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基帮宽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61373发布日期:2019-03-20 00:46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路基帮宽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地基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基帮宽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路面使用的过程中,会因周边环境复杂,道路通行问题的不断增加,而逐渐不能够满足功能需要。这时,就需要对路基面进行加宽。因此面对这种情况,现有技术的处理方式是在现场的路面边坡一侧建筑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凝固之后形成支撑边坡的斜墙,从而使得路面在一侧被填满,与之前的路基形成新的路面,扩宽路基的宽度。但浇筑混凝土时,由于路面一侧的边坡表面极不规整且为倾斜的,因此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会顺着边坡的斜边流下,混凝土难以成形,使得浇筑十分困难且工作量巨大,从而导致整体处理的施工时间较长,不利于施工作业的开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路基帮宽处理方法,具有施工时间短且工作量小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路基帮宽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路基一侧的边坡表面的碎石进行清理;

步骤2:在路基一侧的边坡表面铺设防塌网,将边坡表面覆盖,用锚杆将防塌网固定在边坡上,锚杆插设时,首先在防塌网的最顶端沿着防塌网的横向方向并排且间隔插设多个锚杆,使多个锚杆在防塌网上形成一条直线,接着在防塌网最顶端的下方继续按照上述的插设方法继续插设锚杆,依次类推,使防塌网表面均插设住锚杆,让防塌网固定并贴在边坡表面;

步骤3:在边坡的最低端设置支撑板,边坡的最低处挖设有供支撑板的一侧插入的固定槽,支撑板垂直于地面竖直放置,在支撑板远离边坡的一侧用支撑组件将支撑板进行预先固定,此时支撑板与边坡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倒三角区域;

步骤4:在支撑板与边坡之间的倒三角区域内倒入砾石、碎石以及矿渣的混合料,使得倒三角区域被充分填充;

步骤5:在倒三角区域内倒入混凝土并等待凝固,使得砾石、碎石以及矿渣组成的混合料凝固在一起,完成路基一侧的夯实工作。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将边坡表面的碎石进行清理以便安装防塌网,随后将防塌网铺设在边坡上,用多个锚杆将防塌网固定在边坡表面,从而使得边坡表面被防塌网挡住后不易产生塌陷;接着在边坡一侧的最低端开挖固定槽,将固定板放置在边坡一侧的固定槽内,用支撑组件将支撑板预支,此时边坡与支撑板之间形成一个倒三角区域,往路基一侧的倒三角区域倒入砾石、碎石以及矿渣形成的混合料,由于有支撑组件的支撑,倒入的混合料能够被支撑板支撑住并处在倒三角区域内;将倒三角区域填满之后,倒入混凝土,待其凝固以后,一侧的边坡被完全固定,此时便处理完成。这样设置后使得在处理路基时,不再需要通过浇筑混凝土来拓宽路基面的宽度,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达到缩短施工时间的效果;并且在固定边坡时,直接按照上述步骤便能够轻易实现,在施工上并无任何困难,因此工作量相对混凝土直接浇筑要小,方便一体化施工,减少模板搭设。

进一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设置在支撑板远离边坡一侧的第一支撑斜杆以及第二支撑斜杆,所述第一支撑斜杆一端固定在支撑板的板面的水平中线上、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第二支撑斜杆一端固定在支撑板的侧面靠近顶端处、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斜杆与第二支撑斜杆靠近支撑板的端部均设置有将两者固定在支撑板上的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支撑斜杆与第二支撑斜杆靠近地面的端部均设置有将两者固定在地面上的第二固定件。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支撑板时,首先将支撑板放入固定槽内,然后将第一支撑斜杆支起来,让第一支撑斜杆的一端抵在支撑板的板面上,并用第一固定件将其固定,另一端抵在地面上,并用第二固定件将其固定;同理,第二支撑斜杆的两端也与第一支撑斜杆的固定方式一样,这样设置使得支撑板侧壁的顶部与中部都固定住,从而使得支撑板能够稳定处在竖直的位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斜杆和第二支撑斜杆端部的贴合板以及插设在贴合板上的多个固定螺栓,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供固定螺栓插入的螺纹孔。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支撑斜杆和第二支撑斜杆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板上时,将第一支撑斜杆和第二支撑斜杆端部的贴合板与支撑板的板面贴合,然后将多个固定螺栓拧紧在贴合板上,使得第一支撑斜杆和第二支撑斜杆的一端通过贴合板与支撑板固定,从而达到固定方便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斜杆和第二支撑斜杆端部的贴地板以及穿设在贴地板上的所述锚杆,所述锚杆在贴地板上穿设有多个。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支撑斜杆与第二支撑斜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时,将第一支撑斜杆和第二支撑斜杆端部的贴地板紧贴地面,然后将多根锚杆穿过贴地板并深插入地面,使得第一支撑斜杆与第二支撑斜杆均通过贴地板上的锚杆固定在地面,从而达到固定方便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锚杆的端部设置有锥头。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锥头能方便锚杆插入地面。

