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塞排污管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7862发布日期:2018-11-07 20:51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堵塞排污管道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防堵塞排污管道组件。



背景技术:

排污管路经常会发生堵塞,严重危害着生产和生活,特别是重要的排污管路堵塞时,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管路的堵塞原因有多种,最常见的属杂物堵塞。

民用住宅楼的居民们常常受到因污水管道的堵塞而影响正常排放污水的困扰。由于责任心不强,或因为马虎粗心,将棉丝、墩布条等物品排入污水管道中。在排污主管道中由于流速缓慢,使得棉丝、墩布条及其它污物有较长的停留时间,因此这些污物相互搅合一起把排污主管道堵住,影响一层或几层楼房的居民们的正常排放污水。为此人们想出了一些办法,比如使用箅子可以减少排污主管道的堵塞,但仍有少量的污物进入排污主管道中,久而久之仍会发生堵塞。采用管道疏通机可以疏通管道中的污物,但是该方法比较被动,也比较麻烦、费事。

公告号为CN2209175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管道的防堵装置。该装置是在管接头内设有一根轴,该轴的两端分别接有轴承,并通过其轴承座装在管接头的管壁上,在该轴上装有若干条带有钩尖的防堵棍。在管接头的管壁上有一块可拆卸部分。将该装置装在每一个单元的排污管与排污主管道的结合处。可保证排污主管道的畅通。拆下可拆卸部分便可清除污物。本装置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安装方便。

上述方案中的装置中的带有钩尖的防堵棍可将棉丝等污物缠绕拦截,但排污总管接收的污水存在大量杂物,仅依靠防堵棍的过滤,效果欠佳,在杂物较多的情况下,管路依然存在堵塞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堵塞排污管道组件,其优点是在杂物较多的时候也具有较好的防堵塞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堵塞排污管道组件,包括连接在排污总管上方开口处的引流件,所述引流件包括贴合排污总管内壁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顶部连接有防堵组件,所述防堵组件包括垂直于排污管道设置的过滤板、平行于排污管道设置的过滤框,所述过滤板、过滤框为栅格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污总管通常位于地下,用于对各处的污水进行汇集与疏导,通过引流管方便对既有的排污总管进行改造,引流管不影响排污总管的上部结构,可直接沿排污总管嵌入,结构稳定,便于安装,借助引流管上方的防堵组件,对进入排污总管的污水进行过滤,过滤板与过滤框的栅格结构的疏密度,可根据排污总管的水流速度进行调整,当污水中杂物不多时,过滤板可直接将水进入引流管,将杂物留在过滤板外,当过滤板上聚集了较多杂物时,过滤板的滤水效果减弱,此时的污水与杂物将沿垂直设置的过滤框靠拢,当杂物较多聚集在过滤框周围时,因过滤框自身为栅格结构且具有高度,当杂物较多时,仍可继续过滤杂物并疏导水流,防止排污总管堵塞,并便于清理。

作为优选,所述引流管的管口上部向外延伸有连接臂,所述引流管的上方设有与连接臂固定的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中部开设有连通引流管的导水口,所述过滤板沿导水口的槽口向上延伸有过滤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流管与防堵组件为可拆卸的设计,引流管借助连接臂与过滤板连接,当过滤板与过滤框存在损坏或老化时,便于将过滤板与过滤框从引流管上拆卸进行更换。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板设为正方形,所述连接臂沿过滤板的四角方向分别设有四组,所述引流管靠近连接臂的上部侧壁开设有渗水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方形的设计与连接臂的连接结构更为稳定,相对圆形的连接,正方形的结构在垃圾聚集时,垃圾可聚集在正方形的某一侧,防止圆形设计时,垃圾直接堵死圆形过滤板的四周,当水流较少时,渗水孔供过滤板疏导的水流直接流入引流管,提高了排水速度。

作为优选,四组所述连接臂靠近引流管的一端分别贯穿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与过滤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孔与过滤板通过螺栓连接,结构稳定,操作便捷。

作为优选,所述引流管的管口垂直向外延伸有环形的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外侧边沿向上延伸设有过滤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流管与过滤板、过滤框为一个整体,当需要对排污管道进行防堵改造时,只需要直接将引流管插入排污总管即可,安装更为快速,过滤板直接对引流管进行限位,防止引流管落入排污总管,外部的过滤框同样有一定高度,可在周围垃圾较多时,依然保持污水过滤与疏导的正常进行。

作为优选,所述引流管的底部设有防臭组件,所述防臭组件包括封盖,所述封盖与引流管的底部转动连接,靠近与引流管转动连接处的所述封盖设有环扣,所述环扣上连接有配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排污总管与引流管直接连通,引流管时刻保持开启的状态,排污总管底部的异味易飘散,增设的封盖与引流管的底部铰接,通过挂设的配重块对封盖铰接的一侧施加拉力,使得在引流管上部水流较少或无水疏导时,封盖借助配重块的重力,可将引流管底部封住,防止异味飘散,当引流管开始排水时,引流管内污水重力超过了配重块的对封盖的拉力,此时封盖自动翻转至竖直,便于污水排向排污总管。

