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负压供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6030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负压供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负压供水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小区的供水设备主要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连接至自来水管网,对自来水管网输出的自来水增压后给小区用户供水。由于小区居民需要24小时供水,因此,无负压供水设备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因此,需要操作人员24小时值班监控,使操作人员的劳动负担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可无人值守、大大降低工人劳动量的无负压供水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负压供水设备,包括控制器和稳流罐,所述稳流罐上设有进水口,所述稳流罐的上部设有真空抑制器,所述自来水管网与所述稳流罐的进水口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供水总阀、倒流防止器以及流量控制阀,所述稳流罐的底端出水口连接有变频增压水泵,所述稳流罐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变频增压水泵后端的用户供水管上设置有第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供水总阀、所述流量控制阀、所述真空抑制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以及控制所述变频增压水泵的变频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有语音模块和工业级无线数传设备,所述工业级无线数传设备与操作人员的手机无线通信连接。

优选的,所述供水总阀的后端设置有过滤器。

优选的,所述过滤器为U形过滤器。

优选的,所述稳流罐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有显示器。

优选的,所述显示器为PC电脑。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为PLC。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无负压供水设备,控制器可将设备现场的运行状况通过工业级无线数传设备实时传送到操作人员的手机上进行显示,当设备出现缺相、错相、过热、卡堵、过压、过流等故障时,控制器通过工业级无线数传设备拨打操作人员的手机,同时通过语音模块播报故障种类,使操作人员接通手机时能够听到故障种类播报,方便及时远程处理故障。此种结构的无压供水设备,实现了远程监控、可无人值守、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无负压供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无负压供水设备的控制原理图;

图中:1-第一压力传感器;2-供水总阀;3-过滤器;4-倒流防止器;5-流量控制阀;6-稳流罐;7-真空抑制器;8-变频增压水泵;9-电磁阀;10-流量表;11-用户开关阀;12-用户;13-控制器;14-变频器;15-液位传感器;16-语音模块;17-工业级无线数传设备;18-PC电脑;19-手机;20-第二压力传感器;21-第三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附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无负压供水设备,包括控制器13和稳流罐6,稳流罐6上设有进水口,稳流罐6的上部设有真空抑制器7,自来水管网与稳流罐6的进水口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供水总阀2、倒流防止器4以及流量控制阀5,稳流罐6的底端出水口连接有变频增压水泵8,稳流罐6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0,变频增压水泵8后端的用户供水管上设置有第三压力传感器21,第一压力传感器1、供水总阀2、流量控制阀5、真空抑制器7、第二压力传感器20、第三压力传感器21以及控制变频增压水泵8的变频器14分别与控制器13电连接。变频增压水泵8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电磁阀9,电磁阀9与控制器13电连接。

控制器13通信连接有语音模块16和工业级无线数传设备17,工业级无线数传设备17与操作人员的手机19无线通信连接。

供水总阀2的后端设置有过滤器3。

本实施例中,过滤器3为U形过滤器。

稳流罐6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15,液位传感器15与控制器13电连接。

控制器13通信连接有显示器,显示器为PC电脑18,控制器可将设备的实时运行状况通信传送到PC电脑上显示,方便操作人员实时观察设备的运行状况。

本实施例的无负压供水设备,控制器13可采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使整个运行系统实现自动控制。控制器13可将设备现场的运行状况通过工业级无线数传设备17实时传送到操作人员的手机上进行显示,当设备出现缺相、错相、过热、卡堵、过压、过流等故障时,控制器13通过工业级无线数传设备17拨打操作人员的手机,同时通过语音模块16播报故障种类,使操作人员接通手机19时能够听到故障种类播报,方便及时远程处理故障。此种结构的无压供水设备,实现了远程监控、可无人值守、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量。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