进一步,所述锚杆上开设有与所述锚杆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浇注孔,所述锚杆的侧壁上设有多个与所述浇注孔连通的渗透孔。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往锚杆上的浇注孔内注入混凝土,混凝土通过浇注孔流到渗透孔内并凝固,使得锚杆能够更加紧固的插在地面内,从而达到锚杆插在地面内更加牢固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支撑板远离边坡的侧壁上竖直设置有轨道,所述轨道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支轨,所述支轨的高度高于所述支撑板的高度,两个所述支轨之间滑动设置有滑动板,两个所述支轨的顶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滑动板上下滑动的驱动组件。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建筑工人站在滑动板上,此时启动驱动组件,滑动板便在两个支轨之间的竖直方向开始滑动,从而方便建筑工人从路基面下到支撑板下方或者从支撑板下方上到路基面,不需要建筑工人徒步行走,降低了建筑工人的工作强度。

进一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盖板上的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同轴设置有丝杆,所述丝杆竖直往下延伸,两个所述支轨正对侧均开设有容纳丝杆的开槽,所述开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轨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滑动板两侧设置有与丝杆螺纹套接的套筒。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启动转动电机,此时转动电机开始带动丝杆自转,由于支撑板两侧上的套筒与丝杆螺纹套接,因此丝杆转动后套筒会沿着丝杆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实现滑动板在竖直方向的上下移动,并且达到驱动滑动板移动较为直观且方便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支轨上位于开槽底部设置有滚动轴承,所述丝杆穿过所述滚动轴承的内圈且与所述滚动轴承过盈配合。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丝杆与滚动轴承的内圈过盈配合后,丝杆的两端均被固定,但丝杆依旧可以实现自转,从而使得丝杆在固定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转动。

进一步,所述滑动板正对支撑板的端部设置有燕尾块,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供燕尾块滑动的燕尾槽,所述燕尾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轨的长度方向一致。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滑动板在滑动时,滑动板上的燕尾块也会在燕尾槽内滑动,并且由于燕尾块与燕尾槽本身形状的特性,使得燕尾块只会沿着燕尾槽的长度方向滑动而不会在其它方向产生偏移,从而使得滑动板在竖直方向移动时更为平稳。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在处理路基时,不再需要通过浇筑混凝土来拓宽路基面的宽度,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达到缩短施工时间的效果,在固定边坡时,能够轻易实现,在施工上并无任何困难,因此工作量相对混凝土直接浇筑要小,方便一体化施工,减少模板搭设;

二、转动电机以及滑动板的设置使得建筑工人方便从路基面下到支撑板下方或者从支撑板下方上到路基面,不需要建筑工人徒步行走,降低了建筑工人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隐藏混合料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展示轨道与滑动板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b部放大图;

图6是图4中的c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展示锚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路基;2、边坡;21、支撑板;211、燕尾槽;22、固定槽;23、防塌网;3、锚杆;31、浇注孔;32、渗透孔;33、锥头;4、支撑组件;41、第一支撑斜杆;42、第二支撑斜杆;5、混合料;6、第一固定件;61、贴合板;62、固定螺栓;7、第二固定件;71、贴地板;8、轨道;81、支轨;811、开槽;812、滚动轴承;82、盖板;821、转动电机;822、丝杆;9、滑动板;91、套筒;92、燕尾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一种路基帮宽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路基1一侧的边坡2表面的碎石进行清理;

步骤2:在路基1一侧的边坡2表面铺设防塌网23,将边坡2表面覆盖,用锚杆3将防塌网23固定在边坡2上,锚杆3插设时,首先在防塌网23的最顶端沿着防塌网23的横向方向并排且间隔插设多个锚杆3,使多个锚杆3在防塌网23上形成一条直线,接着在防塌网23最顶端的下方继续按照上述的插设方法继续插设锚杆3,依次类推,使防塌网23表面均插设住锚杆3,让防塌网23固定并贴在边坡2表面;

步骤3:在边坡2的最低端设置支撑板21,边坡2的最低处挖设有供支撑板21的一侧插入的固定槽22,支撑板21垂直于地面竖直放置,在支撑板21远离边坡2的一侧用支撑组件4将支撑板21进行预先固定,此时支撑板21与边坡2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倒三角区域;

步骤4:在支撑板21与边坡2之间的倒三角区域内倒入砾石、碎石以及矿渣的混合料5,使得倒三角区域被充分填充;

步骤5:在倒三角区域内倒入混凝土并等待凝固,使得砾石、碎石以及矿渣组成的混合料5凝固在一起,完成路基1一侧的夯实工作。

如图1所示,其中,支撑组件4包括设置在支撑板21远离边坡2一侧的第一支撑斜杆41以及第二支撑斜杆42,第一支撑斜杆41一端固定在支撑板21的板面的水平中线上、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第二支撑斜杆42一端固定在支撑板21的侧面靠近顶端处、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

