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式清淤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8186发布日期:2018-11-27 23:4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淤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两栖式清淤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传统的机械清淤是指水上挖机设备组,用船载挖机将水底淤泥抓出,运用泥驳船将淤泥运到岸边,转运进行后续处理。水深不够的部分,则采用用围堰人工水力冲淤,费时费力。生态清淤船的使用还要取决于河道、湖泊的大小,且水体沿岸斜坡部分清淤船难以到达。目前水陆两栖式挖机在国内外已经得以应用,而且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已经相当纯熟。但是利用水陆两栖式挖机进行清淤,还是需要将挖上来的淤泥进行转运,而且只能用小车转运,或者陆地围堰堆积,进而外运或者水利冲淤输送到后续干化工艺。这个过程不但繁琐,而且会造成二次污染,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两栖式清淤平台,其能适用于河道沿岸和微型河道的生态清淤,并且具有水陆两栖作业方式,大大提高了清淤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两栖式清淤平台,包括用于行走的机体,在所述机体的外围包覆履带,在所述机体的上部设置动力系统及驾驶室,所述动力系统的输出部分与第一绞刀臂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绞刀臂的臂体上还与第一液压油缸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绞刀臂的另一端与第二绞刀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绞刀臂的另一端连接绞刀头,所述第二绞刀臂的臂体与第二液压油缸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液压油缸安装在第一绞刀臂的臂体上;在所述绞刀头的外周还覆盖绞刀罩。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绞刀罩为锥形套筒结构,在所述绞刀罩的罩体表面分布多根横向筋条及纵向筋条,各根横向筋条与纵向筋条交错布置形成用于过滤垃圾的过滤空间;

在所述机体的表面还设置用于将淤泥输送至干化站的淤泥柱塞泵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履带的布置适用于水陆两种作业环境,其具有受力面积大、不易塌陷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中绞刀头正按速度可以调整,适应不同的作业环境,绞刀罩的布置可以过滤不同体积的垃圾,另外通过设置淤泥柱塞泵组可以使绞刀吸收的淤泥输送至岸边进行干化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绞刀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其中:1、履带;2、机体;3、动力系统;4、驾驶室;5、第一液压油缸;6、第一绞刀臂;7、第二液压油缸;8、第二绞刀臂;9、绞刀头;10、绞刀罩;1001、纵向筋条;1002、横向筋条;11、淤泥柱塞泵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两栖式清淤平台包括用于行走的机体2,在机体2的外围包覆履带1,在机体2的上部设置动力系统3及驾驶室4,动力系统3的输出部分与第一绞刀臂6的一端铰接,第一绞刀臂6的臂体上还与第一液压油缸5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绞刀臂6的另一端与第二绞刀臂8的一端连接,第二绞刀臂8的另一端连接绞刀头9,第二绞刀臂8的臂体与第二液压油缸7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液压油缸7安装在第一绞刀臂6的臂体上;在绞刀头9的外周还覆盖绞刀罩10。如图2所示,绞刀罩10为锥形套筒结构,在绞刀罩10的罩体表面分布多根横向筋条1002及纵向筋条1001,各根横向筋条1002与纵向筋条1001交错布置形成用于过滤垃圾的过滤空间。在上述机体2上还设置淤泥柱塞泵组11。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当需要在河道沿岸浅滩土质较为输送地方工作时,通过履带1可以在该环境下作业,由于履带1的受力面积大,因此不容易塌陷。驾驶室4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配备GPS定位系统,其通过第一液压油缸5控制第一绞刀臂6的动作,然后由第二液压油缸7控制第二绞刀臂8的角度,上述第二绞刀臂8与第一绞刀臂6互为铰接,并且绞刀头9可以正转、反转,速度可以调整,根据相应的作业条件来调整转速。在绞刀头9上还配置与淤泥柱塞泵组11连通的管道,通过吸收淤泥并由管道、淤泥柱塞泵组11输送至岸上干化站进行后续处理。本实用新型的驾驶舱还配置GPS定位系统,定位精确。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履带的布置适用于水陆两种作业环境,其具有受力面积大、不易塌陷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中绞刀头正按速度可以调整,适应不同的作业环境,绞刀罩的布置可以过滤不同体积的垃圾,另外通过设置淤泥柱塞泵组可以使绞刀吸收的淤泥输送至岸边进行干化处理。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