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施工挡土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0259发布日期:2018-10-30 21:23阅读:14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施工挡土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挡土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道路施工挡土墙。



背景技术:

所谓挡土墙,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在挡土墙横断面中,与被支承土体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墙背,与墙背相对的、临空的部位称为墙面,与地基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基底,与基底相对的、墙的顶面称为墙顶,基底的前端称为墙趾,基底的后端称为墙踵,根据其刚度及位移方式不同,可分为刚性挡土墙、柔性挡土墙和临时支撑三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挡土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其中道路施工挡土墙的种类也较多,为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现有的道路施工挡土墙在美化环境和排水循环利用方面有所欠缺,同时对挡土墙自身的利用率并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道路施工挡土墙,可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道路施工挡土墙,包括基底、与所述基底垂直连接的墙面板、若干个均匀固定在所述基底和墙面板一侧之间的扶壁、若干个均匀固定在所述基底和墙面板另一侧之间的三角支撑板以及固定安装在所有所述三角支撑板上的梯面板;

所述基底包括墙踵和墙趾;

所述墙面板上除所述三角支撑板之外的位置均匀布设有若干排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靠近所述墙面板的一端贯穿所述墙面板,所述第一排水管远离所述墙面板的一端贯穿所述梯面板;

所述梯面板上左右相邻的两个第一排水管之间布设有用于放置自然能发电装置的供电池;

所述梯面板上靠近任一排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下方布设有用于收集第一排水管排水的第二水槽,所述梯面板上靠近所述第二水槽的下方均匀布设有若干个植被池,所述第二水槽和植被池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对应开设有第一孔眼和第二孔眼,所述第二水槽和植被池之间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孔眼和第二孔眼的输水管相连,所述输水管内布设有浸水层,通过所述浸水层使所述第二水槽内的存水进入所述植被池满足植被生长用水所需;

所述墙趾的前端固定安装有用于收集所述第二水槽的积水的第一水槽,所述第一水槽和第二水槽之间通过第二排水管相连,所述第二排水管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一水槽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梯面板的上端与所述墙面板的上端齐平,所述梯面板的下端与所述墙趾的前端齐平。

优选地,所述浸水层的材料为海绵或棉线。

优选地,所述植被池的底面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三孔眼,当所述植被池中的雨水积水过多时通过所述第三孔眼排出,避免植被淹死。

优选地,所述第二水槽的底面板与所述基底平行。

优选地,所述自然能发电装置为太阳能发电系统,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光伏板、用于蓄电的蓄电池以及用于对所述太阳能光伏板形成的电流进行逆变以满足路灯电流需求的逆变器,所述太阳能光伏板通过所述蓄电池或直接与所述逆变器相连。

优选地,所述供电池包括第一面板、用于放置所述太阳能光伏板的第二面板以及开设在所述第一面板上的用于引出电源线的第四孔眼,所述蓄电池和逆变器安装在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间形成的空间内,阳光充足时,所述太阳能光伏板通过所述逆变器直接为路灯供电,同时将多余电能存储至所述蓄电池,阳光不足时,所述蓄电池释放电能通过所述逆变器为路灯供电。

优选地,所述梯面板和墙面板上均开设有用于将所述电源线引出为路灯供电的孔眼。

优选地,所述第一水槽的高度不大于所述基底的高度,所述第二水槽的两端布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高度是所述第二水槽的高度的0.3-0.5倍,布设挡板可以使所述第二水槽内存有一定量的水供所述植被池内的植被使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管和输水管为PVC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道路施工挡土墙,通过设置与所述扶壁对称的所述三角支撑板提高了挡土墙的稳固性,在所述墙面板上开设第一排水管并将所述第一排水管的排水引入第二水槽可以用于农业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所述浸水层使所述第二水槽内的存水进入所述植被池满足植被生长用水所需,在所述梯面板上布设所述植被池增加了挡土墙的绿化功能,布设太阳能光伏板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挡土墙的自身空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为道路两旁的路灯供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道路施工挡土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扶壁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供电池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底,101-墙踵,102-墙趾,2-扶壁,3-墙面板,4-三角支撑板,5-梯面板,6-第一排水管,7-第一水槽,8-第二水槽,9-第一孔眼,9-第三水槽,10-输水管,11-植被池,111-第二孔眼,112-第三孔眼,12-供电池,121-第一面板,122-第二面板,123-第四孔眼,13-第二排水管,14-太阳能光伏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道路施工挡土墙,包括基底1、与所述基底1垂直连接的墙面板3、若干个均匀固定在所述基底1和墙面板3一侧之间的扶壁2、若干个均匀固定在所述基底1和墙面板3另一侧之间的三角支撑板4以及固定安装在所有所述三角支撑板4上的梯面板5;

