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重型井盖井圈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7307阅读:14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重型井盖井圈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均采用石灰稳定土、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及水泥稳定碎石作为基层结构,沥青混凝土作为道路面层结构,属于半刚性板体承载结构设计。道路内检查井采用钢筋混凝土为基础,混凝土砌块或砖砌体为井身,井周使用2:8灰土或级配砂石回填,钢筋混凝土预制或砌块(砖)砌筑井颈,球墨铸铁井圈(盖)用30~50cm宽、25cm厚的C30混凝土包裹,预留4cm厚度施做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属于刚性结构设计。道路与检查井这两种结构形式之间采用沥青混凝土搭接,一旦刚柔结构沉降不均,在动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凝土搭接处极易被剪切破坏,或井周回填土(面层)碾压不实、浇筑不整、砂浆强度不够、井盖安装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造成此处表面层开裂。如果不及时修补,雨水进入道路基层,损坏面就会逐步扩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重型井盖井圈加固结构,有效的解决了目前我国城市道路范围内的雨水、污水、中水、上水、燃气和电信等检查井出现井盖周边(10~35cm)路面开裂、破损及井盖下沉等质量问题,保证市政道路路面平整度,使得行车舒适性和安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降低了道路维修、养护费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市政道路重型井盖井圈加固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预制井圈、泡沫板和井筒,所述预制井圈的底端具有一体连接的预制井圈基座,所述泡沫板设置于所述预制井圈与所述井筒之间,所述预制井圈与道路结构层之间浇筑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的上表面与所述预制井圈的上表面平齐;井盖用于通过固定放置在所述预制井圈顶端。

可选的,所述预制井圈基座宽出所述井圈的上部外径的值大于等于750mm,且所述预制井圈基座的上表面为斜面。

可选的,所述预制井圈为预制钢筋混凝土井圈,所述预制井圈的上皮采用凿毛处理。

可选的,所述预制井圈基座的外侧面与道路结构层的下基层内壁相邻放置。

可选的,在所述混凝土与先浇筑的所述道路结构层的上基层的表面铺设有一层双向土工格栅,所述双向土工格栅的顶端为道路底面层。

可选的,所述预制井圈基座的底端与道路结构层的底基层之间浇筑有一找平层。

可选的,所述泡沫板为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且所述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的厚度为100mm。

可选的,所述井筒的外侧且位于所述道路结构层的底端为路基,所述路基通过井周回填材料进行填充并在填充完成后反挖,所述井周回填材料为级配砂石回填材料。

利用上述市政道路重型井圈井盖加固结构进行的市政道路重型井圈井盖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施工步骤为:

反挖检查井及其周围所占用的道路底面层和上路基等;

将井筒四周的路基按照规范通过井周回填材料回填完整,然后铺设一层沥青混凝土;

铺设道路结构层的底基层,并在底基层的表面铺设一层沥青混凝土;

在井筒的顶端固定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并且在所述底基层的顶端和所述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的外围通过预拌混凝土浇筑找平层;

在所述找平层和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的顶端安放带有预制井圈基座的预制井圈;

在预制井圈基座的顶面以及道路结构层之间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上表面与预制井圈平齐,养护期14天,达到2/3强度后做路面沥青层;

在浇筑的混凝土及先浇筑的道路结构层的表面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

最后铺设并摊平路面,定期进行养护。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井盖井圈加固结构,道路面层和基层之间放置一层双向土工格栅以及使用带有预制井圈基座的预制钢筋混凝土井圈配合100mm厚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形成刚柔结合的半刚性结构体,此结构体的现浇混凝土和预制井圈基座提高了井圈周围路面基层的强度,增大了过车动载受力面积,分散了井周道路基层荷载;双向土工格栅,可有效阻止及延缓反射裂缝的产生,快速地吸收和扩散由重力所引起的应力,延长用寿命;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具有复原率强,无吸水性,耐冲击性和耐气候性强,吸收上层结构荷载和基座结构反力,起到了弹性结构体的作用。道路面层和基层之间放置一层双向土工格栅和刚柔结合的半刚性结构体,减少了井周路面开裂、破损及井盖下沉等质量问题,保证市政道路路面平整度,使得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道路维修、养护费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市政道路重型井盖井圈加固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双向土工格栅;2上基层;3下基层;4底基层;5路基;6第一反挖界面;7混凝土;8预制井圈基座;9找平层;10井周回填材料;11预制井圈;12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13井筒;14第二反挖界面;15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重型井盖井圈加固结构,有效的解决了目前我国城市道路范围内的雨水、污水、中水、上水、燃气和电信等检查井出现井盖周边(10~35cm)路面开裂、破损及井盖下沉等质量问题,保证市政道路路面平整度,使得行车舒适性和安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降低了道路维修、养护费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市政道路重型井盖井圈加固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双向土工格栅的预制井圈、泡沫板和井筒,预制井圈的底端具有一体连接的预制井圈基座,泡沫板设置于预制井圈与井筒之间,预制井圈与道路结构层之间浇筑有混凝土,混凝土的上表面与预制井圈的上表面平齐;井盖用于通过固定放置在预制井圈顶端。

