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杆塔的基础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73521发布日期:2018-08-01 00:33阅读:29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压杆塔的基础施工方法,涉及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地质水分不足,具有较强的抗剪抗倾覆性能,但对材料消耗量较大,在基坑掏挖过程中的工作量比较大,且对容易对水土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同时由于基坑掏挖的土质不适应回填的要求,需要运输素土。在此基础上,紧凑型输电线路的运行使得杆塔基础的作用力越来越大,对杆塔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压杆塔的基础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压杆塔的基础施工方法,其步骤包括施工准备、基坑掏挖、绑扎钢筋及支模、浇筑混凝土、拆模、养护、清理现场质量验收,所述高压杆塔的基础采用矩形铁塔基础,基础型式采用地脚螺栓基础型式,所述基坑掏挖的主要步骤包括:

1)矩形基础分坑,分坑确定四个基坑的位置;

2)根据基坑掏挖尺寸挖出样洞;

3)样洞挖好后复量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后继续开挖;

4)基坑掏挖过程中控制坑壁尺寸,保证坑壁垂直;

5)砌筑底盘;

6)底盘上砌筑立柱;

7)矩形基础地脚螺栓找正;

8)检查各部尺寸;

所述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时由一点向两边分层浇筑,下料的高度控制在500mm,下料部位避开垭口薄弱部位,振捣时钢筋密集的部位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并在构件外侧进行振捣,使混凝土中气泡能顺利排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进行降温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28天,混凝土终凝后,在表面铺设塑料布,同时加盖麻袋保湿。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包括:当开挖土质情况较差时,采用混凝土护壁的措施,每开挖0.5m的深度就进行护壁操作,待护壁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下一段的基坑掏挖。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自密实混凝土包括水泥、骨料、粉煤灰、外加剂、硅灰、复合型wk膨胀纤维抗裂剂和掺合料;所述骨料包括粗骨料和细骨料;所述外加剂包括聚羧酸盐缓凝高效减水剂以及缓凝剂。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掺合料包括铝碱盐酸玻璃微珠、sio2以及al2o3;所述水泥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所述粗骨料采用最大粒径不超过20mm的碎石,含泥量小于1%,泥块含量小于0.5%,细骨料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大于2.3,含泥量小于3%,泥块含量小于1%;混凝土在配制时,其投料顺序为先投入细骨料、水泥及粉煤灰搅拌20s后,再投入2/3的用水量和粗骨料搅拌30s以上,然后加入剩余水量和其它组分搅拌30s以上。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包括:在基坑掏挖过程中,坑底做好排水设施,不得积水,在基坑成型至基坑浇筑之间的时间内,在坑口上方盖好防雨布,坑口周围预挖小排水沟,防止基坑雨水浸泡造成塌方。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包括:基坑掏挖过程中控制坑壁尺寸,每挖500mm深吊一次坑中心。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包括:基坑掏挖后,掏挖体部分暂时不要掏挖,待基础支模前,在进行掏挖和平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压杆塔的基础施工方法,采用针对戈壁滩输电线路工程采用的全掏挖基础的方法,节约了混凝土用量节约30%,钢材用量节约43%以上,施工总费用节约28%以上,且全掏挖基础的施工作业面较小,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非常小。

对于采用地脚螺栓基础型式的矩形铁塔基础,基础的底盘边长、基础坑深、放坡系数、矩形基础根开、基坑根开、地脚螺栓根开以及操作裕度均为已知数据。分坑时首先确定四个基坑的位置,当基坑挖好后,在基坑中砌筑底盘,底盘上砌筑立柱;然后确定位于矩形铁塔基础中立柱四个顶角处的、用于安装铁塔四根支柱的地脚螺栓位置;最后使用地脚螺栓固定立柱。通常情况下一根支柱需要通过四个地脚螺栓进行固定,四个地脚螺栓也成矩形方式布置。

同时该基础施工方法采用自密实混凝土能够平衡自密实混凝土各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密实度、且能有效防止裂缝产生、提高结构耐久性,避免重复施工对土质带来的破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介绍。

同时,由于下文所述的只是部分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一种高压杆塔的基础施工方法,其步骤包括施工准备、基坑掏挖、绑扎钢筋及支模、浇筑混凝土、拆模、养护、清理现场质量验收,所述高压杆塔的基础采用矩形铁塔基础,基础型式采用地脚螺栓基础型式,所述基坑掏挖的主要步骤包括:

1)矩形基础分坑,分坑确定四个基坑的位置;

2)根据基坑掏挖尺寸挖出样洞;

3)样洞挖好后复量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后继续开挖;

4)基坑掏挖过程中控制坑壁尺寸,每挖500mm深吊一次坑中心,保证坑壁垂直;

5)砌筑底盘;

6)底盘上砌筑立柱;

7)矩形基础地脚螺栓找正;

8)检查各部尺寸;

基坑掏挖后,掏挖体部分暂时不要掏挖,待基础支模前,在进行掏挖和平整。

当开挖土质情况较差时,采用混凝土护壁的措施,每开挖0.5m的深度就进行护壁操作,待护壁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下一段的基坑掏挖。

所述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时由一点向两边分层浇筑,下料的高度控制在500mm,下料部位避开垭口薄弱部位,振捣时钢筋密集的部位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并在构件外侧进行振捣,使混凝土中气泡能顺利排出。

所述自密实混凝土包括水泥、骨料、粉煤灰、外加剂、硅灰、复合型wk膨胀纤维抗裂剂和掺合料;所述骨料包括粗骨料和细骨料;所述外加剂包括聚羧酸盐缓凝高效减水剂以及缓凝剂。

所述掺合料包括铝碱盐酸玻璃微珠、sio2以及al2o3;所述水泥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所述粗骨料采用最大粒径不超过20mm的碎石,含泥量小于1%,泥块含量小于0.5%,细骨料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大于2.3,含泥量小于3%,泥块含量小于1%;混凝土在配制时,其投料顺序为先投入细骨料、水泥及粉煤灰搅拌20s后,再投入2/3的用水量和粗骨料搅拌30s以上,然后加入剩余水量和其它组分搅拌30s以上。

为保证连续浇筑,应要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根据每次浇筑混凝土量和时间确定车数及每车间隔时间,保证施工现场停留至少一辆混凝土罐车,最大间隔时间不得超过40min;运输车从开始接料到卸料的时间不宜大于120分钟;运输车在接料前要将车内残余的其他品种的混凝土清洗干净,并将车内积水排尽;运输过程中严禁向车内的混凝土加水;卸料前搅拌车应高速旋转1min以上方可卸料。

采用两次投料法,两次振捣法,浇筑后及时排除表面积水,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混凝土早期或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混凝土龄期采用60天温度。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进行降温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28天,混凝土终凝后,在表面铺设塑料布,同时加盖麻袋保湿。

在基坑掏挖过程中,坑底做好排水设施,不得积水,在基坑成型至基坑浇筑之间的时间内,在坑口上方盖好防雨布,坑口周围预挖小排水沟,防止基坑雨水浸泡造成塌方。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