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载用履带式移动堆载平台及平板载荷试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29748发布日期:2018-09-14 21:27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地基静载荷试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载用履带式移动堆载平台及平板载荷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检地基(包含复合地基和竖向增强体)承载力的各种方法中,平板载荷试验是一种应用最早、最广泛,且被公认为试验结果最准确、最可靠的原位测试方法,被列入各国各种工程规范或规定中。该试验模拟地基或基础的实际工作状态,在一定尺寸的刚性承压板上分级施加荷载,观测各级荷载作用下地基(包含复合地基和竖向增强体)随压力的变化测试变形情况的原位试验。

平板载荷试验必须由反力系统提供足够的反力,而反力系统一般有堆载法和地锚法,或两者联和使用。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为堆载法,堆载材料主要以砂石和混凝土块为主。以砂石为堆载材料的反力系统主要由人工堆载完成,这种方法对试验场地要求较低,但却费事、费力,试验准备时间长,造成整个周期过长,且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试验成本逐年升高。以混凝土块为主堆载材料的反力系统主要由机械完成,因这种方法主要由吊机等大型机械吊装反力系统,因此对试验场地的要求比较高,要能满足大型机械的通行要求,此方法试验成本比较高,但试验周期相对较短。大型机械的使用导致该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无法在一些场地较差,或基坑中平板载荷试验。

地锚法是在试验点预先打设足够的锚杆桩做反力系统,此种方法试验时虽不需要大型机械或大量人工进行安装,但存在以下缺点:1、锚杆桩施工费用较高,试验后一般很难得到有效利用;2、试验对所用锚杆施工质量要求较高,要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且不能有较大变形,否则易因受力不均导致锚杆桩被拔出;3、试验时,因锚杆桩对土层的影响,对试验精度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操作简单,移动方便,对场地要求低,试验周期短的堆载平台。

技术方案:

本发明首先公开了一种静载用履带式移动堆载平台,它包括承载系统、动力系统、履带底盘系统和静载试验系统:

-承载系统:包括承重横梁、承重纵梁、可伸缩式液压支撑装置,承重纵梁通过螺栓安装在承重横梁上,承重横梁作为承重主梁设置为至少2根,承重纵梁作为承重次梁;承重横梁通过螺栓与履带底盘系统的连系梁连接;所述液压支撑装置设置在承重横梁上,在承重纵梁上放置混泥土配重块;

-动力系统:为堆载平台的动力装置,动力系统通过螺栓安装在承重纵梁的空隙部位;

-履带底盘系统:为堆载平台的行走和移动装置;履带底盘系统包括两侧的履带底盘以及连接两侧履带底盘的连系梁,连系梁与承重纵梁平行,履带底盘与承重横梁平行;

-静载试验系统:包括千斤顶上反力梁、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千斤顶、载荷板、基准梁、百分表、基准桩和吊索,千斤顶上反力梁横跨两根承重横梁并下挂于承重横梁下方,千斤顶上反力梁连接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的活动端,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固定在承重纵梁上,千斤顶上反力梁基于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在承重横梁下方活动,实现推出收回动作;荷载板水平设置,在荷载板上固定千斤顶,荷载板的两侧通过吊索连接在承重横梁上,通过下方吊索实现载荷板和千斤顶归位,与试验点接触;所述基准桩打入地下,基准梁安装在基准桩上,若干百分表设置在基准梁上。

优选的,所述千斤顶上反力梁同承重横梁通过曲轴承连接。

具体的,所述液压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千斤顶、支撑底盘、支撑内套梁、支撑外套梁、伸缩千斤顶,在堆载平台的两端各设置两个与承重纵梁保持平行的液压支撑装置,各端的两个液压支撑装置首尾相向:支撑外套梁与承重纵梁保持平行并固定在承重横梁上,支撑外套梁的底部封闭并固定伸缩千斤顶的底盘,支撑外套梁的底部即液压支撑装置的尾部;伸缩千斤顶在支撑外套梁内做伸缩动作,伸缩千斤顶的伸缩端固定支撑内套梁的一端,支撑内套梁的另一端固定支撑千斤顶,支撑千斤顶的下方为活动端并固定支撑底盘,支撑底盘即液压支撑装置的首部;支撑千斤顶自身的伸缩方向与承重横梁、承重纵梁构成的平面垂直;支撑千斤顶基于伸缩千斤顶完成了自身的横向位移调整,从而实现堆载平台四角的支撑千斤顶独立控制。

优选的,所述动力系统为电机带动高压油泵。

具体的,所述履带底盘包括:液压马达、支撑轮、承重部、被动轮、履带:液压马达和被动轮分别设置在承重部的两端,液压马达受动力系统控制转动,被动轮在履带带动下传动;支撑轮设置在承重部下方,支撑轮在履带带动下传动;液压马达、支撑轮、被动轮共同支撑履带。

