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围堰合龙段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4459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围堰合龙段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围堰合龙段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气囊支撑盾板作为挡水坝是一种常见的挡水形式,某项目中挡水坝的设计满载立坝高度为4m,形成蓄水区长度约2.5Km,河水面宽度300~550m,蓄水面积95万m2,一次蓄水量约110万m3,在对纵向围堰进行施工时,纵向围堰上游合龙端是合龙时水流冲击最大的地方,且导流渠开挖后将进入此地点的道路挖断。若一次性防冲的问题解决不好,合龙时若出现此处被水流冲毁,合龙段处将会出现一边进占一边后退的情况,导致合龙失败,导流难以一次性成功的后果,增加二次导流施工成本。因此对围堰上游邻水端合龙段处的抗冲防护必须做到加固牢靠,确保一次导流成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围堰合龙段防护结构,其结构简单、投入成本少;通过坡面与铅丝石笼的设置,对合龙段进行防护,有效的保证了在围堰进行合龙施工时,由于上游河水的冲击导致合龙失败;通过护底层的设置,能够防止在围堰合龙施工中,进行截流时,所施工的合龙段对河床产生冲击,影响河床的稳定性,造成围堰的失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围堰合龙段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施工围堰包括两个相对布设的侧墙和设置在两个所述侧墙端部的合龙段,该防护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合龙段上游的坡面和设置在所述坡面上的铅丝石笼,所述铅丝石笼内填充有填充石料,所述坡面的坡度为1:3~2:3,所述坡面为迎水坡面,所述坡面的宽度大于合龙段的宽度,所述坡面的坡脚设置在河床上,所述铅丝石笼的顶部设置在河水面的上方,所述合龙段的下游设置有对河床进行防护的护底层,所述护底层的顶部设置在所述河水面的上方,所述护底层的顶部与所述河水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5m,所述护底层的长度为10m~20m,所述护底层的宽度与两个所述侧墙之间的距离相同。

上述一种围堰合龙段防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填充石料为混凝土块。

上述一种围堰合龙段防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护底层的高度不小于1m。

上述一种围堰合龙段防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护底层为砂砾石料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包括设置在合龙段上游的坡面和设置在坡面上的铅丝石笼,铅丝石笼内填充有填充石料,结构简单且使用效果好,投入成本少。

2.通过坡面与铅丝石笼的设置,对合龙段进行防护,有效的保证了在围堰进行合龙施工时,由于上游河水的冲击导致合龙失败;将坡面设置为迎水坡面,由于受到河水的冲击,填充石料受到河水的推力,从而迎水坡面受到的为被动土压力,如果将坡面设置为背水坡面,背水坡面受到的为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大于主动土压力,因此将坡面设置为迎水坡面抗冲击性和稳定性更大,有利于对合龙段的防护。

3.通过护底层的设置,能够防止在围堰合龙施工中,进行截流时,合龙段对河床产生冲击,影响河床的稳定性,造成两个侧墙的失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投入成本少;通过坡面与铅丝石笼的设置,对合龙段进行防护,有效的保证了在围堰进行合龙施工时,由于上游河水的冲击导致合龙失败;通过护底层的设置,能够防止在围堰合龙施工中,进行截流时,所施工的合龙段对河床产生冲击,影响河床的稳定性,造成两个侧墙的失稳。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侧墙; 2—合龙段; 3—护底层;

4—铅丝石笼; 5—坡面; 6—河床;

7—河水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围堰合龙段防护结构,所施工围堰包括两个相对布设的侧墙1和设置在两个所述侧墙1端部的合龙段,该防护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合龙段2上游的坡面5和设置在所述坡面5上的铅丝石笼4,所述铅丝石笼4内填充有填充石料,所述坡面5的坡度为1:3~2:3,所述坡面5为迎水坡面,所述坡面5的宽度大于合龙段2的宽度,所述坡面5的坡脚设置在河床6上,所述铅丝石笼4的顶部设置在河水面7的上方,所述合龙段的下游设置有对河床6进行防护的护底层3,所述护底层3的顶部设置在所述河水面7的上方,所述护底层3的顶部与所述河水面7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5m,所述护底层3的长度为10m~20m,所述护底层3的宽度与两个所述侧墙1之间的距离相同。

实际使用时,通过所述坡面5与所述铅丝石笼4的设置,对合龙段2进行防护,有效的保证了在围堰进行合龙施工时,由于上游河水的冲击导致合龙失败。

实际使用时,通过所述护底层3的设置,能够防止在围堰合龙施工中,进行截流时,所施工的合龙段对河床6产生冲击,影响河床6的稳定性,造成两个所述侧墙1的失稳。

实际使用时,将所述坡面5设置为迎水坡面,由于受到河水的冲击,所述填充石料受到河水的推力,从而所述迎水坡面受到的为被动土压力,如果将所述坡面5设置为背水坡面,所述背水坡面受到的为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大于主动土压力,因此将所述坡面5设置为迎水坡面抗冲击性和稳定性更大,有利于对合龙段2的防护。

实际使用时,所述坡面5的坡度优选的为1:2。

实际使用时,所述坡面5的宽度大于合龙段2的宽度,所述坡面5两侧的坡面5线分别距离在合龙段2左右两端的水平距离为10m~15m,目的是保证对合龙段2进行全面防护,保证围堰合龙施工的顺利进行。

实际使用时,所述铅丝石笼4的顶部设置在河水面7的上方,目的是防止河水从所述铅丝石笼4的顶部进入合龙段2,造成合龙失败。

本实施例中,所述填充石料为混凝土块。

实际使用时,所述填充石料为由大块建筑垃圾或废旧楼板废块形成的混凝土块,有效的将废物进行利用,节约资源且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述护底层3的高度不小于1m,且所述护底层3为砂砾石料。

实际使用时,在保证所述护底层3的顶部与所述河水面7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5m的同时,要满足所述护底层3的高度不小于1m,目的是保证所述护底层3具有足够的抗冲击性能。

实际使用时,所述护底层3为砂砾石料或混凝土石料等,优选的为砂砾石料,由于砂砾石料的抗侵蚀性比混凝土石料的坑侵蚀性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