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置于清水池内的吸水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3573阅读:58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置于清水池内的吸水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置于清水池内的吸水井,用于净水厂、配水泵房、吸水井工艺,属于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在净水厂设计中,一般是将吸水井与清水池分开设置,2个或2 个以上的清水池之间,多个清水池与吸水井之间用管道和闸阀连通和关断,这些连通管道和闸阀井要占用面积,因此,吸水井距清水池约 5m~10m。另外,规范规定,进入吸水井的管道宜从正面进入,吸水井沿水流方向的长度一般为5m~8m,而一些大水厂由于水泵台数多、单台水泵大,使另一方向的长度达到50m以上,进水管从吸水井中间一点正面进水,一般难以均匀扩散到50m,造成吸水井内水流紊乱,增加水泵的振动、噪音,降低水泵的效率,增加水泵能耗,虽然在其进口处做了椭圆形扩散口,也达不到目的。一些规范规定:正面进水的吸水井,扩散角不应大于40°,这一过渡段要占用很大的面积,在水库、河流取水工程用地比较宽松的情况下有条件实施,但在净水厂内一般实施不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置于清水池内的吸水井,改善吸水井内水流条件,提高水泵效率系数,降低水泵能耗;降低水泵因吸水井内水流条件不好而产生的振动、噪音、汽蚀,延长水泵使用寿命;减少清水池之间、清水池与吸水井之间的连通管的长度、三通、弯头和闸阀井的个数,降低清水池至吸水井之间的水头损失,达到降低能耗,降低工程投资、节约占地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置于清水池内的吸水井,所述的吸水井置于清水池5内设置,所述的吸水井包括配水渠3、及毗邻的吸水井室4,所述吸水井室4 内区域划分为池底面为坡面的过渡段井室41和池底面为平面的吸水室段42;集水坑1和所述配水渠3相邻设置,所述集水坑1位于所述清水池5池底以下设置,所述集水坑1上部与所述清水池5相通;所述的集水坑1侧面出水口连接闸阀2,所述的闸阀2出水口连接所述的配水渠3底部入水口;所述的配水渠3出水侧的出流口均匀设置多孔口并连通所述过渡段井室41。

所述集水坑1、配水渠3池底等高;所述的配水渠3与所述的吸水井室4、清水池5顶部等高,所述出流口是在所述的配水渠与所述的吸水井室4的隔墙上43均匀设置多孔口44。

所述清水池5和吸水井室4及所述配水渠3的高水位、低水位一致;所述过渡段井室41池底高端衔接所述配水渠3池底端,所述过渡段井室41池底低端衔接所述吸水室段42池底。

所述的过渡段井室41池底为平坡或坡度i≤1:5的缓坡。

相邻的所述清水池5设置的所述吸水井室4相邻设置,所述的配水渠3与相邻的配水渠3之间以闸阀2连接。

所述的配水渠3与所述的吸水井室4等长。

所述吸水室段42设置水泵吸水系统6。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吸水井放在清水池内,减少了清水池之间的连通管道长度和闸阀、闸阀井个数,不仅减少了占地面积,降低了工程投资,而且还减少了清水池至吸水井之间的水头损失;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水泵吸水室前增加了多孔配水渠、过渡段,改善了吸水井内的水力条件,提高了水泵的效率,降低了水厂日常电耗,还能减小水泵振动、噪音,防止水泵汽蚀,延长水泵的使用寿命。能达到降低能耗、噪音、节省占地、降低工程投资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位于清水池内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1‐1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2‐2剖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1‐集水坑 2‐闸阀 3‐配水渠 4‐吸水井室 41‐过渡段井室 42‐吸水室段 43‐隔墙 44‐多孔口 5‐清水池 6‐吸水水泵系统 7‐进水管 8‐导流墙 9‐溢流管 A‐最高水位 B‐最低水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是为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下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引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参见图1为在清水池内设置本实用新型吸水井的俯视示意图,图中表示了两个清水池及两个吸水井的设置结构的实例。

参见图1‐3,一种置于清水池内的吸水井,所述的吸水井置于清水池5内设置,所述的吸水井包括配水渠3、及毗邻的吸水井室4,所述吸水井室4内区域划分为池底面为坡面的过渡段井室41和池底面为平面的吸水室段42;集水坑1和所述配水渠3相邻设置,所述集水坑1位于所述清水池5池底以下设置,所述集水坑1上部与所述清水池5相通;所述的集水坑1侧面出水口连接闸阀2,所述的闸阀 2出水口连接所述的配水渠3底部入水口;所述的配水渠3出水侧的出流口均匀设置多孔口并连通所述过渡段井室41。

参见图2、3,所述集水坑1、配水渠3池底等高;所述的配水渠 3与所述的吸水井室4、清水池5顶部等高,所述出流口是在所述的配水渠与所述的吸水井室4的隔墙上43均匀设置多孔口44。

所述清水池5和吸水井室4及所述配水渠3的高水位、低水位一致;所述过渡段井室41池底高端衔接所述配水渠3池底端,所述过渡段井室41池底低端衔接所述吸水室段42池底。

所述的过渡段井室41池底为平坡或坡度i≤1:5的缓坡。

相邻的所述清水池5设置的所述吸水井室4相邻设置,所述的配水渠3与相邻的配水渠3之间以闸阀2连接。

所述的配水渠3与所述的吸水井室4等长。

所述吸水室段42设置水泵吸水系统6。

如图2、3剖面图,清水池进水经导流墙导入集水坑,沿管道经闸阀进入吸水井配水渠,配水渠沿渠长一侧孔口均匀配水出流至吸水井过渡段,过渡段可做成平坡或i≤1:5的缓坡与吸水室段连接,配水渠断面宽度为2m,出水侧开孔面积按配水均匀度达到95%确定,当开孔度满足不了要求时,可适当增大配水渠断面宽度;经过过渡段,孔口射流得以消除,配水均匀度进一步提高;吸水室段底部高程根据水泵吸水喇叭口淹没深度和悬空高度确定,吸水室段宽度一般为 5m~8m。

本实用新型将吸水井置于清水池内,使清水池与吸水井成为一体。由多孔配水渠、过渡段和吸水室段三部分组成。配水渠一侧为多孔板,对出水进行整流,与采用不大于40°的扩散角相比,缩短了过渡段的长度,出水更为均匀。由于吸水井水位随清水池水位变动,吸水井容积也具有调节功能,成为清水池调节容积的一部分,在计算清水池调节容积时,不需要扣除吸水井所占用的清水池容积,因此,这种置于清水池内的吸水井沿水流方向的长度可以大一些,从现有的5m~ 8m(只包含水泵吸水室段)放大到15m~20m,可增加配水渠、过渡段,以改善水力条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