基于静载用履带式移动堆载平台,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平板载荷试验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s1:堆载平台移动

s1-1: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拉缩千斤顶上反力梁,使千斤顶上反力梁偏离千斤顶上方,此时通过吊索吊起载荷板,使载荷板和其上方千斤顶一起被吊起脱离地面;

s1-2:液压支撑装置则处于收缩状态:伸缩千斤顶收缩,带动支撑内套梁收缩于支撑外套梁内;支撑千斤顶收缩,带动支撑底盘脱离地面;

s1-3:此时堆载平台只有履带底盘系统中的履带与地面接触:堆载平台基于液压马达进行前进、后退操作,并利用两条履带的速度差进行左转向、右转向;最终由履带底盘将堆载平台移动到试验点位置,使载荷板中心与试验点中心重合;

s2:试验系统安装

s2-1:下放吊索,使载荷板和千斤顶归位,载荷板与试验点接触;

s2-2: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伸出,将千斤顶上反力梁推出,使千斤顶上反力梁沿承重横梁下方移动至千斤顶的上方;

s2-3:伸缩千斤顶伸出,使支撑内套梁伸出支撑外套梁外,伸出长度由场地条件确定;

s2-4:将支撑千斤顶则伸出,带动支撑底盘接触地面,承载压力;

s2-5:继续将支撑千斤顶进行顶升,使履带脱离地面,整个堆载平台由支撑千斤顶承重;支撑千斤顶顶升过程中,通过安装在承重横梁上的水平仪观察整个体系的平整性,当堆载平台不水平时,调节液压支撑装置使堆载平台处于水平状态;

s2-6:将基准桩打入地下一定深度,所述深度满足平板载荷试验时使用规范的要求,并将基准梁安装在基准桩上,将若干百分表架设在基准梁上,完成整个试验系统的安装;

s3:进行试验

按照常规操作进行平板载荷试验;

s4:堆载平台收回

s4-1:拆除基准梁、基准桩和百分表;

s4-2: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拉缩千斤顶上反力梁,使其偏离千斤顶上方;

s4-3:通过吊索(14)吊起载荷板(9),使载荷板(9)和其上方千斤顶(8)一起被吊起脱离地面,满足履带底盘行走要求;

s4-4:承载系统中的液压支撑装置则处于收缩状态:伸缩千斤顶收缩,带动支撑内套梁使其收缩于支撑外套梁内;支撑千斤顶收缩,带动支撑底盘脱离地面;

s4-5:此时堆载平台只有履带底盘系统中的履带与地面接触:堆载平台基于液压马达进行前进、后退操作,并利用两条履带的速度差进行左转向、右转向;最终由履带底盘将堆载平台移动到目标位置。

作为另一种试验方法,将载荷板更换为钢柱,进行深层载荷板试验和岩基载荷试验。

作为另一种试验方法,将承重纵梁上放置的混凝土配重块移除,千斤顶上反力梁更换为抗拔装置,进行锚杆抗拔试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静载用履带式移动堆载平台具有体积小,移动灵活,安装方便,试验周期短,试验成本低、适应性强等特点,能满足各种复杂场地条件下的平板载荷试验。

对比其他发明及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创新点:

1、本发明设计了液压支撑装置,可灵活应对各种坑洼、高低起伏等不平整场地,且支撑点与试验点间距大,能满足规范对反力系统的要求。

2、本发明设计了可收缩的静载试验系统,集成于该发明专利中,行进时可收缩离开地面,并保持一定高度,试验时可自由下方至试验点。无需另外配备或携带检测设备,方便、经济且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行进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2、本发明行进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3、本发明行进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4、本发明试验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5、本发明试验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6、本发明履带底盘系统俯视图

图7、本发明履带底盘系统前视图

图8、本发明履带底盘系统侧视图

图9、本发明承载及支撑系统俯视图

图10、本发明承载及支撑系统前视图

图11、本发明承载及支撑系统侧视图

图12、本发明静载试验系统俯视图

图13、本发明静载试验系统侧视图

图14、本发明静载试验系统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堆载平台的结构:

结合图1-图3,堆载平台包括承载系统、动力系统16、履带底盘系统和静载试验系统,堆载平台由履带底盘1作为行进和移动方式,其动力来源为集成于承重纵梁5中间的动力系统16。两条履带1-5之间由履带底盘1的连系梁2连接,组成履带底盘系统。承重纵梁5和动力系统16均通过螺栓安装在承重横梁4上。承重横梁4则通过螺栓与履带底盘1的连系梁2连接。承重横梁4、承重纵梁5和可伸缩式液压支撑装置3作为承重及支撑系统其主要支撑和承载作用。

