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桩基码头结构及其连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21437发布日期:2019-03-15 23:50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桩基码头结构及其连接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属于高桩码头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桩基码头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高桩码头,是由基桩和上部结构组成,桩的下部打入土中,上部高出水面,上部结构有梁板式、无梁大板式、框架式和承台式等。高桩码头属透空结构,波浪和水流可在码头平面以下通过,对波浪不发生反射,不影响泄洪,并可减少淤积,适用于软土地基。广泛采用长桩、大跨结构,并逐步用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柱或钢管柱代替断面较小的桩,而成管柱码头。高桩码头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码头结构型式,虽然传统的高桩码头建设中预制装配率已可达60%以上,但仍有不少现浇混凝土工程量,其在建设时一般都是现场浇注而成,这种建设方式工作量非常大,工作效率低,极其耗费人力物力,难以满足对时间和成本要求比较严格的码头建设。

申请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工艺简单、搭建工期短且可极大地降低人力物力耗费的装配式桩基码头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具有如下构成:

一种装配式桩基码头结构,包括:预制桩帽节点以及预制梁,所述预制梁安装在所述预制桩帽节点上的安装凹槽上,所述预制桩帽节点上设有多个通孔,其中,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安装凹槽设置;所述预制梁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通孔对应设置的孔道,所述通孔和所述孔道之间贯穿有预应力钢绞线,通过所述预应力钢绞线将所述预制桩帽节点和预制梁固定连接。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预制桩帽节点包括中间节点、边节点以及角节点,所述中间节点上设于两个第一安装凹槽以及两个第二安装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凹槽相背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凹槽上贯通设置有第一通孔,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凹槽相背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凹槽上贯穿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边节点上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凹槽以及一个第二安装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凹槽相背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凹槽上贯通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安装凹槽与所述边节点的侧边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二安装凹槽与所述边节点的侧边贯穿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角节点上设有一个第一安装凹槽以及一个第二安装凹槽,所述第一安装凹槽与所述角节点的第一侧边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一安装凹槽与所述角节点的第一侧边贯通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安装凹槽与所述角节点的第二侧边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二安装凹槽与所述角节点的第二侧边贯穿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安装凹槽用于安装所述预制梁中的预制横梁,所述第二安装凹槽用于安装所述预制梁中的预制纵梁,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设置方向相垂直。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预制桩帽节点包括中间节点、边节点以及角节点,在所述边节点和所述角节点上均设有锚具槽;其中,所述锚具槽设置在与所述安装凹槽相背设置的所述边节点的侧边,或,所述锚具槽设置在与所述安装凹槽相背设置的所述角节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在所述预制桩帽节点和所述预制梁的接缝处灌注有粘接剂。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粘接剂包括环氧砂浆。

所述装配式桩基码头结构的连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安装预制桩帽节点;在预制桩帽节点上的安装凹槽上安装预制梁,围成框架结构;在预制桩帽节点上的通孔和预制梁上的孔道之间穿预应力钢绞线;固定预应力钢绞线。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连接方法还包括:在预制桩帽节点和预制梁之间的接缝处灌注粘结剂。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连接方法还包括:张拉预应力钢绞线后并采用锚具固定所述预应力钢绞线。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连接方法还包括:对预制桩帽节点上的通孔和预制梁上的孔道进行压浆处理。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连接方法还包括:切割多余的预应力钢绞线后进行封锚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中的安装凹槽用于安装所述预制梁,其中,所述安装凹槽与所述预制梁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实现安装的牢靠性,且在对应设置的通孔和预制梁中的孔道之间穿设预应力钢绞线,进一步实现预制桩帽节点以及预制梁的固定连接;并在边节点以及角节点上设置用于安装锚具的锚具槽,来实现对预应力钢绞线的端部固定;

本申请通过在预制桩帽节点和预制梁之间灌注粘接剂以提高其固定牢靠性;

本申请通过在预制桩帽节点的通孔以及预制梁中的孔道之间进行压浆处理,以将预制桩帽节点、预制梁以及预应力钢绞线整体固定;