所述基底1包括墙踵101和墙趾102;

所述墙面板3上除所述三角支撑板4之外的位置均匀布设有若干排第一排水管6,所述第一排水管6靠近所述墙面板3的一端贯穿所述墙面板3,所述第一排水管6远离所述墙面板3的一端贯穿所述梯面板5;

所述梯面板5上左右相邻的两个第一排水管6之间布设有用于放置自然能发电装置的供电池12;

所述梯面板5上靠近任一排所述第一排水管6的下方布设有用于收集第一排水管6排水的第二水槽8,所述梯面板5上靠近所述第二水槽8的下方均匀布设有若干个植被池11,所述第二水槽8和植被池11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对应开设有第一孔眼9和第二孔眼111,所述第二水槽8和植被池11之间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孔眼9和第二孔眼111的输水管10相连,所述输水管10内布设有浸水层,通过所述浸水层使所述第二水槽8内的存水进入所述植被池11满足植被生长用水所需;

所述墙趾102的前端固定安装有用于收集所述第二水槽8的积水的第一水槽7,所述第一水槽7和第二水槽8之间通过第二排水管13相连,所述第二排水管13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一水槽7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梯面板5的上端与所述墙面板3的上端齐平,所述梯面板5的下端与所述墙趾102的前端齐平。

优选地,所述浸水层的材料为海绵或棉线。

优选地,所述植被池11的底面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三孔眼112,当所述植被池11中的雨水积水过多时通过所述第三孔眼112排出,避免植被淹死。

优选地,所述第二水槽8的底面板与所述基底1平行。

优选地,所述自然能发电装置为太阳能发电系统,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光伏板14、用于蓄电的蓄电池以及用于对所述太阳能光伏板14形成的电流进行逆变以满足路灯电流需求的逆变器,所述太阳能光伏板14通过所述蓄电池或直接与所述逆变器相连。

优选地,所述供电池12包括第一面板121、用于放置所述太阳能光伏板14的第二面板122以及开设在所述第一面板121上的用于引出电源线的第四孔眼123,所述蓄电池和逆变器安装在所述第一面板121和第二面板122之间形成的空间内。阳光充足时,所述太阳能光伏板14通过所述逆变器直接为路灯供电,同时将多余电能存储至所述蓄电池,阳光不足时,所述蓄电池释放电能通过所述逆变器为路灯供电。

优选地,所述梯面板5和墙面板3上均开设有用于将所述电源线引出为路灯供电的孔眼。

优选地,所述第一水槽7的高度不大于所述基底1的高度,所述第二水槽8的两端布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高度是所述第二水槽8的高度的0.3-0.5倍,布设挡板可以使所述第二水槽8内存有一定量的水供所述植被池11内的植被使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管6和输水管10为PVC管。

使用时,所述墙踵101侧为覆土侧,在雨水旺盛季节,通过所述第一排水管6将覆土侧土壤中的多余水分排出并引流至所述第一水槽7用于农业灌溉等避免了路面大量积水,同时保证了混凝土挡土墙处于相对干燥的环境中延缓了挡土墙中钢筋的锈蚀,在干旱季节,利用第二水槽8中的存水通过所述输水管10中的浸水层引流至植被池11供植被生长用水所需,所述植被池11底面板上开设有第三孔眼112,在雨水旺盛季节通过所述第三孔眼112将所述植被池11中的多余水分排出防止植被淹死,利用供电池12方便布设太阳能光伏板14,所述太阳能光伏板14产生的电能通过所述电源线引出为道路两旁的路灯供电,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提高了挡土墙自身空间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道路施工挡土墙,通过设置与所述扶壁2对称的所述三角支撑板4提高了挡土墙的稳固性,在所述墙面板3上开设第一排水管6并将所述第一排水管6的排水引入第二水槽8可以用于农业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所述浸水层使所述第二水槽8内的存水进入所述植被池11满足植被生长用水所需,在所述梯面板5上布设所述植被池11增加了挡土墙的绿化功能,布设太阳能光伏板14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挡土墙的自身空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为道路两旁的路灯供电。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