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格构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1212发布日期:2018-11-16 20:29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边坡、公路及铁路边坡支护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预制格构梁。



背景技术: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每年都会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建施工中常常遇到山体开挖、放坡等情况。目前,为了保证施工及使用的安全,都必须对边坡采取支护措施。传统的建筑边坡、公路及铁路边坡采用格构梁支护时,一般都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

但采用现浇施工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格构梁钢筋安装完成后,混凝土浇筑时间较长,故而造成施工工期长;第二,在边坡斜面上支设模板,支设难度大,施工效率低。混凝土在浇筑振捣时极易出现梁体振捣不密实、跑模等质量问题。如混凝土塌落度控制不当或混凝土振捣过振,会造成整个斜梁滑塌,给混凝土施工带来很大的施工难度。第三,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需要大量工人,无法实现工业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格构梁,要解决格构梁钢筋安装完成后,混凝土浇筑时间较长,施工工期长、施工效率低、施工难度以及无法实现工业化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格构梁,该预制格构梁包括若干个单元格构梁,单元格构梁由横梁1和纵梁3同位相交成网格状的梁体,横梁1梁身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凹槽2;

纵梁3梁身上间隔设置有与第一凹槽2垂直咬合连接的第二凹槽4,所述第一凹槽2与第二凹槽4相互契合;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4的底部均开设有用于穿过锚杆或者锚索的孔洞7;横梁1与纵梁3咬合后,单元格构梁的上下表面平齐,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4上的孔洞位于同一轴线上。

进一步,第一凹槽2至少有一个并且其深度等于横梁1高度的一半。

进一步,第二凹槽4至少有一个并且其深度等于纵梁3高度的一半。

进一步,网格状的梁体的横梁1和纵梁3之间夹角60°-120°。

进一步,横梁1两端头分别居中设置有第三凹槽5和凸起6,第三凹槽5和凸起6相适配。

进一步,单元格构梁之间通过设置在横梁1端头上的第三凹槽5和凸起6连接。

进一步,横梁1内预埋有钢筋。

进一步,单元格构梁之间通过设置在横梁1内的钢筋连接。

进一步,钢筋连接采用绑扎搭接或者焊接或者机械套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格构梁,构造简单,便于操作,质量易控制,施工成本低。横梁端头的凹槽与凸起的拼接接长使得全预制格构梁省工省时,更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格构梁,主体部分在加工厂完成,不占用施工现场的空间和场地,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减少施工现场工人数量,提高施工速度。降低了传统支护设置的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不再出现梁体振捣不密实、跑模的问题。更不会出现由于混凝土塌落度控制不当或混凝土振捣过振,带来的整个斜梁滑塌的情况。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格构梁,施工方便、工序简单,横梁局部采用现浇,克服了全预制格构梁带来的尺寸受限、不灵活、现场调节难等诸多缺点,局部现浇与预制相结合,更加有利于预制格构梁的实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单元格构梁结构示意图。

图2a、2b、2c分别是纵梁平面图、纵梁立面图及纵梁俯侧图;

图3a、3b、3c分别是实施例1横梁平面图、横梁立面图及横梁俯侧图;

图4是实施例1预制格构梁拼接安装成型图;

图5a、5b、5c分别是实施例2横梁平面图、横梁立面图及横梁俯侧图;

图6是实施例2预制格构梁钢筋连接安装成型图。

图7是预制格构梁在山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1-横梁、2-第一凹槽、3-纵梁、4-第二凹槽、5-第三凹槽、6-凸起、7-孔洞、8-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制格构梁,该预制格构梁包括若干个单元格构梁,单元格构梁由横梁1和纵梁3同位相交成网格状的梁体,单元格构梁的上下表面平齐;参见图1所示。如图3a、3b和3c所示,横梁1梁身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凹槽2,第一凹槽2有三个并且其深度等于横梁1高度的一半;横梁1两端头分别居中设置有第三凹槽5和凸起6,第三凹槽5和凸起6相适配,第三凹槽5深度与凸起6的长度相同。

如图2a、2b、2c所示,纵梁3为钢筋8混凝土构件,断面为矩形,在与横梁1交叉处为上凹形,纵梁3梁身上间隔设置有与第一凹槽2垂直咬合连接的第二凹槽4;所述第一凹槽2与第二凹槽4相互契合;第二凹槽4有三个并且其深度等于纵梁3高度的一半。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4的底部均开设有用于穿过锚杆或者锚索的孔洞7,横梁1与纵梁3咬合后,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4上的孔洞位于同一轴线上。横梁1和纵梁3的连接缝隙处填充有混凝土。

如图4所示,相邻单元格构梁之间通过设置在横梁1端头上的第三凹槽5和凸起6连接。

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步骤一,根据设计图纸,横梁1和纵梁3在预制工厂完成预制;

步骤二,将预制好的横梁1和纵梁3运输至施工现场;

步骤三,将预制好的横梁1和纵梁3堆放在堆场;

步骤四,按照施工图要求,进行测量定位,将边坡进行平整,施工锚杆或锚索;

步骤五,先吊放竖向纵梁3,后吊放横梁1,横梁1与纵梁3咬合后,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4上的孔洞位于同一轴线上,对齐同心;

步骤六,将锚杆或者锚索进行张拉锁定;

步骤七,将横梁1和纵梁3拼合成上下表面平齐的单元格构梁(详见图4),将相邻的单元格构梁接长;

步骤八,将锚头采用细石混凝土进行封锚处理;

步骤九,搭设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继续锚杆或者锚索进行张拉锁定。

实施例2,如图5a、5b、5c所示,一种预制格构梁,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横梁1内预埋有钢筋8。钢筋8连接可以采用绑扎搭接或者焊接或者机械套筒等方法。

一并参阅图6,单元格构梁之间通过设置在横梁1内的钢筋8连接;钢筋8连接处还浇筑有混凝土。

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步骤一,根据设计图纸,横梁1和纵梁3在预制工厂完成预制;

步骤二,将预制好的横梁1和纵梁3运输至施工现场;

步骤三,将预制好的横梁1和纵梁3堆放在堆场;

步骤四,按照施工图要求,进行测量定位,将边坡进行平整,施工锚杆或锚索;

步骤五,先吊放竖向纵梁3,后吊放横梁1,横梁1与纵梁3咬合后,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4上的孔洞位于同一轴线上,对齐同心;

步骤六,将锚杆或者锚索进行张拉锁定;

步骤七,将横梁1和纵梁3拼合成上下表面平齐的单元格构梁,将相邻的单元格构梁通过横梁1内预埋的钢筋8进行接长施工;

步骤八,将锚头采用细石混凝土进行封锚处理;

步骤九,搭设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继续锚杆或者锚索进行张拉锁定。

如图7所示,预制格构梁尺寸灵活、方便现场调节。可以沿着山体的坡度设置,山体转弯的地方上部预制格构梁较窄,下边宽。网格状的梁体的横梁1和纵梁3之间夹角60°-120°,以适应山体崎岖不平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格构梁,格构梁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成本低。主体部分在加工厂完成,不占用施工现场的空间和场地,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减少施工现场工人数量,提高施工速度。降低了传统支护设置的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不再出现梁体振捣不密实、跑模的问题。更不会出现由于混凝土塌落度控制不当或混凝土振捣过振,带来的整个斜梁滑塌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所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