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生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6694发布日期:2018-09-21 23:14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边坡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植生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山地面积较大且地貌类型多变,各类自然和人为影响产生的破碎地表、边坡和沟道等产生了极大的水土流失危害。各类不稳定地貌类型存在着地表植被稀疏、结构不稳定、土壤侵蚀严重以及景观协调性极差等环境问题。各类植生防护结构、植被恢复以及生态修复等措施被广泛的应用于护坡、护岸、拦挡以及植被恢复等工程中。

但是现有的植生结构往往需要填充较大量的客土,这不仅增加了客土的用量,同时,也增加了客土的取用成本,不能根据工程以及植被恢复需要有效的利用弃渣。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生防护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植生防护结构存在的客土用量大以及客土运输成本高、工程弃渣就地利用困难以及处理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植生防护结构,包括:内层弧形袋体,在所述内层弧形袋体的内部构造有能够容纳重构土体的第一容纳腔体;以及外层弧形袋体,所述外层弧形袋体包裹在所述内层弧形袋体的外围,其中,在所述内层弧形袋体和所述外层弧形袋体之间构造有能够容纳营养土体的第二容纳腔体。

其中,所述重构土体包括弃渣和客土。

其中,所述内层弧形袋体的制造材质为可降解无纺布。

其中,所述外层弧形袋体包括无纺布层、包裹在所述无纺布层的外围的降解纸层以及包裹在所述降解纸层的外围的聚酯乙烯网袋。

其中,在所述无纺布层和所述降解纸层之间构造有能够容纳植物种子的容纳空间。

其中,所述植生防护结构还包括能够夹设在所述内层弧形袋体的外围以调节所述第一容纳腔体与所述第二容纳腔体之间的体积比例的内外比例夹持器。

其中,所述内外比例夹持器为能够插入到所述内层弧形袋体的底部的调节夹或钢制夹。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植生防护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在内层弧形袋体的第一容纳腔体中添加重构土体,并根据不同工程及植被恢复的需求选取合适内外层比例及内外层填充物的相对位置,资源化利用弃渣并减少客土取用量的同时,提高了植生防护结构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向外层弧形袋体的第二容纳腔体中添加营养物质较高的客土,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

本申请的植生防护结构能够从内、外两层实现工程结构力学特性的提高和植物生长的双重效果,并且通过内、外层相对比例及位置的调整,可在施工过程中灵活地满足生态修复工程的不同施工需求,以及满足植被的生长条件。

通过将弃渣和客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填充到内层弧形袋体中,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植生防护结构的重量,同时,也提高了该植生防护结构作为拦挡、护坡和护底等工程使用时的护坡强度。此外,在资源化利用弃渣的同时,尽量也大大地减少了客土的使用量、节省了客土的取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植生防护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外层弧形袋体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植生防护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层弧形袋体;10:第一容纳腔体;2:外层弧形袋体;20:第二容纳腔体;21:无纺布层;22:降解纸层;23:聚酯乙烯网袋;24:容纳空间;30:重构土体;40:营养土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图中示意性地显示了该植生防护结构包括内层弧形袋体1和外层弧形袋体2。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该内层弧形袋体1的内部构造有能够容纳重构土体30的第一容纳腔体10。

该外层弧形袋体2包裹在内层弧形袋体1的外围,其中,在该内层弧形袋体1和外层弧形袋体2之间构造有能够容纳营养土体40的第二容纳腔体20,其中,该第一容纳腔体10的第一半径、重构土体30的第一密度、该外层弧形袋体2的第二半径以及营养土体40的第二密度满足重量比例平衡方程。具体地,通过在内层弧形袋体1的第一容纳腔体10中添加重构土体30(弃渣和客土的混合),并根据不同工程及植被恢复的需求选取合适内外层比例及内外层填充物的相对位置,资源化利用弃渣并减少客土取用量的同时,实现了提高植生防护结构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向外层弧形袋体2的第二容纳腔体20中添加营养物质较高的客土,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由此可见,本申请的植生防护结构能够从内、外两层实现工程结构力学特性的提高和植物生长的双重效果,并且通过内、外层相对比例及位置的调整,可在施工过程中灵活地满足生态修复工程的不同施工需求,以及满足植被的生长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当将该内层弧形袋体1和外层弧形袋体2放在边坡或护岸上时,形状类似为半圆形。

在本申请的一个比较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该重构土体30包括弃渣和客土。具体地,通过将弃渣和客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填充到内层弧形袋体1中,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植生防护结构的重量,同时,也提高了该植生防护结构作为拦挡、护坡和护底等工程使用时的护坡强度。此外,在资源化利用弃渣的同时,也大大地减少了客土的使用量、节省了客土的运输和弃渣处理的成本。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弃渣和客土的重量混合比例为6:4。具体地,以直径小于4厘米的石灰岩弃渣为例渣,通过前期盆栽试验表明,当石灰岩弃渣与客土的重量以6:4进行充分混合时,盆栽试验组就可满足高羊茅等草本生长的需求。也就是说,通过使得弃渣与客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充分混合,从而可以满足植物的生长,减少客土的使用量、增加弃渣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客土的运输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重量比例平衡方程为

