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底板双层结构层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7318阅读:1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室底板双层结构层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防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室底板双层结构层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物越来越多,一般都设有地下室作为人防措施。地下室往往承受了房屋所有荷载并且将其转移至土层的承受重量的基础部分,可以是建筑的根基。但是地下室经常出现渗漏防水问题,严重影响了地下室的使用功能,目前一般都采用单层的抗渗自防水混凝土加外防水层的复合防水做法,防水效果不佳,经常出现渗漏水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地下室底板双层结构层防水结构,所述地下室底板双层结构层防水结构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地下室底板双层结构层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底板双层结构层防水结构包括上层结构层和底层结构层,所述底层结构层和上层结构层之间通过框架柱和结构墙连接,所述上层结构层和底层结构层之间形成中间隔气通风层,所述上层结构层上方依次设有保温层、上层找平层、防水层和上层保护层,所述底层结构层下方依次设有底层保护层、卷层防水层、底层找平层和素混凝土垫层,所述底层结构层周边还设置有排水沟,所述底层结构层周边设置有集水井,所述底层结构层上做有分水线,所述上层结构层上设有通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口与所述集水井上下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沟、集水井和底层结构层表面刷有一层防水涂膜。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井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隔气通风层的高度也根据需要确定。

进一步的,所述结构墙与底层结构层交接处设置有与结构墙紧贴的永久保护墙,所述永久保护墙为砖胎膜。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口突出上层结构层500~600mm。

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结构采用先阻、后排、再阻的“两防一排、防排结合”的思路,设置成上层防水结构层、下层结构防水层和中间的隔气通风层,下结构防水层作为第一道防护,即是发生渗漏,渗漏到下部结构层表面的水量也大大减小,并且上下结构防水层之间设置为中空,通风效果良好,再加上排水系统,很快风干或排走,而不会继续渗漏到上层结构防水层,防水效果极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水结构横断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层结构层防水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层结构层防水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层结构层,2-底层结构层,3-中间隔气通风层,4-框架柱, 5-结构墙,6-永久性保护墙,7-通风口,11-保温层,12-上层找平层,13-防水层, 14-上层保护层,21-底层保护层,22-卷材防水层,23-底层找平层,24-素混凝土垫层,25-分水线,26-排水沟,27-集水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地下室底板双层结构层防水结构,包括上层结构层1和底层结构层2,所述底层结构层2和上层结构层1之间通过框架柱4和结构墙5 连接,所述上层结构层1和底层结构层2之间形成中间隔气通风层3,所述上层结构层1上方依次设有保温层11、上层找平层12、防水层13和上层保护层14,所述底层结构层2下方依次设有底层保护层21、卷层防水层22、底层找平层23 和素混凝土垫层24,所述底层结构层2周边还设置有排水沟26,所述底层结构层1周边设置有集水井27,所述底层结构层2上做有分水线25,所述上层结构层1上设有通风口7。

具体实施时,所述通风口7与所述集水井27上下对应。

具体实施时,所述排水沟26、集水井27和底层结构层2表面刷有一层防水涂膜。

具体实施时,所述集水井27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具体实施时,所述中间隔气通风层3的高度也根据需要确定。

具体实施时,所述结构墙5与底层结构层交接处设置有与结构墙5紧贴的永久保护墙6,所述永久保护墙6为砖胎膜。

具体实施时,所述通风口7突出上层结构层500~600mm,平时洞口敞开通风,当与特殊情况时可用洞口盖板封闭。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结构防水层将绝大部分水挡在结构外面,一旦底板下的柔性防水卷材失效,混凝土底板会出现少量渗漏水,通过中间隔气通风层可消除渗漏水,若渗漏量较大,可以通过下结构防水层设置的分水线进入排水沟,最终进入集水井排出,因此渗漏水不会通过上结构防水层进入地下室,从而不会影响地下室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征已揭示如上,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示而作出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也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替换及修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