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式悬浇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4905发布日期:2018-10-13 02:02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中引水渠道跨越深谷的处理方法,具体来说是一种开口式悬浇梁。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为满足农业、工业、电力等各方面的要求,水利设施在进行大量建设,引水渠道是必不可少的,在山区的水利工程中,必然会遇到渠道跨越深谷的问题,如果按常规采用小跨度渡槽则高墩多,极不经济,同时存在无法搭支架现浇、也无法预制架设的问题,既不经济,也不安全,因此研究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渡槽梁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常规的渠道跨越深谷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绕行、直接渡槽跨越等,在小山凹槽地段绕行是可行的,但是在深谷地段往往是大的河沟,绕行方案直接无法实施或者是绕行距离非常大,修建和养护成本很高;直接跨越则需要修建渡槽,然而深谷采用小跨度渡槽,高墩多,极不经济,同时存在无法搭支架现浇、也无法预制架设的问题,既不经济,也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开口式悬浇梁,当引水渠道跨越深谷时,可根据现场地形情况布置大跨度的预应力槽型梁跨越,考虑到水利工程的安全和节省造价,不宜采用一般的绕行、小跨度渡槽的方式,在水利工程中水渠采用渡槽跨越大深谷时设置开口式悬浇梁可以解决小跨渡槽形梁无法现浇或预制架设,高墩过多的问题,通过成熟的挂篮悬浇方式制作大跨渡形槽,保证渡槽的可施工性和安全性等的功能,是一种新型的处理方式。开口式悬浇梁可以做成大跨形式,同时能满足过水的要求,避免大量设置高墩和搭设支架,因此采用开口式悬浇梁是解决水渠跨越深谷最经济和可行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开口式悬浇梁,包括槽型梁、翼板、预应力钢束、拉杆、墩顶封口箱梁和挂篮,所述槽型梁包括腹板和底板,在槽型梁的腹板顶设置翼板,每隔5m在翼板间设置一道拉杆,在翼板上面设置挂篮。

所述挂篮高度可以调节,可以在翼板上面移动。

所述腹板和底板的厚度可调节。

所述槽型梁下设置有桥墩,在墩顶一定范围内设置墩顶封口箱梁。

在翼板和腹板内设置预应力钢束。

所述槽型梁、翼板、拉杆、墩顶封口箱梁、腹板和底板各部分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开口式悬浇梁具有以下优点:

(1)开口式悬浇梁可以有效解决引水渠道跨越深谷的问题。

(2)开口式悬浇梁可根据具体的现场情况进行布置,适应能力强,桥墩少,梁线性美观,外观效果较好。

(3)工程能够更加安全的实施,工期短,节约工程费用,经济合理,技术创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梁体立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墩顶封口段梁体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梁端支承线处梁体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跨中带拉杆梁体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跨中不带拉杆梁体截面图;

图中:1-槽型梁、2-翼板、3-预应力钢束、4-拉杆、5-封口箱梁、6-挂篮、7-腹板、8-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5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5所示,开口式悬浇梁采用变高度、变腹板厚度的大跨度预应力槽型梁在经济跨度范围内跨越深谷,槽型梁1在保持过水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梁端、墩顶梁段一定范围设置变梁高和变腹板厚度的方式,满足大跨度梁受力的需求,为满足设置挂篮6的要求,在腹板7顶设置较宽翼板2,每隔5m在翼板间设置一道拉杆4,保证梁的整体性,在墩顶一定范围内设置成封口式箱梁5以抵抗墩顶负弯矩的影响,此处墩顶封口式箱梁设置范围是根据受力计算,在负弯矩较大的区域进行设置。槽型梁各部分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

开口式悬浇梁通过挂篮6悬臂施工的方式进行施工,并通过设置在翼板2和腹板7内的预应力钢束3进行辅助施工,挂篮6桁架设置在梁翼板上面,可以在翼板2上面移动,挂篮6高度可以调节,以满足不同梁高的要求。腹板7和底板8的厚度可调节,在端头由于设置预应力锚固装置需要加厚,而离开端头后加厚范围则根据计算按受力需要设置。

开口式悬浇梁的受力结构形式可以做成T构梁、连续刚构、连续梁,可根据具体的现场情况进行布置,并通过悬臂灌注的方式施工。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施工步骤及方法如下:

1、施工基础、墩台等下部结构。

2、施工墩顶0号块墩顶封口箱梁5。

3、施工墩顶0号块预应力钢束3。

4、施工架设挂篮6。

5、在挂篮6上对称施工1号块。

6、张拉1号块辅助钢束。

7、挂篮6前移一个节段。

8、重复进行各悬浇块施工,同时施工前一节段拉杆4。

9、连续梁、连续钢构进行中跨合拢,张拉合拢段预应力钢束3。

10、在墩台上搭支架进行端头块施工。

11、边跨合拢。

12、张拉合拢段预应力钢束和全桥预应力钢束。

13、进行其他剩余工作施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