其中,K为第一容纳腔体10中的重构土体30的重量与第二容纳腔体20中的营养土体40的重量之比;K渣为第一容纳腔体10中的弃渣占重构土体30的重量比例;K土为客土占重构土体30的重量比例;ρ渣为弃渣密度;ρ土为客土密度;r内为第一容纳腔体10的半径;r外为外层弧形袋体2的半径;ρ营养土体为营养土体40的密度。需要说明的是,K渣、ρ渣、K土以及ρ土均为常数,通过改变r内和r外的大小,从而来改变第一容纳腔体10中的重构土体30的重量与第二容纳腔体20中的营养土体40的重量之比。进一步地,来达到调整植生防护结构整体的结构强度的目的。

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内层弧形袋体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内层弧形袋体1的制造材质为可降解无纺布。具体地,通过植物的根系生长和降雨过程,使得内部逐渐降解,进一步地,使得第一容纳腔体10中添加的重构土体30(弃渣与客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的混合物)逐渐与第二容纳腔体20中的营养土体40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得外层植物根系获得更多的生长空间,并且也提高了植生防护结构整体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可降解无纺布使得内外填充物逐步结合,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植生防护结构整体的稳定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生态修复植生防护结构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如图2所示,图中示意性地显示了该外层弧形袋体2包括无纺布层21、包裹在该无纺布层21的外围的降解纸层22以包裹在该降解纸层22的外围的聚酯乙烯网袋23。具体地,外层采用和传统生态修复工程常用的聚酯乙烯,保证该植生防护结构的强度和外层植物生长的效果。按照目前主流工程施工规格,本申请的植生防护结构的外层采用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规格,也可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定制不同的规格。该外层弧形袋体2由三层结构组合而成,最外层为聚酯乙烯网袋23,保证整个植生防护结构的强度;第二层为降解纸层22,施工后快速降解有利于植物发芽生长;最里面的一层为无纺布层21,为保证结构强度且为如下所述的种子提供支撑,后期种子发芽之后穿过该无纺布层21形成稳定的根系。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比较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在该无纺布层21和降解纸层22之间构造有能够容纳植物种子的容纳空间24。也就是说,该容纳空间24的设置用来容纳植物种子,供植物种子在具备一定温度和湿度的情况下进行发芽生长。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该植生防护结构还包括能够夹设在内层弧形袋体1的外围以调节第一容纳腔体10与第二容纳腔体20之间的体积比例的内外比例夹持器(图中未示出)。具体地,通过调节该内外比例夹持器夹住内层弧形袋体1的口径的大小,来实现对内层弧形袋体1的第一容纳腔体10的体积大小的调整,进一步地,实现对第一容纳腔体10与第二容纳腔体20之间的体积大小的调整。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内外比例夹持器为调节夹或钢制夹。需要说明的是,该内外比例夹持器的结构和形状并不仅仅地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其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灵活的改变和调整,即,只要满足具备夹持的功能即可,此外,根据不同工程施工以及植物生长的需求,确定内层弧形袋体1中的重构土体30的用量与第二容纳腔体20中的营养土体40的用量的内外比例后,通过将该内外比例夹持器插入到内层弧形袋体1的底部,以此来实现对该内层弧形袋体1的固定,接下来,首先向内层弧形袋体1的内部填充重构土体30,填充完成后,再向第二容纳腔体20的内部填充营养土体40,填充完成后,分别对该内层弧形袋体1和外层弧形袋体2进行封口,以使得该植生防护结构上坡使用。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图为举例说明本申请在不同工程施工时灵活应用的示意图,其仅作为一种情况下的说明参考,在不同工程的应用过程中,还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相应地调整。

在工程护坡过程中,坡底要实现拦挡防护及绿化功能,故本植生防护结构可在坡底进行内层弧形袋体1中的重构土体30的用量与第二容纳腔体20中的营养土体40的用量的内外比例的调节,通过向内层弧形袋体1中增大重构土体30的添加量,从而可以达到增强坡底防护强度的目的。

在坡面上可以根据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与边坡防护需求,来有针对性的选择植物的种类,并通过调节植生防护结构的重构土体30与营养土体40的用量的内外比例来满足位于容纳空间24的种子层中种子的发芽生长需求,例如,对于生长条件要求较低的植物,可更多地利用重构土体30,对生长条件要求较高的植物,可适当地减少重构土体30与营养土体40的用量的内外比例。

在边坡工程需要强度较高的施工条件下,可根据工程需求,通过增加内外比增加植生防护结构的重量以达到增强工程强度的目的,同时,还可根据施工时植生防护结构的类型以及植生防护结构中植物生长的位置,来实时调节内外层的相对位置。

综上所述,通过在内层弧形袋体1的第一容纳腔体10中添加重构土体30(弃渣和客土的混合),并根据不同工程及植被恢复的需求选取合适内外层比例及内外层填充物的相对位置,资源化利用弃渣并减少客土取用量的同时,实现了提高植生防护结构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向外层弧形袋体2的第二容纳腔体20中添加营养物质较高的客土,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促进植物初期的快速生长。

本申请的植生防护结构能够从内、外两层实现工程结构力学特性的提高和植物生长的双重效果,并且通过内、外层相对比例、内外层填充物的选择及位置的调整,可在施工过程中灵活地满足生态修复工程的不同施工需求,以及满足植被的生长条件。

通过将弃渣和客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填充到内层弧形袋体1中,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植生防护结构的重量,同时,也提高了该植生防护结构作为拦挡、护坡和护底等工程使用时的护坡强度。此外,在资源化利用弃渣的同时,减少弃渣处理的工程投入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大大地减少了客土的使用量、节省了客土的取用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