本申请施工工艺简单、搭建工期短且可极大地降低人力物力的耗费。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本申请装配式桩基码头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2:如图1所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3:如图2所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4:本申请中边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5:本申请中中间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6:本申请中角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7:本申请中预制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本申请中预制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申请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装配式桩基码头结构,包括:预制桩帽节点以及预制梁,所述预制梁安装在所述预制桩帽节点上的安装凹槽上,所述预制桩帽节点上设有多个通孔,其中,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安装凹槽设置;所述预制梁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通孔对应设置的孔道,所述通孔和所述孔道之间贯穿有预应力钢绞线,通过所述预应力钢绞线将所述预制桩帽节点和预制梁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安装凹槽用于安装所述预制梁,其中,所述安装凹槽与所述预制梁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实现安装的牢靠性,且在对应设置的所述通孔和孔道之间穿设预应力钢绞线,来实现预制桩帽节点以及预制梁的固定连接;上述施工方法相比现有的采用现场浇筑的方法来完成桩基码头的搭建,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搭建工期短、可以极大地降低人力物力的耗费。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桩帽节点包括中间节点10、边节点20以及角节点30。如图7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梁分为预制横梁40以及预制纵梁50。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节点10上设于两个第一安装凹槽11以及两个第二安装凹槽12,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用于安装所述预制横梁40,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用于安装所述预制纵梁50;且,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与所述预制横梁40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实现安装的牢靠性,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与所述预制纵梁50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实现安装的稳定性等。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相背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上贯通设置有第一通孔111,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相背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上贯穿设置有第二通孔121。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21的设置方向相垂直,即,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的中心连线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的中心连线相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节点10安装在如图1所示框架的中间位置,其中的第一安装凹槽11用于固定安装预制横梁40,第二安装凹槽12用于固定安装预制纵梁50。具体安装时,在贯穿第一安装凹槽11设置的第一通孔111与贯穿预制横梁40设置的第一孔道41相对应设置,且在所述第一通孔111与第一孔道41之间穿设预应力钢绞线以实现中间桩帽节点与预制横梁40的安装;在贯穿第二安装凹槽12设置的第二通孔121与贯穿预制纵梁50设置的第二孔道51相对应设置,且在所述第二通孔121与第二孔道51之间穿设预应力钢绞线以实现中间桩帽节点与预制纵梁50的安装。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边节点20上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凹槽11以及一个第二安装凹槽12,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用于安装所述预制横梁40,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用于安装所述预制纵梁50;且,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与所述预制横梁40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实现安装的牢靠性,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与所述预制纵梁50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实现安装的稳定性等。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相背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上贯通设置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与所述边节点20的侧边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与所述边节点20的侧边贯穿设置有第二通孔121。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21的设置方向相垂直。

更重要地是,在所述边节点20的侧边还设有锚具槽13,所述锚具槽13用于安装锚具m以固定预应力钢绞线。其中,所述锚具槽13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与边节点20中设置的第一通孔111或第二通孔121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来决定。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边节点20上的第一通孔111或第二通孔121优选设置为两行,每一行设置有多个孔,那么,就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11或第二通孔121相对应的位置开设锚具槽13,从而有效地将穿设的预应力钢绞线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边节点20安装在如图1所示框架的侧边位置,其中的第一安装凹槽11用于固定安装预制横梁40,第二安装凹槽12用于固定安装预制纵梁50。具体安装时,在贯穿第一安装凹槽11设置的第一通孔111与贯穿预制横梁40设置的第一孔道41相对应设置,且在所述第一通孔111与第一孔道41之间穿设预应力钢绞线以实现边节点20与预制横梁40的安装;在贯穿第二安装凹槽12设置的第二通孔121与贯穿预制纵梁50设置的第二孔道51相对应设置,且在所述第二通孔121与第二孔道51之间穿设预应力钢绞线以实现边节点20与预制纵梁50的安装;并通过在边节点20侧边的锚具槽13中安装锚具m以将预应力钢绞线的一端部固定。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角节点30上设有一个第一安装凹槽11以及一个第二安装凹槽12,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用于安装所述预制横梁40,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用于安装所述预制纵梁50;且,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与所述预制横梁40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实现安装的牢靠性,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与所述预制纵梁50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实现安装的稳定性等。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与所述角节点30的第一侧边31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一安装凹槽11与所述角节点30的第一侧边31贯通设置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与所述角节点30的第二侧边32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二安装凹槽12与所述角节点30的第二侧边32贯穿设置有第二通孔121。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21的设置方向相垂直。

