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挖齿的硬质合金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1105发布日期:2018-12-21 20:04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挖齿的硬质合金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挖机上旋挖齿的硬质合金棒。



背景技术:

旋挖机又称旋挖钻机,打桩机。旋挖机斗式钻头的下缘沿圆周分布固装的若干个旋挖齿座,旋挖齿根部可自旋地套装在挖齿座内腔。旋挖齿头部开设安装孔用来装置硬质合金棒。硬质合金棒由圆柱形的根部和工作部组成,根部插入所述安装孔与之对应配合固定硬质合金棒,工作部一般呈圆锥状外露用于掘进作业。

硬质合金棒的圆柱形的根部插入所述安装孔中以铜焊连接,其弊端在于,配合间隙大的话,根部与安装孔之间的铜焊层构成连接薄弱层,容易形成径向松动,使得根部形成相对于安装孔的转动最终脱落;配合间隙小甚至采用过盈配合的情况下,装配时无法排出安装孔内的空气,导致轴向装配不到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旋挖机旋挖齿上的硬质合金棒,安装牢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挖齿的硬质合金棒,由根部和工作部组成,其特征在于,硬质合金棒的根部侧面周向均匀分布若干凹槽,所述凹槽轴向贯通根部的侧壁。

采用上述安装结构,在旋挖齿头部的安装孔中注入铜焊液,再将硬质合金棒的根部压入安装孔,空气及多余的铜焊液顺着所述凹槽溢出,即完成硬质合金棒的铜焊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保障装配顺利到位的前提下,有利于缩小安装孔和硬质合金棒的安装配合间隙乃至采用过盈配合;该结构的硬质合金棒有利于提高安装孔内壁对棒体根部外壁非凹槽部的抱持力,杜绝了其根部相对于安装孔的转动;从而能够避免硬质合金棒的脱落,有效的延长旋挖齿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和硬质合金棒根部的装配采用热过盈配合。过盈比例根据材料特性(如加热膨胀系数)和抱持力要求确定。进一步地,所述过盈配合的过盈比例是:硬质合金棒根部的最大外径比安装孔的内径大千分之五。

优选地,所述硬质合金棒根部的横截面成梅花形。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数量为3~5个。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旋挖齿和硬质合金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轴向纵剖图);

图2为图1所示A-A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视图方向与图2相同);

图4为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视图方向与图2相同);

图5为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视图方向与图2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附图1、2,反映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结构,所述旋挖齿101上装置卡簧套管105用于连接旋挖齿座(图中未显示)。所述旋挖齿101的硬质合金棒由根部102和工作部104组成,根部102插入安装孔106,工作部104呈圆锥状外露用于掘进作业。工作部104也可以是适于掘进作业的其他形状。硬质合金棒的根部102侧面周向均匀分布三个凹槽103,所述凹槽103沿硬质合金棒的棒体轴向贯通整个根部102的侧壁。凹槽103的中间深度为H1,两侧的深度为h2,凹槽103由中间向两侧其深度逐渐变小使得根部102的横截面构成如图2所示的梅花形。有利于根部102和安装孔106的连接稳定。

采用上述安装结构,完成硬质合金棒装配的过程如下:所述安装孔106和硬质合金棒根部的装配采用热过盈配合。所述过盈配合的过盈比例是:硬质合金棒根部102的最大外径比安装孔106的内径大千分之五。加热旋挖齿101使得安装孔106受热扩张,再将硬质合金棒的根部102压入安装孔106。冷却后安装孔106回缩紧紧抱持根部102外壁的非凹槽部;而且根部102难以形成相对于安装孔106的转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连接强度,上述过程中,还可以在安装孔106中注入铜焊液再将根部102压入安装孔106,空气及多余的铜焊液顺着所述凹槽103溢出。铜焊层填充凹槽103使得装配连接的结构强度更高。

实施例2:参见图3,旋挖齿201的安装孔206内插入硬质合金棒的根部20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根部202侧面周向均匀分布的凹槽203数量为四个。

实施例3:参见图4,旋挖齿301的安装孔306内插入硬质合金棒的根部30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根部302侧面周向均匀分布的凹槽303数量为四个。凹槽303为圆弧槽,根部302的横截面构成如图4所示的圆弧缺口圆形,而不是梅花形。

实施例4:参见图5,旋挖齿401的安装孔406内插入硬质合金棒的根部40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根部402侧面周向均匀分布的凹槽403数量为五个。凹槽403为三角槽,根部402的横截面构成如图4所示的三角缺口圆形,而不是梅花形。

上述实现方式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任何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技术领域具有公知的多种替代或者变形,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意义的前提下,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