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料场下管线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4228发布日期:2018-12-25 21:0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原料场下管线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管线加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原料场下管线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钢铁厂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第二产业、制造业、战略物质生产企业,原材料主要为铁矿、煤、炭等;而原料场是接受、贮存、加工处理和混匀钢铁冶金原燃料的场地,现代化大型原料场的贮料场包括矿石场、煤场、辅助原料场和混匀料场等;

原料场占地面积通常都比较大,原料高度在3~6m,造成原料场地面荷载达到75~200 kN/m3;原料场在初始规划及建设时,均会避免在原料场下部埋设管线,但由于建设需要,一些后增装置、工厂常常需要在原料场下后增埋地管线,例如: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8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设时,需将部分原料从中国石化武汉分公司采用管线运输到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场地内,需后增运输管线穿越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原料场,后增管线由于其运输介质为可燃危险品,且管线内具有压力,固穿越原料场时必须保证其安全;

现有技术中后增运输管线穿越原料场等上部荷载较大的堆场时,往往采取运输管线绕开堆场,采用此种运输管线绕开堆场的方法施工,可以基本满足工程对于埋地管线的质量、安全要求;然而受限于原料堆场周边装置、设备、建构筑物、安全间距等要求,敷设运输管线往往很困难,且由于弯头过多,一旦运输管线变形,易造成运输管线堵塞,造成后期维修成本增加;

鉴于此,为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原料场下管线加固结构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原料场下管线加固结构,施工方便、安全可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原料场下管线加固结构,其不同之处在于:其包括:

支撑桩,所述支撑桩为若干根且竖直设于管线两侧;

桩基承台顶板,所述桩基承台顶板位于管线两侧且分别水平设于所述支撑桩的顶部;

管线上部承台顶板,所述管线上部承台顶板位于管线上方且水平设于所述桩基承台顶板之间;

加固梁,所述加固梁位于所述管线上部承台顶板下方且水平设于所述桩基承台顶板之间;

基础回填土,所述基础回填土设于桩基承台顶板和管线上部承台顶板的上方,所述基础回填土的上表面与地面相齐平。

按以上方案,管线两侧的所述支撑桩对称分布且所述支撑桩在场下管线的每一侧采用正方形布桩的方式进行布桩。

按以上方案,所述支撑桩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支撑桩,所述支撑桩的间距为直径的3.5倍。

按以上方案,所述支撑桩的直径为500~800mm。

按以上方案,所述桩基承台顶板的厚度为管线上部承台顶板厚度的两倍。

按以上方案,所述桩基承台顶板的厚度为1000~1200mm。

按以上方案,所述加固梁为若干根且每根所述加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桩基承台顶板内侧。

按以上方案,所述加固梁的梁宽为梁高的1/2~1/3。

按以上方案,所述基础回填土采用级配砂石回填,分层压实。

按以上方案,所述基础回填土分层压实时,其分层厚度为300mm,压实系数0.95。

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中管线两侧的所述支撑桩采用正方形布桩的方式进行布桩使支撑桩的结构更加稳定,桩基承台顶板之间设有的加固梁增加管线加固结构的竖向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在敷设运输管线时,运输管线无需绕开堆场,并不受限于堆场周边装置、设备、建构筑物、安全间距等要求,且避免了因长时间的使用、土层沉降,而造成的管线与地上构筑物基础被破坏的问题,安全可靠,且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支撑桩、2-管线、3-桩基承台顶板、4-管线上部承台顶板、5-加固梁、6-基础回填土、7-原料场料石、8-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许多方面。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按照比例绘制。替代地,重点在于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部件。此外,在附图中的若干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对应零件。

