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河供水管抢修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5597发布日期:2018-06-08 20:56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过河供水管抢修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河供水管抢修领域,尤其涉及过河供水管抢修系统。



背景技术:

过河供水管用于河水地段的自来水输送,在长时间使用后,过河供水管容易发生破损泄露现象,造成自来水的大量流失及周围居民的用水问题,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资源浪费极度严重。现有的过河供水管补漏方式通常采用操作人员潜入河中进行补漏的方式,其操作困难、效率低,且无法保证补漏效果。因此,如何快速有效的对过河供水管进行补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补漏方便、补漏效果好,且安全可靠性高的过河供水管抢修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过河供水管抢修系统,包括用于提供过河供水管无水抢修环境的抢修沉箱,以及用于保证抢修沉箱水下可靠定位的抗浮组件,所述抢修沉箱上设有与抢修沉箱内部连通的进入通道,所述抗浮组件包括抗浮平台及抗浮碎石包,所述抗浮平台上设有供进入通道穿过并定位的定位部,所述抗浮碎石包填充于所述抢修沉箱的外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抗浮平台上铺设有方便操作人员下入进入通道内的操作台,所述定位部设于所述操作台上。

所述定位部为贯穿槽,所述贯穿槽的两侧内壁为所述进入通道的限位面。

所述抗浮平台的下方设有四组抗浮桩,四组所述抗浮桩分别位于所述抗浮平台的四角。

所述抗浮碎石包的填充高度高于所述抢修沉箱的顶面。

所述抢修沉箱上设有供过河供水管穿过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过河供水管之间填充有用于防止密封空间内进水的防水棉。

所述抢修沉箱的底端设有集水凹槽。

所述抢修沉箱包括上箱体及下箱体,所述上箱体及下箱体围合成无水密封空间,所述进入通道设于所述上箱体的顶端。

所述上箱体与下箱体之间通过多个连接紧固件可拆卸的连接,多个所述连接紧固件沿抢修沉箱的周向布置。

所述上箱体及下箱体的连接处均设有用于安装连接紧固件的外边缘,所述外边缘沿所述抢修沉箱周向布置;所述连接紧固件与外边缘之间设有用于防止密封空间内进水的密封垫及防水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采用抢修沉箱提供过河供水管的无水抢修环境,其使得过河供水管的补漏位置在维修时始终处于无水环境,此时操作人员无需潜水工作,其补漏方便、效率高,且补漏位置无需浸泡在水环境下进行补漏操作,有效保证了补漏效果;同时,采用抗浮平台及抗浮碎石包对抢修沉箱的水下位置进行定位,避免了抢修沉箱在水压力下的晃动,保证了抢修工作的安全可靠运行,大大提高了补漏效率。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应用中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抢修沉箱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抢修沉箱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B-B截面的剖视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抢修沉箱;11、无水密封空间;12、上箱体;13、下箱体;14、外边缘;15、贯穿孔;2、进入通道;21、上端口;3、连接紧固件;4、防水棉;5、集水凹槽;6、抗浮组件;61、抗浮平台;62、抗浮碎石包;63、操作台;64、抗浮桩;7、过河供水管;71、补漏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过河供水管抢修系统,包括抢修沉箱1及抗浮组件6。其中,抢修沉箱1供过河供水管7穿过,提供过河供水管7无水抢修环境;抢修沉箱1上设有进入通道2,进入通道2与抢修沉箱1内部连通,其使得抢修人员可方便快速的进入抢修沉箱1内部进行抢修,大大缩短了抢修工期。本实施例中,抗浮组件6包括抗浮平台61及抗浮碎石包62。其中,抗浮平台61上设有定位部,进入通道2穿过定位部并通过定位部限制位移;抗浮碎石包62填充于抢修沉箱1的外围,以对抢修沉箱1进行抗浮定位。抗浮平台61及抗浮碎石包62的设置保证了抢修沉箱1在水下的可靠定位,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采用抢修沉箱1提供过河供水管7的无水抢修环境,其使得过河供水管7的补漏位置71在维修时始终处于无水环境,此时操作人员无需潜水工作,其补漏方便、效率高,且补漏位置71无需浸泡在水环境下进行补漏操作,有效保证了补漏效果;同时,采用抗浮平台61及抗浮碎石包62对抢修沉箱1的水下位置进行定位,避免了抢修沉箱1在水压力下的晃动,保证了抢修工作的安全可靠运行,大大提高了补漏效率。

本实施例中,抗浮平台61上铺设有操作台63,其方便操作人员快速下入进入通道2内部,操作台63的高度可根据进入通道2的上端口21高度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定位部设于操作台63上,定位部为贯穿槽,贯穿槽的两侧内壁为进入通道2的限位面,以防止进入通道2在水压力下的晃动,保证过河供水管7补漏的顺利进行。本实施例中,操作台63为钢梁结构。

