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石流沟内大型弃渣场的防治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7065阅读:9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泥石流沟内大型弃渣场的防治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泥石流沟防治工程技术领域,更加具体来说是一种泥石流沟内大型弃渣场的防治体系。



背景技术:

在我国西南地区深山峡谷地带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弃渣场的位置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通常选在大型冲沟内。由于该地区为泥石流多发地带,并且大型弃渣场容量在百万方以上,弃渣高度达百米级,大型弃渣场的泥石流防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泥石流排导工程为首选防治方案,但是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致使防治结构失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多种防治措施组成防治体系,效果更好。

目前泥石流排导主要采用排导槽,排导线路一般沿弃渣场边缘与冲沟的交界线布置。为避免排导槽基础存在不均匀沉降,致使排导槽拉裂,排导槽结构须坐落在开挖山体形成的建基面上。在沟道空间狭小、两侧地形陡峭的情况下,为形成上述建基面需要进行巨大的开挖和支护施工,甚至无法形成建基面,结果导致汛期来临前排导设施难以完成,弃渣场无法度汛,排导工程投资巨大。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泥石流沟内大型弃渣场的防治体系及实施方法,以保证泥石流能够顺利经过弃渣场排至安全位置,从而保证弃渣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工程投资小,且能在汛前完成排导工程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泥石流沟内大型弃渣场的防治体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一种泥石流沟内大型弃渣场的防治体系,它包括弃渣场、谷坊坝、停淤场、排导槽和拦挡堤坝;所述的谷坊坝位于泥石流沟的上游,所述的停淤场位于所述的谷坊坝与下游横向设置的拦挡堤坝之间。

所述的排导槽位于所述的弃渣场的一侧并沿所述的弃渣场的边缘布置;

所述的排导槽的进口位于所述的弃渣场的顶部上游,所述的排导槽的出口位于所述的弃渣场的顶部外侧;

所述的排导槽进口位于所述的拦挡堤坝一侧并截断于所述的拦挡堤坝;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谷坊坝采用重力式实体格墩坝;

所述的谷坊坝包括坝体、预制涵管、钢筋石笼护坦、混凝土护坦和溢流口;在所述的坝体的顶部设置有格墩状溢流口;

在所述的谷坊坝的底部沿过流方向预埋有多根预制涵管,在所述的谷坊坝的下游设置有混凝土护坦和钢筋石笼护坦,所述的钢筋石笼护坦由多个钢筋石笼组成并铺设在所述的混凝土护坦的上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停淤场底部采用黏土层封闭,两侧及迎洪面均采用浆砌石护坡加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排导槽包括排导槽基础、槽底垫层混凝土和二次衬砌混凝土;所述的排导槽基础位于所述的排导槽的底部且由弃渣体填筑而成,所述的排导槽基础压实度大于95%;沿所述的排导槽基础的上部浇筑有槽底垫层混凝土,在所述的槽底垫层混凝土的上部浇筑有二次衬砌混凝土,在所述的二次衬砌混凝土的上表面设限裂钢筋。

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优点:1、谷坊坝位于泥石流沟上游沟道内,能够控制上游下泄的大石块和沟道内部分松散物质的再起动,削减泥石流的峰量及动能,有利于弃渣场顶部排导槽的顺利排导。

2、停淤场位于排导槽进口前端,利用拦挡堤坝形成停淤库容,泥石流在该区域内易产生大量的淤积并降低流速,可减小对排导槽的冲蚀及淤积程度。

3、排导槽位于弃渣场顶部,即使在沟道空间狭小、两侧地形陡峭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开挖和支护,施工速度快,工程投资较小,能够满足弃渣场度汛要求。

4、“渣体分部填筑、槽体分期实施”的方法可以处理渣体不均匀沉降导致排导槽拉裂的问题,排导槽结构安全可靠。

5、拦挡堤坝和排导槽基础填筑,能够利用工程建设的开挖料,可减少工程弃渣和弃渣场的征地面积,节约土地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布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弃渣场填筑完成后的平面布置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谷坊坝上游立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谷坊坝的横断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停淤场、拦挡堤坝、排导槽剖面图。

图6为排导槽二次衬砌混凝土完成后的横断面图。

图中:弃渣场1、谷坊坝2、坝体2.1、预制涵管2.2、钢筋石笼护坦2.3、混凝土护坦2.4、溢流口2.5、停淤场3、黏土层3.1、浆砌石护坡3.2、排导槽4、排导槽基础4.1、槽底垫层混凝土4.2、二次衬砌混凝土4.3、限裂钢筋4.4、泥石流5、拦挡堤坝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照图1-6所示:一种泥石流沟内大型弃渣场的防治体系,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弃渣场1、谷坊坝2、停淤场3、排导槽4和拦挡堤坝6;所述的谷坊坝2位于泥石流沟的上游,所述的停淤场3位于所述的谷坊坝2与下游横向设置的拦挡堤坝6之间,

