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裕度电缆及中间头固定装置的多功能电缆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4595发布日期:2019-01-02 22:04阅读:1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裕度电缆及中间头固定装置的多功能电缆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专利适用于电力电缆中间井方面,特别是涉及一种带裕度电缆及中间头固定装置的多功能电缆井。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供电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城区、交通枢纽等场所电力电缆已经基本取代传统架空线路,而中间接头作为电缆最关键部分之一,其安装方式和运行环境直接影响电缆的可靠、稳定运行。同时,为了保证电缆在使用过程中在出现损坏情况下的重新制作接头需要,一般在电缆中间井两侧裕度电缆盘圈井中会保留几圈的电缆裕度。现有的电缆裕度盘圈井一般都是一层层盘在地上,占地面积大,电缆互相叠压严重,实际运用中需要抽出数层,乃至十余层电缆底下的裕度盘圈电缆其施工难度相对较大,工作强度高,效率低下。再则,按照目前常规的两侧盘圈井,中间安置中间头的电缆中间井设计方式,井面占用较多的地坪表面,造价较高,影响城市道路绿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缺点,提供一种带裕度电缆及中间头固定装置的多功能电缆井,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电缆可灵活抽取运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带裕度电缆及中间头固定装置的多功能电缆井,包括长方体的井体和盖合在井体上的井盖,所述井体底面的上分布有若干根桩脚,每根桩脚间隔插有若干个可取卸的叶片,所述桩脚的旁侧设置有与桩脚平行的两根附架,所述附架上相对的两个面分别延伸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支架和若干个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均安装有抱箍。

优选的,所述叶片等间隔分布在桩脚上,所述第一支架与叶片对应设置且等间隔分布在附架上,所述每个第一支架上至少设置有一个抱箍,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总数至少与叶片数量相同的抱箍。

优选的,自上而下在所述附架上等间距开设有八个圆孔,在每个所述圆孔内安装有一根第一支架,在第四、第五个所述圆孔以及第五、第六个所述圆孔之间分别安装有一根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最多安装四个抱箍。

优选的,单根所述桩脚包括至下而上叠加的八层分支架,相邻所述分支架之间通过分别设置在分支架上端的公头、分支架底端的母头连接连接,每个所述分支架底部连接有叶片。

优选的,每个所述分支架与叶片通过焊接在叶片下的承力件连接。

优选的,所述井盖设置有旋转封闭阀门;所述相邻两抱箍形成的空间内均设置有挡板。

优选的,所述井盖顶部设置有太阳能电板,井盖侧壁设置有电路模块、储能模块;所述井盖、井体之间连接有锥形收口,所述锥形收口壁面上设置有显示屏。

优选的,所述井体的两根附架之间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和两附架之间形成独立于桩脚的“门”型结构;所述横杆包括两段通过螺纹连接的子杆,所述横杆长度不小于2800mm。

优选的,所述安装附架的侧面上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通过卡扣连接附架。

优选的,所述叶片呈扇环形,所述叶片远离分支架侧的弧长为600mm,靠近分支架侧的弧长为400mm,两侧弧长之间间隔400mm;所述承力件上焊接有四根加强支撑条,所述加强支撑条分别与叶片的四个顶点焊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占地面积从原来的57.4m2缩小为20.25m2,约为现有设计的35.3%,相关工程量明显减少,可大幅降低了工程造价,明显缩短工期,经济效益明显;电缆盘圈设置更加合理,杜绝了盘圈电缆上下严重叠压,提高电缆运行环境,方便了盘圈电缆的抽取使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在运行过程中,确保干燥、稳定,保证中间头运行环境,提高可靠性,有效延长中间头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温度在井盖显示屏上实时显示,方便运维检测,降低一线职工工作强度和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透视图。

图3是图2中B部分放大图。

图4是附架主视图。

图5是叶片、承力件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缆绕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根据图1-6所示的一种带裕度电缆及中间头固定装置的多功能电缆井,包括长方体的井体20和盖合在井体20上的井盖30,井体20底面的上分布有若干根桩脚80,每根桩脚80间隔插有若干个可取卸的叶片2,桩脚80的旁侧设置有与桩脚80平行的两根附架90,附架90上相对的两个面分别延伸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支架6和若干个第二支架7,第一支架6和第二支架7上均安装有抱箍5。

本实用新型的电缆井的井体20底部平面上放置四根桩脚80,四根桩脚80 均匀摆放,形成一个直径为1500mm的圆形区域;在桩脚80形成的区域外还设置有两根与桩脚80平行的附架90,附架90上有两种不同的支架,支架用于安装抱箍5,在线缆绕线过程中放置中间头。