如图2、3所示,第一支撑斜杆41与第二支撑斜杆42靠近支撑板21的端部均设置有将两者固定在支撑板21上的第一固定件6,第一固定件6包括贴合板61以及插设在贴合板61上的多个固定螺栓62,贴合板61设置在第一支撑斜杆41和第二支撑斜杆42的端部并且与支撑板21贴合,支撑板21上开设有供固定螺栓62插入的螺纹孔。

固定支撑板21时,首先将支撑板21放入固定槽22内,然后将第一支撑斜杆41支起来,让第一支撑斜杆41的一端抵在支撑板21的板面上,同理,第二支撑斜杆42的一端也抵在支撑板21的板面上;接着将多个固定螺栓62拧紧在贴合板61上,使得第一支撑斜杆41和第二支撑斜杆42的一端通过贴合板61与支撑板21固定。

如图2、3所示,第一支撑斜杆41与第二支撑斜杆42靠近地面的端部均设置有将两者固定在地面上的第二固定件7,第二固定件7包括贴地板71以及穿设在贴地板71上的锚杆3,贴地板71设置在第一支撑斜杆41和第二支撑斜杆42的端部并且与地面贴合,锚杆3在贴地板71上穿设有多个,结合图7,锚杆3的端部设置有锥头33,锥头33能方便锚杆3插入地面;锚杆3上开设有与锚杆3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浇注孔31,锚杆3的侧壁上设有多个与浇注孔31连通的渗透孔32。

将第一支撑斜杆41与第二支撑斜杆42的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时,将第一支撑斜杆41和第二支撑斜杆42端部的贴地板71紧贴地面,然后将多根锚杆3穿过贴地板71并深插入地面,使得第一支撑斜杆41与第二支撑斜杆42均通过贴地板71上的锚杆3固定在地面;接着往锚杆3上的浇注孔31内注入混凝土,混凝土通过浇注孔31流到渗透孔32内并凝固,使得锚杆3能够更加紧固的插在地面内,从而达到锚杆3插在地面内更加牢固的效果。

如图3、4所示,支撑板21远离边坡2的侧壁上竖直设置有轨道8,轨道8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支轨81,支轨81的高度高于支撑板21的高度,两个支轨81之间滑动设置有滑动板9,结合图5,滑动板9正对支撑板21的端部设置有燕尾块92,支撑板21上开设有供燕尾块92滑动的燕尾槽211,燕尾槽211的长度方向与支轨81的长度方向一致,滑动板9在滑动时,滑动板9上的燕尾块92也会在燕尾槽211内滑动,并且由于燕尾块92与燕尾槽211本身形状的特性,使得燕尾块92只会沿着燕尾槽211的长度方向滑动而不会在其它方向产生偏移,从而使得滑动板9在竖直方向移动时更为平稳;两个支轨81的顶端设置有盖板82,盖板82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滑动板9上下滑动的驱动组件。

如图4所示,驱动组件为设置在盖板82上的转动电机821,转动电机821的输出轴上同轴设置有丝杆822,丝杆822的杆身竖直往下延伸,两个支轨81正对侧均开设有容纳丝杆822的开槽811,开槽811的长度方向与支轨81的长度方向一致,滑动板9两侧设置有套筒91,套筒91的内部设置有与丝杆822上的螺纹相配的内螺纹,即套筒91与丝杆822螺纹套接。

建筑工人站在滑动板9上,此时启动转动电机821,转动电机821开始带动丝杆822自转,由于支撑板21两侧上的套筒91与丝杆822螺纹套接,因此丝杆822转动后套筒91会沿着丝杆822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实现滑动板9在竖直方向的上下移动,方便建筑工人从路基1面下到支撑板21下方或者从支撑板21下方上到路基1面,不需要建筑工人徒步行走,降低了建筑工人的工作强度。

如图4、6所示,支轨81上位于开槽811的底部设置有滚动轴承812,丝杆822穿过滚动轴承812的内圈且与滚动轴承812过盈配合;丝杆822与滚动轴承812的内圈过盈配合后,丝杆822的两端均被固定,但丝杆822依旧可以实现自转,从而使得丝杆822在固定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转动。

具体工作过程:将边坡2表面的碎石进行清理以便安装防塌网23,随后将防塌网23铺设在边坡2上,用多个锚杆3将防塌网23固定在边坡2表面,从而使得边坡2表面被防塌网23挡住后不易产生塌陷;接着在边坡2一侧的最低端开挖固定槽22,将固定板放置在边坡2一侧的固定槽22内,用支撑组件4将支撑板21预支,此时边坡2与支撑板21之间形成一个倒三角区域,往路基1一侧的倒三角区域倒入砾石、碎石以及矿渣形成的混合料5,由于有支撑组件4的支撑,倒入的混合料5能够被支撑板21支撑住并处在倒三角区域内;将倒三角区域填满之后,倒入混凝土,待其凝固以后,边坡2被完全固定,此时便处理完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