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渗墙与粘土心墙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08745阅读:2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渗墙与粘土心墙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工建筑物防渗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渗墙与粘土心墙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电工程设计、施工水平的提升,有一批高坝大库建造于深厚覆盖层上,而覆盖层上建造的高坝以土石坝为主;从目前国内已建工程来看,覆盖层上的高土石坝以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粘土心墙堆石坝为最常用的坝型;对于粘土心墙堆石坝而言,其防渗体主要由粘土心墙+防渗墙组成;粘土心墙与防渗墙如何衔接,一直是设计、施工技术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与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渗墙与粘土心墙的连接结构。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防渗墙与粘土心墙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防渗墙,所述防渗墙设置在建造基础内,所述建造基础上方设置粘土心墙,所述防渗墙设置防渗墙头部,所述防渗墙头部与防渗墙的主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防渗墙头部伸入粘土心墙内。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或者组合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防渗墙的轴线与粘土心墙的轴线相重合。

伸入粘土心墙内的防渗墙头部的横截面为梯形,梯形横截面的下底边长度为防渗墙的厚度,梯形横截面的上底边长度为防渗墙厚度的0.5~0.7倍,防渗墙头部的两侧斜面的坡比为1:X,其中X=0.1~0.2。

当水库的坝高小于70 m时,梯形横截面的高度范围为2~3 m。

当水库的坝高大于70 m时,梯形横截面的高度范围为3~5 m。

粘土心墙的下底面和与其对应的建造基础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混凝土垫层,粘土心墙下底面的外沿处于混凝土垫层的外沿所在竖直方向的范围内。

所述混凝土垫层的厚度范围为1.0~1.5 m,且采用C25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渗墙与粘土心墙的连接结构,通过将防渗墙头部伸入粘土心墙中,从而确保防渗墙与粘土心墙的良好连接;将伸入粘土心墙内部的防渗墙头部的横截面设置为梯形,从而便于防渗墙头部两侧的粘土心墙的施工碾压;将混凝土垫层设置于粘土心墙的底部,与建造基础直接接触,从而作为粘土心墙的直接受力体。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渗墙与粘土心墙的连接结构结合已建工程成功的经验,成功解决了混凝土防渗墙与粘土心墙之间的连接问题,主要适用于覆盖层上建造的粘土心墙堆石坝与设置防渗墙的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防渗墙与粘土心墙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防渗墙;101-防渗墙头部;2-建造基础;3-粘土心墙;4-混凝土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一种防渗墙与粘土心墙的连接结构,包括防渗墙1,防渗墙1设置在建造基础2内,建造基础2上方设置粘土心墙3,防渗墙1设置防渗墙头部101,防渗墙头部101与防渗墙1的主体为一体化结构,防渗墙头部101伸入粘土心墙3内;粘土心墙为坝身的防渗结构,承担建基面以上的防渗功能,粘土心墙的材料组成、结构体型、尺寸等均通过试验和计算结果综合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防渗墙1的轴线与粘土心墙3的轴线相重合;特殊情况下,防渗墙1的轴线可以根据地质条件适当地上下游偏移。

伸入粘土心墙3内的防渗墙头部101的横截面为梯形,梯形横截面的下底边长度为防渗墙的厚度D1,梯形横截面的上底边长度D2为防渗墙1厚度的0.5~0.7倍,防渗墙头部101的两侧斜面的坡比为1:X,其中X=0.1~0.2。

当水库的坝高小于70 m时,梯形横截面的高度H范围为2~3 m。

当水库的坝高大于70 m时,梯形横截面的高度H范围为3~5 m。

粘土心墙3的下底面和与其对应的建造基础2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混凝土垫层4,粘土心墙3下底面的外沿处于混凝土垫层4的外沿所在竖直方向的范围内。

混凝土垫层4的厚度D3范围为1.0~1.5 m,且采用C25混凝土。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