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5708发布日期:2018-06-08 20:57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污染防控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雨污混接,即分流制地区雨、污水管道连通,分流制的雨污水管道与相邻的合流制管道连通,造成雨污水混流。雨污混接的表现状态一般包括:污水管道接入雨水管道,造成污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接排入水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雨水管道接入污水管道,这种方式会在雨天影响污水管道输送能力,造成污水冒溢。实际情况下,受限于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条件不一,以及建设监管体制不足、配套设备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很多老城区都仍然沿用合流制的做法,造成在我国的较多城市中,即使是新建城区,也存在不同陈谷的分流制排水体系雨污混接问题,旱季污水入河、入湖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目前的现有技术中,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法:

1)目前普遍利用调蓄池或雨水湿地对合流制溢流和初期雨水污染进行控制。雨水调蓄池是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在池内,待雨水径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排出,以达到对合流制管道系统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的目的。但是,调蓄池系统的设置需要配备大量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了各种控制设备以及多台系统潜污泵,不单大大增加了治理和运行维护成本的同时,并且繁杂的系统的操作难度也随之增加,另外,如果在大范围内运用这样的系统,对系统众多控制点的统一控制也存在较大困难;

2)在一些其他方案中,有些是针对雨污分流制管道系统设计,对混流制的排水系统的适用性不佳,还存在一种梯级就地生态消纳构筑物,通过计算溢流雨污水的水量和水质,调节井均匀布水,再选择生态控污填料构筑生态控污构筑结构。但是该方法同样存在处理速度慢,大量悬浮物沉积。

有鉴于此,应当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截流功能,且操作简单、节约建设成本便于运营维护和管理,能够改善受纳水体水质的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系统包括:弃流井,该弃流井与雨水管连通,所述弃流井的一侧设置有弃流管道,所述弃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弃流井连通,所述弃流管道与所述弃流井的连接处设置有进水闸;截流池,该截流池与所述弃流管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截流池内与所述弃流管道连通的位置设置有格栅,所述截流池内还设置有潜污泵和排水管,所述潜污泵设置在所述截流池底部,所述排水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潜污泵的排水口连接,其另一端与污水干道连接;调蓄池,该调蓄池通过调蓄池进水管与所述截流池连通,其中,常态下,开启所述进水闸和潜污泵,污水经过所述弃流井,通过所述弃流管道进入所述截流池内,再经过所述格栅过滤后在所述潜污泵的作用下进入所述排水管内,最终排出;降雨开始后,关闭所述潜污泵并开启所述进水闸,雨水和污水混合后先后经过所述弃流井和格栅并流入所述截流池,再通过所述调蓄池进水管进入所述调蓄池内,当所述截流池和调蓄池内水位达到控制水位后关闭进水闸,雨水从所述弃流井通过所述雨水管排出,降雨结束后,开启所述潜污泵,所述截流池和调蓄池内的混合水在所述潜污泵的作用下通过所述排水管排出。

优选地,所述截流池的池底高度低于所述调蓄池的池底高度,所述截流池和所述调蓄池的池底可以设置成斜坡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截流池和所述调蓄池可以通过共用侧壁隔开,所述共用侧壁下方可以形成所述调蓄池进水管道,可以通过所述调蓄池进水管道连通所述截流池和所述调蓄池。

优选地,所述格栅可以为提篮式格栅,所述格栅可以为多组。

优选地,所述调蓄池内还可以设置有冲洗门和存水池,所述冲洗门和所述存水池可以设置于所述调蓄池内远离所述截流池的一侧,所述存水池的底部可以设置成斜坡状,所述存水池的坡度不小于25%。

优选地,所述控制水位的高度低于所述弃流管道的管底高度。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可以包括自动控制系统,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包括摄像装置、液位传感器和控制装置,所述摄像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截流池和所述调蓄池内,实时拍摄截流池和调蓄池内的情况并发送至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液位传感器监控所述截流池和所述调蓄池内的液位信息并发送至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接收到的信息,控制所述进水闸、潜污泵以及冲洗门的开启或者关闭。

根据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在常态下,生活污水从弃流井进入截流池,经过提篮式格栅过滤后从截流池内的排水管排出。系统设置调蓄池,在降雨的初期,高浓度的初期降雨和生活污水混合排至调蓄池内,大大减少了初期降水与生活污水混合并直接排入受纳水体而对水体本身造成的污染,在降水的后期,后期降水仍然可以通过截流池内的排水管排出,同时,调蓄池内的混合水在潜污泵的作用下也从所述排水管内排出,并排至污水处理管道。降雨结束后,冲洗门打开并冲刷调蓄池和底部,可以减少池内底部的沉积物。另外,系统还包括了自动控制系统,实时监控池内的水位信息并开启或关闭池内的相应设备,以实现自动控制,降低了操作和养护难度。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结构简单,实现难度较低,通过截流和分步排水的方式,大大减少雨水和生活污水混合后直接排入受纳水体对水质造成的污染。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有效地截流旱季污水且确保截流管中旱季无污水减少管道沉积,还有对高浓度的初期雨水进行截流。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附图未按比例画出,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

