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池及溢流侧堰的一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8946发布日期:2018-08-08 09:02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节池及溢流侧堰的一种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较多的中小型水电项目采用引水式开发方式,引水发电系统由取水坝、冲砂池、引水渠、调节池及压力前池、地面压力钢管、地面厂房组成。调节池一般同压力前池结合布置,但受地形条件限制,调节池多在高程较高的台地或明挖形成台地建设,为满足机组运行期间突然停机造成涌浪问题,调节池需有较大容积,并设置溢流侧堰。在高陡坡体上侧堰运行期安全风险较大,且土建工程投资大、施工难度也较大。

为降低调节池的直接投资及溢流侧堰泄流时对出口坡面冲刷造成稳定问题,需结合地形条件研究经济可靠的结构形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调节池及溢流侧堰的一种结构,该结构经济可靠,可降低调节池的直接投资,并解决溢流侧堰泄流时对出口坡面冲刷造成稳定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调节池及溢流侧堰的一种结构,包括调节池及溢流侧堰,调节池及溢流侧堰布置于具有冲沟的渠段,调节池的一侧设于冲沟内,溢流侧堰位于调节池的下游侧、并连通冲沟下游。

进一步的是:调节池顶部设置有盖板,盖板延伸至溢流侧堰上方。

进一步的是:冲沟内在调节池处设有溢流坝段,溢流坝段两侧为混凝土导墙,其中一侧混凝土导墙紧邻调节池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引水渠道线路上地形有冲沟的渠段,设置调节池结构,可减少调节池的工程投资。

(2)调节池可利用冲沟内地形增加调节库容,有利于保证运行效果。

(3)溢流侧堰顶部设置盖板,可减少冲沟内洪水造成调节池淤积的风险。

(4)溢流侧堰下泄洪水可归槽至原冲沟的主沟床内,不会造成下游严重的冲刷问题。

(5)溢流侧堰下泄洪水可归槽至原冲沟的主沟床内,下游无需设置较长的泄流渠,结构经济合理。

(6)调节池内涌浪通过溢流侧堰下泄,可降低机组突然甩负荷时池内水位突然增高带来的风险。

(7)原冲沟的主沟床段设置溢流坝段,保障原沟水排导顺畅。

(8)利用冲沟内地形设置调节池,对边坡生态破坏小,经济环保。

综合以上分析,本实用新型利用地形在冲沟内设置调节池及溢流侧堰,可有效增加调节库容且节省工程投资,降低了溢流侧堰泄流时对下游冲刷破坏的风险,达到经济合理环保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视图;

图3为溢流侧堰的典型断面图;

图中标记:1-调节池、2-盖板、3-溢流侧堰、4-溢流坝段、5-混凝土导墙、6-原地面线、 7-冲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调节池1及溢流侧堰3,调节池1及溢流侧堰3布置于具有冲沟7的渠段,调节池1的一侧设于冲沟7内,溢流侧堰3位于调节池1的下游侧、并连通冲沟7下游。

优选地,调节池1顶部设置有盖板2,盖板2延伸至溢流侧堰3上方,可减少冲沟内洪水造成调节池淤积的风险。

优选地,冲沟7内在调节池1处设有溢流坝段4,溢流坝段4两侧为混凝土导墙5,其中一侧混凝土导墙5紧邻调节池1设置。设置溢流坝段4,可保障原沟水排导顺畅。

本实用新型中的调节池1利用引水渠线冲沟7内地形开挖形成,可有效增加调节池1调节能力,并减少开挖工程投资;将冲沟7平顺,并利用溢流坝段4排导沟水,可确保原沟水泄洪能力要求;溢流侧堰3顶部具有盖板2,可减少沟内洪水造成调节池1淤积的风险;溢流侧堰3下泄洪水可归槽至原冲沟7的主沟床内,不会造成下游严重的冲刷问题,溢流侧堰 3下游无需设置较长的泄流渠,结构经济合理。

目前,大部分引水电站调节池1均设置在压力管道进口端,利用较高台地开挖形成,溢流侧堰3需设置较长泄槽。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形式,可做到经济合理、结构可靠、环境友好,值得推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