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窨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0750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窨井盖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市政窨井盖。



背景技术:

窨井盖是下水道或是排污口常用的盖子,市政工程人员需要定期打开窨井盖进行检查等工作,因窨井盖自身重量较大,同时窨井盖长时间处于闭合状态,窨井盖的内盖与井盖外框之间会充满灰尘、泥土,导致窨井盖很难被打开。也有一下窨井盖采用辅助装置来开启,使开启过程变得简单省力,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 205530355 U,“一种液压自动井盖”,包括窨井、井盖外框、内盖、液压油缸、启停开关,所述液压油缸的缸座端与井盖外框铰连接,而活塞杆与内盖铰连接,而内盖与井盖外框铰连接,使内盖在液压油缸的作用下,可绕铰支点相对于井盖外框转动而轻松打开,该液压自动井盖虽然容易打开,但是因设置了液压油缸,所以造价较高,不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窨井盖不易打开以及易打开的窨井盖造价高昂的弊端,提供一种市政窨井盖,该装置设置了平衡杆采用杠杆原理来打开窨井盖,操作简单,造价较低,适于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市政窨井盖,包括井盖外框和盖在井盖外框上的内盖,井盖外框内设有内腔、与井盖外框上平面连通的滑道A、通往内盖下方的滑道B,滑道A、滑道B都与内腔上端连通,所述内腔内设有平衡杆、设置在平衡杆左端正下方的支撑柱A和设置在平衡杆右端正下方的支撑柱B,平衡杆中间位置与内腔的侧壁铰接,平衡杆左端上设有能在滑道A内滑动的施压滑块,平衡杆右端上设有能在滑道B内滑动的支撑滑块,当内盖盖在井盖外框上时,施压滑块上端高于井盖外框上平面,支撑滑块上端与滑道B上端齐平。

作为优选,所述井盖外框上还设有位于内盖下方的辅助开盖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辅助开盖装置包括滑槽、能在滑槽内上下滑动的推动块,推动块与滑槽底部之间设有弹簧,当内盖盖在井盖外框上时,推动块上端支撑在内盖底部,内盖对推动块的压力等于弹簧对推动块的弹力。

作为优选,所述推动块下端与弹簧上端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内盖上平面设有嵌入孔。

作为优选,所述嵌入孔倾斜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嵌入孔的倾斜角度为30-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打开本实用新型的内盖时,只需用榔头等工具敲击施压滑块,通过平衡杆的作用,支撑滑块就能对内盖的内侧面产生冲击力,可以震掉内盖与井盖外框之间泥土等杂物,使内盖与井盖外框之间产生缝隙,此时工作人员再打开内盖就会变得更为容易,操作简便。井盖外框上的辅助开盖装置对内盖一直就有支撑作用,可以抵消内盖的部分重力,使工作人员打开内盖时更为省力。内盖上平面设置的嵌入孔可以用来固定钢筋等工具,让工作人员可以撬动内盖,使工作人员打开内盖时有支撑点,打开内盖时也能更为省力。平衡杆等部件结构也十分简单,造价低廉,容易普及推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操作起来十分简便,能使工作人员打开内盖时更为省力,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适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内盖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内盖截面图;

附图标记:1、井盖外框,2、内盖,3、内腔,4、滑道A,5、滑道B,6、平衡杆,7、支撑柱A,8、支撑柱B,9、施压滑块,10、支撑滑块,11、辅助开盖装置,12、滑槽,13、推动块,14、弹簧,15、嵌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表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市政窨井盖,包括井盖外框1和盖在井盖外框1上的内盖2,井盖外框1内设有内腔2、与井盖外框1上平面连通的滑道A4、通往内盖2下方的滑道B5,滑道A4、滑道B5都与内腔3上端连通,所述内腔3内设有平衡杆6、设置在平衡杆6左端正下方的支撑柱A7和设置在平衡杆6右端正下方的支撑柱B8,平衡杆6中间位置与内腔3的侧壁铰接,平衡杆6左端上设有能在滑道A4内滑动的施压滑块9,平衡杆6右端上设有能在滑道B5内滑动的支撑滑块10,当内盖2盖在井盖外框1上时,施压滑块9上端高于井盖外框1上平面,支撑滑块10上端与滑道B5上端齐平。

所述井盖外框1上还设有位于内盖2下方的辅助开盖装置11,所述的辅助开盖装置11包括滑槽12、能在滑槽12内上下滑动的推动块13,推动块13与滑槽12底部之间设有弹簧14,推动块13下端与弹簧14上端固定连接,当内盖2盖在井盖外框1上时,推动块13上端支撑在内盖2底部,内盖2对推动块13的压力等于弹簧14对推动块13的弹力。

如图3所示,所述内盖2上平面设有倾斜设置的嵌入孔15,嵌入孔15的倾斜角度为60°。

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