图1为示意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包括弃流井1、截流池2和调蓄池3。弃流井1的入水口11与雨水管4连接,其第一出水口12与雨水管4连通,其第二出水口13处设置有弃流管道5,弃流管道5连接弃流井1和截流池2,弃流井1的第二出水口13处,即弃流井1与弃流管道5连接处,设置有进水闸6,当进水闸6开启时,雨水管4内的雨水进入弃流井1后排至弃流管道5内,当进水闸6关闭时,雨水管4内的雨水从弃流井1的第一出水口12内排出,回到雨水管4内,并排至受纳水体。

截流池2和调蓄池3通过调蓄池进水管道连通,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截流池2和调蓄池3也可以设置成共用一池顶板7,并通过一共用侧壁8隔开,该共用侧壁8与调蓄池3池底间形成开口,定义该开口为调蓄池进水管道9,也即,截流池2和调蓄池3通过调蓄池进水管道9连通,这样,简化了系统结构的同时,也使得雨污水可以从截流池2内更顺畅地进入调蓄池3内。

具体地说,截流池2内设置有格栅21、潜污泵22和排水管23,排水管23为长直型,其一端伸至截流池2池底,另一端穿过池顶板7顶部并延伸至其上方,并与市政污水管连接,在潜污泵22的作用下,截流池2内的雨污水从排水管23内上升,并排出。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采用提篮式格栅,通过设置多组提篮格栅,与提升电机和临时格栅等配合,可以实现对水体的不间断过滤,改善雨污水的过滤效果的同时,也实现操作简单,节省人力的目的。调蓄池3的池底高度高于截流池2的池底高度,且,调蓄池3和截流池2的池底都呈斜坡状,这样,可以使得当潜污泵22处于关闭状态时,调蓄池3内的雨污水可以依斜坡流入截流池2内。调蓄池3内远离截流池2的一侧还设置有冲洗门31和存水池32,存水池32的底部也同样设置成斜坡状,其底部坡度不小于2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在常态下,尤其是在旱季,开启进水闸6和潜污泵22,生活污水经过弃流井1,再经过弃流管道5进入截流池2内,然后经过提篮格栅过滤后,在潜污泵22的作用下,污水进入排水管23,并在排水管23内上升,最终排出,此时,调蓄池3及其内的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在雨季,降雨初期,关闭潜污泵22,初期雨水和生活污水混合后从弃流管道5进入截流池2内,在截流池2内通过提篮格栅21进行过滤,过滤后的雨污水逐渐住满截流池2底部,当水位达到调蓄池进水管道9后,雨污水从调蓄池进水管道9流入调蓄池3内,最终当调蓄池3内的水位达到控制水位后关闭进水闸6,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控制水位的高度低于弃流管道5的管底高度。降雨结束后,打开进水闸6和潜污泵22,截流池2内的雨污水在潜污泵22的作用下从排水管23内排出,调蓄池3内的雨污水同样在潜污泵22的作用下,从调蓄池进水管道9处回流至截流池2内,并同样因潜污泵22的作用从排水管23内排出。当调蓄池3内的雨污水排干后,拍门式冲洗门31打开,存水池32内的存水流出,并冲刷调蓄池3底部,冲洗后的存水从排水管23内排出。

为实现自动化控制,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系统还包括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摄像装置、液位传感器和控制装置,摄像装置分别设置在截流池和调蓄池内,实时拍摄截流池和调蓄池内的情况并发送至控制装置,液位传感器监控截流池和调蓄池内的液位信息并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接收到的信息,控制进水闸6、潜污泵22以及冲洗门31的开启或者关闭。

根据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在常态下,生活污水从弃流井进入截流池,经过提篮式格栅过滤后从截流池内的排水管排出。系统设置调蓄池,在降雨的初期,高浓度的初期降雨和生活污水混合排至调蓄池内,大大减少了初期降水与生活污水混合并直接排入受纳水体而对水体本身造成的污染,在降水的后期,后期降水仍然可以通过截流池内的排水管排出,同时,调蓄池内的混合水在潜污泵的作用下也从所述排水管内排出,并排至污水处理管道。降雨结束后,冲洗门打开并冲刷调蓄池和底部,可以减少池内底部的沉积物。另外,系统还包括了自动控制系统,实时监控池内的水位信息并开启或关闭池内的相应设备,以实现自动控制,降低了操作和养护难度。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结构简单,实现难度较低,通过截流和分步排水的方式,大大减少雨水和生活污水混合后直接排入受纳水体对水质造成的污染。

如上参照附图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雨污水调蓄处理系统,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内容的基础上做出各种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