该井盖井圈加固结构,道路面层和基层之间放置一层双向土工格栅以及使用带有预制井圈基座的预制井圈配合泡沫板形成刚柔结合的半刚性结构体,此结构体的现浇混凝土和预制井圈提高了井圈周围路面基层的强度,增大了过车动载受力面积,分散了井周道路基层荷载;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具有复原率强,无吸水性,耐冲击性和耐气候性强,吸收上层结构荷载和基座结构反力,起到了弹性结构体的作用。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考图1,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市政道路重型井盖井圈加固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市政道路重型井盖井圈加固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预制井圈11、泡沫板和井筒13,预制井圈11的底端具有一体连接的预制井圈基座8,泡沫板设置于预制井圈11与井筒13之间,预制井圈11与道路结构层之间浇筑有C15混凝土7,混凝土7的上表面与预制井圈11的上表面平齐;井盖15用于通过固定放置在预制井圈11顶端。

井圈采用预制,与井圈一体设置的井圈基座为大放脚,预制井圈基座8宽出井圈13的上部外径的值大于等于750mm,预制井圈基座8的厚度不小于100mm,强度不小于C30,北方地区需要采用不低于标号D200抗冻混凝土,且预制井圈基座8的上表面为斜面。预制井圈11为预制钢筋混凝土井圈,钢筋采用HRB400钢筋,保护层20mm,预制井圈11的上皮采用凿毛处理,预制井圈基座8的外侧面紧贴道路结构层的下基层3内壁。

在混凝土7与先浇筑的所述道路结构层的上基层2的表面铺设有一层双向土工格栅1,通过铺设双向土工格栅1来保证井圈与面层道路基层共同作用,双向土工格栅1的顶端为道路基层。

预制井圈基座8的底端与道路结构层的底基层4之间浇筑有一找平层9,找平层9为浇筑的C15预拌混凝土找平层,对预制井圈基座8提供水平的放置基础。

泡沫板为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12,且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12具有复原率强,无吸水性,耐冲击性和耐气候性强,吸收上层结构荷载和基座结构反力,起到了弹性结构体的作用,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12的厚度为100mm。

井筒13的外侧且位于道路结构层的底端为路基5,路基5通过井周回填材料10进行填充,井周回填材料10为级配砂石回填材料。各个道路结构层的材料为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乳化沥青、沥青混凝土等。

利用上述市政道路重型井圈井盖加固结构进行的市政道路重型井圈井盖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施工步骤为:

反挖检查井,在第一反挖界面6进行反挖,同时对周围所占用的道路底面层和上路基等进行反挖;

将井筒13四周的路基5按照规范通过井周回填材料10回填完整,然后铺设一层沥青混凝土,为了保证检查井四周的压实度及路基5承载力,检查井四周采用级配砂石回填分层夯实,宽度不小于400mm,压实度不小于0.94,道路基层的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

铺设道路结构层的底基层4,并在底基层4的表面铺设一层沥青混凝土;

在井筒13的顶端固定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12,并且在所述底基层4的顶端和所述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12的外围通过预拌混凝土浇筑找平层;

在所述找平层9和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12的顶端安放带有预制井圈基座8的预制井圈11;

在预制井圈基座8的顶面以及道路结构层之间浇筑混凝土7,混凝土7的上表面与预制井圈11平齐;

在浇筑的混凝土7及先浇筑的道路结构层的表面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1;

最后铺设并摊平路面,定期进行养护。

在施工过程中,预制井圈基座8反挖应在道路底面层铺设完成后进行,在第二反挖界面14(基层反挖界面)进行,当井圈下部为道路结构层时,路基5底层材料厚度不小于17cm;反挖完成后,清理底基层4上表面,及时浇筑C15预拌混凝土找平层,在井筒13上部安放100mm厚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12;然后安放井圈,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放均需要轻拿轻放,严禁甩碰,注意成品保护;井圈上皮需凿毛处理,待井圈安放完成后,及时浇筑C15预拌混凝土,上表面同井圈上表面平齐,养护期14天,达到2/3强度后再做路面沥青层。

检查井的边缘沥青混凝土应使用人工夯锤,热烙铁补充压实,压实度应达到0.97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市政道路重型井盖井圈加固结构,上述关于数值的限定仅是为了举例说明,并不局限于只使用上述的数值进行使用,根据实际施工和使用情况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混凝土强度等的选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中的低密度聚乙烯闭孔泡沫板也可更换为其他满足要求的材质的板材,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