防水橡胶套3上设置一弧形凸起30,弧形凸起30处的防水橡胶套3的直径大于弧形凸起30的两端的直径,以在防水橡胶套3包覆至标准节外后,弧形凸起30处于限位杆4的穿出位置对应,防止突出至标准节外的限位杆4的部分将防水橡胶套3撑得变形过大。

实施例2

一种实施例1中描述的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的使用方法,如图8中所示,基础桩5在桩孔成型后,向桩孔内插入注浆管7,并通过注浆管7上端的灌浆口8将混凝土压入桩孔形成基础桩5,基础桩5与地面之间标高应控制在27米左右,基础桩5至地面为水6或者泥浆,将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描述的桩基混凝土沉渣的检测装置中的纵杆带着锥形漏斗2插入,至锥形漏斗2浸没至基础桩5内的混凝土中,操作者感受到纵杆上的力的变化后,向上提拉纵杆,确定锥形漏斗2内有混凝土骨料残留,则计算拼接形成纵杆的标准节1的数量以及不完整的标准节1上的浸没长度,从而获知基础桩5的顶面距离地面的标高,以对其进行控制。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