所述的排导槽4位于所述的弃渣场1的一侧并沿所述的弃渣场1 的边缘布置;

所述的排导槽4的进口位于所述的弃渣场1的顶部上游,所述的排导槽4的出口位于所述的弃渣场1的顶部外侧;

所述的排导槽4进口位于所述的拦挡堤坝6一侧并截断于所述的拦挡堤坝6;

所述的谷坊坝2采用重力式实体格墩坝;

所述的谷坊坝2包括坝体2.1、预制涵管2.2、钢筋石笼护坦 2.3、混凝土护坦2.4和溢流口2.5;在所述的坝体2.1的顶部设置有格墩状溢流口2.2;

在所述的谷坊坝2的底部沿过流方向预埋有多根预制涵管2.2,在所述的谷坊坝2的下游设置有混凝土护坦2.4和钢筋石笼护坦2.3,所述的钢筋石笼护坦2.3由多个钢筋石笼组成并铺设在所述的混凝土护坦2.4的上方。

所述的停淤场3底部采用黏土层3.1封闭,两侧及迎洪面均采用浆砌石护坡3.2加固。

所述的排导槽4包括排导槽基础4.1、槽底垫层混凝土4.2和二次衬砌混凝土4.3;所述的排导槽基础4.1位于所述的排导槽4的底部且由弃渣体填筑而成,所述的排导槽基础4.1压实度大于95%;沿所述的排导槽基础4.1的上部浇筑有槽底垫层混凝土4.2,在所述的槽底垫层混凝土4.2的上部浇筑有二次衬砌混凝土4.3,在所述的二次衬砌混凝土4.3的上表面设限裂钢筋4.4;所述的排导槽4的平均纵坡为8%。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泥石流沟内大型弃渣场的防治体系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①、通过现场调查泥石流沟内松散物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确定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流通区;

②、在步骤①确定的泥石流形成区和流通区内,选择地质条件较好、坝前库容较大的位置,作为谷坊坝2的坝址,所述的谷坊坝2的坝址个数根据沟内松散物质的分布情况确定;

③、在步骤②确定的坝址位置进行谷坊坝2基础开挖,直至满足坝体2.1的抗滑稳定要求,坝肩岸坡开挖成槽,使坝体2.1嵌入岸坡基岩。

④、所述的谷坊坝2采用重力式实体格墩坝,所述的谷坊坝2的坝顶设格墩状溢流口2.5过流;所述的坝体2.1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在所述的谷坊坝2的坝轴线中部原始地面高程处沿过流方向埋设预制涵管2.2,在所述的谷坊坝2的坝趾下游浇筑C15混凝土护坦2.4,在所述的混凝土护坦2.4上码放钢筋石笼2.3,防止坝趾被掏涮。

⑤、所述的停淤场3位于排导槽4进口前端,所述的停淤场3位于所述的谷坊坝2与下游设置的拦挡堤坝6之间,所述的拦挡堤坝6 采用土石混合料填筑而成;

在所述的停淤场3底部采用黏土层3.1封闭,在所述的停淤场3 的两侧及迎洪面采用浆砌石护坡3.2加固;当泥石流5从上游沟道下泄时,固体物质将在停淤场3内产生淤积并降低流速,从而减小对排导槽的冲蚀及淤积程度(图中箭头表示泥石流的流动方向)。

⑥、所述的排导槽4沿弃渣场1顶部边缘布设,所述的排导槽4 的进口与上游设置的所述的拦挡堤坝6相接,所述的排导槽4的出口远离弃渣场1,所述的排导槽基础4.1由弃渣体填筑而成,所述的排导槽基础4.1的压实度大于95%;

所述的排导槽基础4.1由石质坚硬、粒径连续的渣料组成;所述的排导槽4出口位于原始坡面石质坚硬、抗冲涮能力强的位置。

所述的排导槽4分期浇筑而成,在所述的弃渣场1的第一个汛期来临前,完成所述的排导槽4的槽底垫层混凝土4.2的浇筑,在所述的弃渣场1的第一个汛期结束后采用抗冲磨混凝土对原有的所述的槽底垫层混凝土4.2的上部浇筑二次衬砌混凝土4.3,且在所述的二次衬砌混凝土4.3的表面设限裂钢筋4.4;所述的排导槽基础4.1经过汛期沉降,使得整个排导槽4的结构就变得稳固牢靠。

所述的排导槽基础4.1的沉降期可根据槽底垫层混凝土4.2的抗冲磨情况增加。

所述的预制涵管2.2的直径为1.5m,所述的钢筋石笼的尺寸为 2m×1m×1m(长×宽×高);相邻的所述的钢筋石笼之间采用U型钉连成整体,所述的钢筋石笼内的块石采用新鲜不易风化岩石。

上述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