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复杂地质环境下使用的大跨越铁塔筏板基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0651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沿海复杂地质环境下使用的大跨越铁塔筏板基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铁塔建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沿海复杂地质环境下使用的大跨越铁塔筏板基础。



背景技术:

现有的架空输电线路在跨越通航江河、湖泊、海峡等,因档距较大(一般在1000m以上)或铁塔高度较高(一般在100m以上),导线选型或铁塔设计需予以特殊考虑,且发生故障时影响航运、交通或修复特别困难的耐张段应按大跨越设计。大跨越铁塔具有铁塔高、荷载大等特点。

大跨越铁塔的基础,根据荷载、地质、水文、施工等条件,一般采用板式基础、灌注桩群桩基础、岩石(嵌固、锚杆)基础等。

板式基础主要用于荷载不大、地质较好的情况;灌注桩群桩基础主要用于荷载较大或地质较差的情况;岩石锚杆基础主要用于荷载适中、且塔位位于完整性较好的基岩的情况。

但是在位于如沿海区域或者海岛地形,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地貌为海蚀残丘岛礁地貌类型,现有技术无法满足建设要求。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沿海复杂地质环境的铁塔筏板基础,能够适应如沿海区域或者海岛地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沿海复杂地质环境下使用的大跨越铁塔筏板基础,实现的目的之一是能够适应沿海复杂地质环境,由柱墩、主梁、次梁及底板组成一个空间受力的整体,传力明确,安全可靠,具有足够的抗弯、抗倾覆和抗滑移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沿海复杂地质环境下使用的大跨越铁塔筏板基础,包括栈板,所述栈板的边缘处设有主梁,所述主梁围绕所述栈板形成侧壁。

所述栈板上面位于所述主梁形成的侧壁内设有若干次梁,若干所述次梁互相交错形成梁格,所述梁格内填充基土,所述次梁的两端与所述主梁连接。

两条相邻的所述主梁结合处形成交叉角,所述栈板下面位于交叉角的位置设有塔角基础。

优选的,所述栈板的边缘处设有两道所述主梁。

优选的,所述主梁、所述次梁、所述栈板、所述塔角基础成一整体。

优选的,所述主梁、所述次梁、所述栈板、所述塔角基础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由柱墩、主梁、次梁及底板组成一个空间受力的整体,传力明确,安全可靠,具有足够的抗弯、抗倾覆和抗滑移能力。

(2)在梁格内回填现场多余土方,依靠混凝土及土方重力,抵抗基础上拔力;底部大尺寸板面与岩基接触,有效传递了下压力,同时增大了摩擦力,加大了整体抗滑移能力。主、次梁高度搭配合理,整体具有很好的抗弯及抗变形能力。

(3)本实用新型座于现状基岩表面,不需进行开挖,也不需进行围堰及防水的措施,大大减少了施工环节,节省了大量的施工时间。

(4)本实用新型座于现状基岩表面,相当于将铁塔整体抬高,使得铁塔高度可降低4m,节省了20余吨铁塔钢材。

(5)本实用新型座于现状基岩表面,避免地下水的侵扰,也便于进行防腐涂刷,对基础在强腐蚀环境中的耐久性有很好的提高;同时也减轻了海浪对铁塔塔脚的冲击及侵蚀。

(6)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及钢筋用量与传统的板式及灌注桩基础相当,但施工难度及周期大大降低,施工机械简单,综合造价更优。

(7)本实用新型通过四腿联合受力,大大减小了单个塔腿基础外扩面积,特别适用于海岛塔位受限、地形受限的情况。

(8)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不需开挖,对现场地貌、生态破坏小,利于环境保护。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部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沿海复杂地质环境下使用的大跨越铁塔筏板基础,包括栈板4,栈板4的边缘处设有主梁1,主梁1围绕栈板4形成侧壁。

栈板4上面位于主梁1形成的侧壁内设有若干次梁2,若干次梁2互相交错形成梁格,梁格内填充基土,次梁2的两端与主梁1连接。

两条相邻的主梁1结合处形成交叉角,栈板4下面位于交叉角的位置设有塔角基础3。

在某些实施例中,栈板4的边缘处设有两道主梁1。

在某些实施例中,主梁1、次梁2、栈板4、塔角基础3成一整体。

在某些实施例中,主梁1、次梁2、栈板4、塔角基础3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