结合图9-图11,液压支撑装置3由支撑千斤顶3-1、支撑底盘3-2、支撑内套梁3-3、支撑外套梁3-4、伸缩千斤顶3-5组成:在堆载平台的两端各设置两个与承重纵梁5保持平行的液压支撑装置3,各端的两个液压支撑装置3首尾相向:支撑外套梁3-4与承重纵梁5保持平行并固定在承重横梁4上,支撑外套梁3-4的底部封闭并固定伸缩千斤顶3-5的底盘,支撑外套梁3-4的底部即液压支撑装置3的尾部;伸缩千斤顶3-5在支撑外套梁3-4内做伸缩动作,伸缩千斤顶3-5的伸缩端固定支撑内套梁3-3的一端,支撑内套梁3-3的另一端固定支撑千斤顶3-1,支撑千斤顶3-1的下方为活动端并固定支撑底盘3-2,支撑底盘3-2即液压支撑装置3的首部;支撑千斤顶3-1自身的伸缩方向与承重横梁3、承重纵梁5构成的平面垂直;支撑千斤顶3-1基于伸缩千斤顶3-5完成了自身的横向位移调整,从而实现堆载平台四角的支撑千斤顶独立控制。

承重纵梁5上部为混凝土配重块10,为整个系统提供反力。静载试验系统由千斤顶上反力梁6、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7、千斤顶8、载荷板9、基准梁11、百分表12、基准桩13和吊索14组成。

结合图6-图8,履带底盘1包括液压马达1-1、支撑轮1-2、承重部1-3、被动轮1-4、履带1-5:液压马达1-1和被动轮1-4分别设置在承重部1-3的两端,液压马达1-1受动力系统16控制转动,被动轮1-4在履带1-5带动下传动;支撑轮1-2设置在承重部1-3下方,支撑轮1-2在履带1-5带动下传动;液压马达1-1、支撑轮1-2、被动轮1-4共同支撑履带1-5。

堆载平台移动时:

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7拉缩千斤顶上反力梁6,使其偏离千斤顶8上方,此时通过吊索14吊起载荷板9,使其载荷板9和其上方千斤顶8一起被吊起脱离地面,满足履带底盘1行走要求。承重及支撑系统中的液压支撑装置3则处于收缩状态。伸缩千斤顶3-5收缩,带动支撑内套梁3-3使其收缩于支撑外套梁3-4内,支撑千斤顶3-1则收缩,带动支撑底盘3-2脱离地面。此时系统只有履带底盘系统1中的履带1-5与地面接触,则系统可前进、后退、利用两条履带的速度差进行左转向、右转向。

堆载平台试验时:

结合图4-图5,由履带底,1将整个堆载平台移动到试验点位置,并且使载荷板9中心与试验点中心重合。然后下放吊索14,使载荷板9和千斤顶8归位,与试验点接触,之后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7伸出,将千斤顶上反力梁6推出(千斤顶上反力梁下挂与承重横梁4下方,由轴承15连接,如图14),使其位于千斤顶上方。完成上述步骤后,伸缩千斤顶3-5伸出,带动支撑内套梁3-3使其伸出支撑外套梁3-4外,由场地条件确定伸出长度。然后将支撑千斤顶3-1则伸出,带动支撑底盘3-2接触地面,承载压力。之后继续将支撑千斤顶3-1进行顶升,使履带底盘脱离地面,整个系统有支撑千斤顶3-1承重。支撑千斤顶3-1顶升过程中,观察安装在承重横梁4上的水平仪观察整个体系的平整性,当系统不水平时,调节液压支撑装置3使系统处于水平状态。

完成上述工作后,结合图12-图13,将基准桩13打入地下一定深度(应满足平板载荷试验时使用规范的要求),并将基准梁11安装在基准桩上,将百分表12(数量根据规范要求确定)架设在基准梁上。此时完成整个试验系统的安装,可开始进行试验。

优选的实施例中,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进行平板载荷试验。

堆载平台收回时:

拆除基准梁11、基准桩13和百分表12,放置在该静载用履带式移动堆载平台相应初始位置。之后,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7拉缩千斤顶上反力梁6,使其偏离千斤顶8上方,此时通过吊索14吊起载荷板9,使其载荷板9和其上方千斤顶8一起被吊起脱离地面,满足履带底盘行走要求。承重及支撑系统中的液压支撑装置3则处于收缩状态。伸缩千斤顶3-5收缩,带动支撑内套梁3-3使其收缩于支撑外套梁3-4内,支撑千斤顶3-1则收缩,带动支撑底盘3-2脱离地面。

此时堆载平台只有履带底盘系统中的履带1-5与地面接触:堆载平台基于液压马达1-1进行前进、后退操作,并利用两条履带1-5的速度差进行左转向、右转向;最终由履带底盘1将堆载平台移动到目标位置。

虽然以上具体实施已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目的和构思做了详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本发明的目的和构思。所以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下,仍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改进和变化,如:将载荷板9根换为钢柱,则可进行深层载荷板试验和岩基载荷试验;将混凝土配重10块移除,千斤顶上反力梁6更换为抗拔装置,则可进行锚杆抗拔试验等。类似于此的改进和变化,均在本发明专利要求的权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