本实施例中,抗浮平台61的下方设有四组抗浮桩64。四组抗浮桩64以过河供水管7的补漏位置71为中心,且分别设于抗浮平台61的四角,抗浮桩64的设置保证了抗浮平台61的有效定位。本实施例中,抗浮桩64为DN400的钢管桩,其保证了抗浮桩64在水下的强度要求;相邻抗浮桩64之间的距离为4m,在其他实施例中,抗浮桩64的型号及相邻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抗浮碎石包62的填充高度高于抢修沉箱1的顶面。其保证了抢修沉箱1在水下的稳定行,提高了过河供水管7补漏的安全可靠性。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抢修沉箱1的相对两侧壁上设有贯穿孔15,贯穿孔15供过河供水管7穿过。贯穿孔15与过河供水管7之间填充有防水棉4,防水棉4保证了抢修沉箱1的密封性,避免了抢修过程中抢修沉箱1内进水影响过河供水管7补漏效果等问题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抢修沉箱1的底端设有集水凹槽5。抢修时抢修沉箱1内的多余水分可在重力作用下排至集水凹槽5,避免河水对操作人员补漏工作的影响,保证了补漏效果。

在优选实施例中,抢修沉箱1包括上箱体12及下箱体13,上箱体12及下箱体13围合成无水密封空间11,进入通道2设于上箱体12的顶端。上箱体12及下箱体13可分别从过河供水管7的上下两侧扣合连接,使得抢修沉箱1可在过河供水管7的补漏位置71快速成型,其操作方便快捷,进一步提高了抢修效率。

本实施例中,上箱体12与下箱体13之间通过多个连接紧固件3可拆卸的连接,多个连接紧固件3沿抢修沉箱1的周向布置。其方便抢修沉箱1的拆卸安装,且保证了上箱体12与下箱体13的可靠连接。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上箱体12及下箱体13的连接处均设有外边缘14,外边缘14沿抢修沉箱1的周向布置,连接紧固件3依次穿过上箱体12及下箱体13的外边缘14将上箱体12、下箱体13进行有效连接。外边缘14的设置使得连接紧固件3的安装更加方便快速。本实施例中,连接紧固件3与外边缘14之间设有密封垫及防水棉,其避免了抢修过程中密封空间内进水影响过河供水管7补漏效果等问题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上箱体12及下箱体13为钢制箱体,钢制箱体的厚度为12mm,以提高抢修沉箱1在水下的承压能力,保证抢修工作的可靠运行。在其他实施例中,钢制箱体的厚度可根据过河供水管7在河水中的深度、流速等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进入通道2为钢管,钢管的直径为1.2m,其方便操作人员下入进入通道2;钢管的壁厚为12mm,以保证进入通道2在水下的有效承压,在其他实施例中,钢管的直径及厚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换。

本实施例中,进入通道2的上端口21高于河流的正常水位,其防止了河水从上端口21流入抢修沉箱1内部。本实施例中,进入通道2的上端口21高于河流的正常水位一米,在其他实施例中,进入通道2的上端口21位置可根据河水水位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过河供水管7的抢修方法为:(1)由操作人员下水摸查,确定补漏位置71,并作好标记;以标记为中心,利用打桩船在补漏位置71四周分别对称施打四组抗浮桩64;并在抗浮桩64的上方搭设操作台63;(2)采用吊船将下箱体13吊到过河供水管7漏点的下方;采用手动葫芦将下箱体13吊起上移,到达过河供水管7下方合适位置时,将碎石垫于下箱体13底部,以固定下箱体13位置,避免上箱体12无法与下箱体13有效配合导致上箱体12重力压在过河供水管7上,造成过河供水管7破坏的现象;(2)采用吊船将上箱体12进行吊装,吊装到位后,将上箱体12与下箱体13进行连接固定;根据水流情况,采用石包对抢修沉箱1下底进行铺填,以固定抢修沉箱1位置;(3)从进入通道2将潜水泵放入抢修沉箱1内进行抽水,当抽去大部份积水时,操作人员进入抢修沉箱1内,用防水棉4对箱体有漏水的地方进行止水;(5)采用抓斗船对抢修沉箱1的外围进行回填碎石包至抢修沉箱1的顶面;(6)继续对抢修沉箱1内进行抽水及止漏,对补漏位置71进行焊接补漏,之后在补漏位置71采用焊钢盖板进行双重补漏,焊钢盖板的四周通过加强板焊接于过河供水管7上;(7)对补漏位置71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完成过河供水管7的补漏工作。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