如本文所用的词语“示例性”或“说明性”表示用作示例、例子或说明。在本文中描述为“示例性”或“说明性”的任何实施方式未必理解为相对于其它实施方式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下文所描述的所有实施方式是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做出和使用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预期并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详细地描述了熟知的特征和方法以便不混淆本实用新型。出于本文描述的目的,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和其衍生词将与如图1定向的实用新型有关。而且,并无意图受到前文的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或下文的详细描述中给出的任何明示或暗示的理论限制。还应了解在附图中示出和在下文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装置和过程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实用新型构思的简单示例性实施例。因此,与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关的具体尺寸和其他物理特征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性的,除非权利要求书另作明确地陈述。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原料场下管线2加固结构,所述加固结构均设于地下用于加固原料场下运输管线2、加强对管线2上部的原料场料石7的支撑,其包括:支撑桩1、桩基承台顶板3、管线上部承台顶板4、加固梁5、基础回填土6;所述支撑桩1为若干根且竖直设于管线2两侧,桩基承台顶板3位于管线2两侧且分别水平设于所述支撑桩1的顶部,管线上部承台顶板4位于管线2上方且水平设于所述桩基承台顶板3之间,加固梁5位于所述管线上部承台顶板4下方且水平设于所述桩基承台顶板3之间,基础回填土6设于桩基承台顶板3和管线上部承台顶板4的上方,所述基础回填土6的上表面与地面8相齐平。

优选地,为满足加固结构对于地基基础的质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支撑桩1、桩基承台顶板3、管线上部承台顶板4及加固梁5均为钢筋混凝土材质,其中,所述桩基承台顶板3、管线上部承台顶板4及加固梁5均为现浇一次成型;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为了使支撑桩1的结构更加稳定,管线2两侧的所述支撑桩1对称分布且支撑桩1在场下管线2的每一侧采用正方形布桩的方式进行布桩,所述支撑桩1为采用长螺旋成孔工艺制成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支撑桩,支撑桩1间距为直径的3.5倍,支撑桩1直径的范围为500~800mm,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桩1的直径为600mm;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结构,所述桩基承台顶板3的厚度为管线上部承台顶板4厚度的两倍,桩基承台顶板3的厚度为1000~1200mm,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桩基承台顶板3的厚度为1000mm,即管线上部承台顶板4的厚度为500mm;结合图1和图2,为了增加管线加固结构的竖向稳定性,桩基承台顶板3之间设有加固梁5,加固梁5为若干根且每根加固梁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桩基承台顶板3内侧,加固梁5与支撑桩1的位置相对应,加固梁5的梁宽为梁高的1/2~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固梁5截面的宽度即梁宽为400mm,高度即梁高为1000mm;桩基承台顶板3和管线上部承台顶板4上部的基础回填土6采用级配砂石回填,分层压实,分层压实时,其分层厚度为300mm,压实系数0.9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施工方法为:

首先,将钢筋混凝土支撑桩1打入地下相应位置,待钢筋混凝土支撑桩1达到设计承载力后,挖开基坑,将管线2埋入指定位置;

进一步地,将管线2周围基坑进行回填,分层压实,回填至桩基承台顶板3顶部;

进一步地,桩基承台顶板3、管线上部承台顶板4及加固梁5分别进行支模、绑扎钢筋、浇筑、保养;

进一步地,采用为级配砂石的基础回填土6对桩基承台顶板3、管线上部承台顶板4的上部基坑进行基础回填,并分层压实。

最后,整个原料场进行地面8处理,完毕后,恢复原料场料石7堆放。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1)本实用新型在穿越原料场等上部荷载较大的堆场时,运输管线无需绕开堆场,在敷设运输管线时,并不受限于堆场周边装置、设备、建构筑物、安全间距等要求;

2)本实用新型满足运输管线上部原料场堆料对于地基基础的质量、工期、安全要求,同时可以满足运输管线的安全、施工方便的要求,避免了因长时间的使用、土层沉降,而造成的地下管线与地上构筑物基础的破坏,管线不易出现问题,基本无需后期维修,对钢铁厂生产、附近建构筑物影响降到最低且施工方便、安全可靠。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