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地区太阳能光热场区的非正交防排洪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7954发布日期:2019-02-12 21:1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戈壁地区太阳能光热场区的非正交防排洪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用于隔壁地区太阳能光热场区的非正交防排洪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太阳能光热技术的不断成熟与积累,以及国家政策扶持,光热发电的示范项目开始兴起。目前大部分示范项目建在光资源条件较好的西部洪积平原的戈壁滩上,光热场区范围广且地形相对较为平整。但光热场区对地质条件要求较高,特别是槽式光热发电系统中的集热管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特别敏感,如果洪水进入场区易造成支架地基冲刷或下沉,集热管连接处易发生应力集中,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槽式光热场区不允许场外洪水进入,一般采用截洪沟将洪水引至下游,避免洪水进入光热场区。

目前的防洪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1、戈壁滩洪水特点:西北地区戈壁滩是在洪水作用下,被冲至较远山麓地带形成大面积的洪积平原。在西北地区7、8月份汛期,洪水具有形成的历时短,突发性强,来势凶猛,破坏性大的特点,并且戈壁滩地层较为单一,竖向分布较为稳定,主要由圆砾组成,呈圆和亚圆形,以砾砂、粗、中砂及少量粘性土充填,局部夹有少量的粉细砂,抗冲刷能力弱,在洪水来临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2、目前防洪措施存在的问题:因光热场区范围较大,每边长度达几公里,当光热场区布置截洪沟后,将改变戈壁滩原有冲沟的泄洪通道,因截洪沟比原有冲沟要低,如果截洪沟不砌护或者只是单纯的布置截洪沟,在暴雨情况下,上游洪水携带泥沙及砂砾沟道会对上游沟壑侵蚀严重,易产生沟头前进、沟床下切和沟岸扩张的现象;同时也造成排洪沟内淤积严重,造成防排洪设施排水不畅,严重影响到光热场区的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戈壁地区太阳能光热场区的非正交防排洪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

一种戈壁地区太阳能光热场区的非正交防排洪结构,光热场区与上游沟壑方向为非正交,在光热场区外周上游设置挡水堰,挡水堰外设置导流槽,光热场区上游的沟壑与该导流槽交接排洪。

所述挡水堰和导流槽均与光热场区外围平行。

所述导流槽分别向两端延伸,与光热场区两侧的原沟壑交接。

所述挡水堰的外侧设置浆砌石和砂砾层防护。

光热场区每侧的挡水堰末端相对光热场区至少延长10m。

所述挡水堰高度比水位高出500mm,所述挡水堰3坡脚距离光热场区边侧的挡风墙至少1m。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出光热场区与沟壑非正交时的防排洪结构,即同时在场区外设置挡水堰及导水槽,该结构较传统截洪沟稳定性高,寿命长,成本低,同时不受水流流速、沟道含泥量、沟道宽度、沟道侵蚀类型等影响,将有效导排冲沟下泄径流和泥沙至别的冲沟,保证场区安全度汛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挡水堰主要用来阻止上游沟壑汇水进入场区,同时防止场区两侧自然沟壑发生迁移,冲击场区挡风墙等基础。导水槽用来引导汇水沿着挡水堰外侧排至下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光热场区及周边沟壑与防排洪结构的分布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圆内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M-M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戈壁地区太阳能光热场区的非正交防排洪结构。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为光热场区沟壑分布示意图,地势为北高南低。光热场区1的东、西两侧设置有原沟壑,其内水流方向为由北向南,即光热场区1的北面为上游方向,南面为下游方向。光热场区1的方向与来水方向为非正交。而光热电场的方向为与正南、北、东、西有一定的旋转。图示以光热场区与沟壑呈45°为例进行说明。

同时设置导水槽2和挡水堰3组合的方式保护光热场区1。

沿着光热场区挡风墙上游外侧平行设置挡水堰3,在挡水堰3外平行设置导流槽2,在光热场区1的上游方向有若干沟壑,沟壑与导流槽2交接。导流槽2的分别向光热场区两端延伸,直到与光热场区1两侧的原沟壑交接。上述挡水堰3主要用来阻止上游沟壑汇水进入场区,导水槽2用来引导汇水沿着挡水堰3外侧排至下游。

实际施工中设置挡水堰的步骤如下。

1、确定堰高:根据场区的防洪标准确定设计洪水位,挡水堰高度比设计洪水位高出500mm。

2、基础放样:在场区四周确定挡水堰位置,一般挡水堰坡脚距离挡风墙1m外。

3、开挖基槽:开挖挡水堰基槽及导水槽,清理表面200mm左右的表层土。

4、填筑堰体:利用基槽开挖土分层夯实至设计标高,场区外侧采用浆砌石及砂砾垫层防护。挡水堰高度基本与场区自然坡度平行,堰体末端需宽出场区10m左右,以防汇水迁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