更重要地是,在所述角节点30的第一侧边31和第二侧边32还设有锚具槽13,所述锚具槽13用于安装锚具m以固定预应力钢绞线。其中,所述锚具槽13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与边节点20中设置的第一通孔111或第二通孔121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来决定。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角节点30上的第一通孔111或第二通孔121优选设置为两行,每一行设置有多个孔,那么,就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11或第二通孔121相对应的位置开设锚具槽13,从而有效地将穿设的预应力钢绞线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角节点30安装在如图1所示框架的拐角位置,其中的第一安装凹槽11用于固定安装预制横梁40,第二安装凹槽12用于固定安装预制纵梁50。具体安装时,在贯穿第一安装凹槽11设置的第一通孔111与贯穿预制横梁40设置的第一孔道41相对应设置,且在所述第一通孔111与第一孔道41之间穿设预应力钢绞线以实现角节点30与预制横梁40的安装,并通过在角节点30第一侧边31的锚具槽13中安装锚具m以将预应力钢绞线的一端部固定;在贯穿第二安装凹槽12设置的第二通孔121与贯穿预制纵梁50设置的第二孔道51相对应设置,且在所述第二通孔121与第二孔道51之间穿设预应力钢绞线以实现中间桩帽节点与预制纵梁50的安装;并通过在角节点30第二侧边32的锚具槽13中安装锚具m以将预应力钢绞线的一端部固定。

进一步地,增进一步增强预制桩帽节点与所述预制梁的连接可靠性,在在所述预制桩帽节点和所述预制梁的接缝处灌注有粘接剂。

其中,所述粘接剂包括但不限于环氧砂浆等。

本实施例在沉桩完成后,采用预制桩帽节点与桩顶进行连接,之后在桩帽节点上安装预制横梁40以及预制纵梁50形成框架结构,最后安装预制面板完成码头建设。

本实施例,所述装配式桩基码头结构的连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预设位置安装预制桩帽节点;

其中,包括在预制位置安装中间节点10、边节点20以及角节点30。

步骤二,在预制桩帽节点上的安装凹槽上安装预制梁,围成框架结构;

具体为,在相邻设置在所述预制桩帽节点之间安装预制横梁40或预制纵梁50,其中,相邻设置在所述预制桩帽节点包括:相邻设置的中间节点10之间、相邻设置的边节点20之间、相邻设置的角节点30之间、相邻设置的中间节点10以及边节点20之间、相邻设置的边节点20以及角节点30之间等。具体是按照预制横梁40还是安装预制纵梁5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图1仅仅示意出了其中一种安装方式。

步骤三,在预制桩帽节点上的通孔和预制梁上的孔道之间穿预应力钢绞线;

具体为,在贯穿预制桩帽节点(中间节点10、边节点20以及角节点30)上的第一安装凹槽11设置的第一通孔111与贯穿预制横梁40设置的第一孔道41之间穿设预应力钢绞线以实现中间桩帽节点与预制横梁40的安装;在贯穿第二安装凹槽12设置的第二通孔121与贯穿预制纵梁50设置的第二孔道51之间穿设预应力钢绞线以实现中间桩帽节点与预制纵梁50的安装。

步骤四,在预制桩帽节点和预制梁之间的接缝处灌注粘结剂。

具体为,分别在所述中间节点10与预制横梁40之间、所述中间节点10与预制纵梁50之间、所述边节点20与与预制横梁40之间、所述边节点20与预制纵梁50之间、所述角节点30与与预制横梁40之间、所述角节点30与预制纵梁50之间的接缝处均灌注粘接剂,以增强连接可靠性。其中,所述粘接剂优选为环氧砂浆等。

步骤五,张拉预应力钢绞线;

上述安装完成后,通过张拉预应力钢绞线至绷紧状态以使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真正起到固定连接作用。

步骤六,采用锚具m固定所述预应力钢绞线;

在边节点20以及角节点30的设置的锚具槽13中安装锚具m以将预应力钢绞线固定。

步骤七,对预制桩帽节点上的通孔和预制梁上的孔道进行压浆处理;

具体为,对预制桩帽节点上的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预制横梁40上的第一孔道41,预制纵梁50上的第二孔道51进行压浆处理,以将预制桩帽节点、预制横梁40、预制纵梁50以及预应力钢绞线实现整体固定。

步骤八,切割多余的预应力钢绞线后进行封锚处理。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