为了确保线缆在绕线过程中只在同一单层分支架11平面内,在实施例中第一支架6的数量为八个与单根桩脚80的分支架11共八层;每个分支架11底部往上5mm开设安装孔,用于连接叶片2,每个圆孔8中连接第一支架6,在第四、第五个圆孔8,第五、第六个圆孔8之间的每个第二支架7上设置4个抱箍,对应第一支架6和分支架11的数量。

作为进一步优化,每个分支架11与叶片2通过焊接在叶片2下的承力件3 连接,叶片2呈扇环形,叶片远离分支架11侧的弧长为600mm,靠近分支架 11侧的弧长为400mm,两侧弧长之间间隔400mm;承力件3上焊接有四根加强支撑条4,所述加强支撑条4分别与叶片2的四个顶点焊接。

为了在电缆绕线过程中托举电缆,每个分支架11底部往上5mm处开设的安装孔与焊接在叶片2底下的承力件3适配,考虑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体积,避免叶片2碰撞,将扇环形的叶片2远离分支架11端的弧长设置为600mm,靠近分支架11端的弧长设置为400mm,两弧长间相距400mm,安全工作的同时最大程度托举电缆。

作为进一步优化,从井体20的侧壁引出支撑架13,附架通过固定架13结合在整体电缆井的侧壁上;所述井体20的两根附架90之间设置有横杆10,所述横杆10和两附架90之间形成独立于桩脚80的“门”型结构;所述横杆10 包括两段通过螺纹连接的子杆14,所述横杆长度不小于2800mm。

在电缆绕线过程中,附架90形成的“门”型结构和桩脚80形成的圆形区域不相交;在电缆井内安装过程中,为了方便安装,横杆10由两个独立的子杆14通过螺纹连接组成,安装前转动螺纹,缩短横杆10长度,待一端与附架90 连接稳定后调整横杆角度,转出螺纹,伸长横杆10长度,与另一端附架90连接。

本装置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以单层为例,按图6视角所示,第一电缆从右侧附架91开始,将电缆一端固定在右侧附架91上的第一支架6的抱箍5上,从一号桩脚81位置切线角度引入主支架的分架面,沿单层的分支架11按一号桩脚81、二号桩脚82、三号桩脚83、四号桩脚84的顺时针绕2-3圈后从四号桩脚84切线方向引出到右侧附架91的第二支架7上的其中一个抱箍5,通过横杆10将电缆牵引至横杆10中部的连接点18;第二线缆从左侧附架92上与右侧附架91对应的第一支架6上的抱箍5同时连入电缆,以四号桩脚8切线方向引入同层分支架11,电缆依次经过三号桩脚83、二号桩脚82、一号桩脚81逆时针绕2-3圈后从二号桩脚82切线方向引出到左侧附架92上的第二支架7上相应的抱箍5,经横杆10连接牵引至横杆10中部的连接点18与一号线缆对接形成一个中间头。

作为进一步优化,一根线缆的盘圈,除了附架90的第二支架7上的抱箍5 的高度外,其他所有固定点均在同一单层分支架11平面内,选择了附架90的第一支架6上的抱箍5后一定得将线缆引入对应高度的单层分支架11平面内,不可错层引入。

作为进一步优化,井体20的尺寸以4500*4500*2000MM为例,高度2000 后其再往上形成锥形收口40,锥形收口40居中形成一个直径800MM提供人员进出的井盖30,井盖30上装有旋转封闭阀门,平时锁紧闭合,可完全杜绝现有中间井的电缆孔洞渗透进水及井盖雨水流入所造成的井内积水现象,保证中间头运行环境,有效延长中间头使用寿命。

作为进一步优化,在井盖30上加入太阳能电板31,为显示屏供电,井盖 30侧壁设置有电路模块、储能模块用于将太阳能电板31收集的电量转化、储存,在锥形收口40侧壁上连接温度显示屏,显示屏连接各中间头上设置温度传感器,温度在显示屏上实时显示,方便运维检测,降低一线职工工作强度和压力。

作为进一步优化,第二支架7上的抱箍5之间均设置有挡板,防止一个中间头损坏后影响附近的抱箍5上安装的中间头。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中,占地面积从原来的57.4m2缩小为20.25m2,约为现有设计的35.3%,相关工程量明显减少,可大幅降低了工程造价,明显缩短工期,经济效益明显;电缆盘圈设置更加合理,杜绝了盘圈电缆上下严重叠压,提高电缆运行环境,方便了盘圈电缆的抽取使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在运行过程中,确保干燥、稳定,保证中间头运行环境,提高可靠性,有效延长中间头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温度在井盖显示屏上实时显示,方便运维检测,降低一线职工工作强度和压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中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