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避震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5562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避震建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具有良好避震效果的。



背景技术:

地震时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中对生命威胁最大的是房屋的坍塌。虽然现有技术中有各种各样的抗震强度高的楼房结构,但是仍然难以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高抗震效果的新型避震建筑。

一种新型避震建筑,包括固定于地底中的固定桩组件以及楼房主体,楼房主体包括直接承载于固定桩组件上的底部固定梁,所述固定桩组件包括基桩以及位于基桩顶部的承载台,承载台与底部固定梁相接触的表面均设置有相互咬合的凸起与凹坑,所述的凸起为正四棱台体,凹坑形状及尺寸与凸起匹配。

其中,在承载台与底部固定梁相接触的表面均垫有硬质耐磨金属板,凸起与凹坑设置于金属板上。

其中,在两金属板之间填充有黄油。

其中,在底部固定梁与承载台相接触外周包裹有防止杂质以及水进入两金属板之间缝隙的保护套6。

且,所述的凸起与凹坑的高度在0.2米~1米之间,凸起与凹坑的顶角在20度~90度之间。

本实用新型揭示的新型避震建筑可隔离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传递至承载台上,由于底部固定梁与承载台之间为分离结构,地震波不会刚性传递至底部固定梁上,底部固定梁与承载台之间形成横向和纵向的相对移动,但是由于凸起与凹坑的相互咬合,在地震发生时虽然底部固定梁与承载台之间有相对移动,但是在地震停止后由于底部固定梁及上部建筑的重力作用,底部固定梁会恢复至初始状态,底部固定梁与上面的建筑只会出现轻微的晃动,而不会发生倾斜、倒塌以及开裂,由此保证了底部固定梁与上面建筑的完整,防止由于建筑倒塌造成的人员伤害。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承载台与底部固定梁分离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附图1、2所示。本实施例设计的新型避震建筑,包括固定于地底中的固定桩组件1以及楼房主体2,楼房主体2包括直接承载于固定桩组件1上的底部固定梁21,底部固定梁21上部为框架结构的建筑主体。

本实施例中,固定桩组件1包括基桩11以及位于基桩顶部的承载台12,该基桩11深埋于地下的硬质地壳中。承载台12与底部固定梁21之间不是硬性连接,为活动的接触。具体而言,在承载台12与底部固定梁21相接触的表面均垫有硬质耐磨金属板5,在金属板5表面均设置有相互咬合的凸起3与凹坑4,且凸起3为正四棱台体,凹坑4形状及尺寸与凸起3匹配,高度在0.2米~1米之间,顶角在20度~90度之间,利于凸起3与凹坑4错开之后斜面导向复位。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不会刚性传递至底部固定梁上,底部固定梁与承载台之间形成横向和纵向的相对移动,但是由于凸起与凹坑的相互咬合,在地震发生时虽然底部固定梁与承载台之间有相对移动,但是在地震停止后由于底部固定梁及上部建筑的重力作用以及凸起3和凹坑4斜面的导向作用,底部固定梁会恢复至初始状态,底部固定梁与上面的建筑只会出现轻微的晃动,而不会发生倾斜、倒塌以及开裂,由此保证了底部固定梁与上面建筑的完整,防止由于建筑倒塌造成的人员伤害。

为了保证凸起3与凹坑4之间相对移动时顺畅以及减少凸起3与凹坑4之间相互磨损,在两金属板5之间填充有黄油,即在相互咬合的凸起3与凹坑4之间填充有黄油。

同时,为了防止杂物以及水进入凸起3和凹坑4之间,在底部固定梁21与承载台12相接触外周包裹有保护套6。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