作为优选,所述导水口上设有防鼠板,所述防鼠板的上间隔开设有若干平行设置的漏水通槽,所述漏水通槽的宽度为10毫米~12毫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无水或水流较少时,封盖将引流管的底部封住,当有水疏导时,封盖为开启状态,因排污总管的底部环境复杂,存在鼠群,在引流管的上部连接有沿导水口设置的防鼠板,防鼠板上依然设有供水通过的漏水通槽,10毫米~12毫米为根据国家规定的防鼠的宽度。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板的四周设有用于与排污总管周围地面连接的固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引流管直接嵌入排污总管中,增设的固定孔,便于将防堵组件与排污总管固定,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当污水中杂物不多时,过滤板可直接将水进入引流管,将杂物留在过滤板外,当杂物较多聚集在过滤框周围时,因过滤框自身为栅格结构且具有高度,当杂物较多时,仍可继续过滤杂物并疏导水流,防止排污总管堵塞,并便于清理;

2、防臭组件使得在引流管上部水流较少或无水疏导时,封盖借助配重块的重力,可将引流管底部封住,防止异味飘散,当引流管开始排水时,引流管内污水重力超过了配重块的对封盖的拉力,此时封盖自动翻转至竖直;

3、增设的防鼠板防止鼠群通过排污管道进入上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一中用于表现引流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一中用于表现防鼠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引流件;11、引流管;111、渗水槽;12、连接臂;121、安装孔;2、防堵组件;21、过滤板;211、导水口;212、固定孔;22、过滤框;3、防臭组件;31、封盖;311、环扣;32、配重块;4、防鼠板;41、漏水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防堵塞排污管道组件,如图1所示,排污总管通常位于地下,用于对各处的污水进行汇集与疏导,为防止各处汇集的污水中的杂物将排污总管堵塞,包括连接在排污总管上方开口处的引流件1,引流件1包括贴合插设在排污总管上的引流管11,引流管11的外壁贴合排污总管的内壁,通过引流管11方便对既有的排污总管进行改造,引流管11不影响排污总管的上部结构,可直接沿排污总管嵌入。

如图1所示,引流管11的顶部连接有防堵组件2,防堵组件2包括垂直于排污管道设置的过滤板21、平行于排污管道设置的过滤框22,过滤板21、过滤框22均为栅格结构。过滤板21与过滤框22的栅格结构的疏密度,可根据排污总管的水流速度进行调整。

如图2所示,引流管11与防堵组件2为可拆卸的设计,引流管11的管口上部向外延伸有连接臂12,引流管11的上方设有与连接臂12固定的过滤板21,过滤板21设为正方形,连接臂12沿过滤板21的四角方向分别设有四组,四组连接臂12靠近引流管11的一端分别贯穿设有安装孔121,安装孔121用于与过滤板21连接,安装孔121与过滤板21间通过螺栓连接。引流管11借助连接臂12与过滤板21连接,当过滤板21与过滤框22存在损坏或老化时,便于将过滤板21与过滤框22从引流管11上拆卸进行更换。过滤板21的四周设有用于与排污总管周围地面连接的固定孔212。因引流管11直接嵌入排污总管中,增设的固定孔212,便于将防堵组件2与排污总管固定。

如图1、图2所示,过滤板21的中部开设有连通引流管11的正方形导水口211,过滤板21沿导水口211的槽口向上延伸有过滤框22,过滤框22呈长方体,引流管11靠近连接臂12的上部侧壁开设有渗水槽111。当污水中杂物不多时,过滤板21可直接将水进入引流管11,将杂物留在过滤板21外,当过滤板21上聚集了较多杂物时,过滤板21的滤水效果减弱,此时的污水与杂物将沿垂直设置的过滤框22靠拢,当杂物较多聚集在过滤框22周围时,因过滤框22自身为栅格结构且具有高度,当杂物较多时,仍可继续过滤杂物并疏导水流,防止排污总管堵塞,并便于清理。方形的结构在垃圾聚集时,垃圾可聚集在长方体的某一侧,防止圆柱形设计时,塑料袋类型的垃圾直接堵死的四周,当水流较少时,渗水孔供过滤板21疏导的水流直接流入引流管11,提高了排水速度。

如图2所示,引流管11的底部设有防臭组件3,防臭组件3包括封盖31,封盖31与引流管11的底部转动连接,靠近与引流管11转动连接处的封盖31设有环扣311,环扣311上连接有配重块32。因排污总管与引流管11直接连通,引流管11时刻保持开启的状态,排污总管底部的异味易飘散,增设的封盖31与引流管11的底部铰接,通过挂设的配重块32对封盖31铰接的一侧施加拉力,使得在引流管11上部水流较少或无水疏导时,封盖31借助配重块32的重力,可将引流管11底部封住,防止异味飘散,当引流管11开始排水时,引流管11内污水重力超过了配重块32的对封盖31的拉力,此时封盖31自动翻转至竖直,便于污水排向排污总管。

如图2、图3所示,在无水或水流较少时,封盖31将引流管11的底部封住,当有水疏导时,封盖31为开启状态,因排污总管的底部环境复杂,存在鼠群,引流管11靠近导水口211的顶部设有防鼠板4,防鼠板4的上间隔开设有若干平行设置的漏水通槽41,漏水通槽41的宽度为10毫米~12毫米。

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差别在于,防堵组件2与引流管11不可拆卸。引流管11的管口垂直向外延伸有环形的过滤板21,过滤板21的外侧边沿向上延伸设有过滤框22。引流管11与过滤板21、过滤框22为一个整体,当需要对排污管道进行防堵改造时,只需要直接将引流管11插入排污总管即可,安装更为快速,过滤板21直接对引流管11进行限位,防止引流管11落入排污总管,外部的过滤框22同样有一定高度,可在周围垃圾较多时,依然保持污水过滤与疏导的正常进行。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