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坝泄洪排沙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7555发布日期:2019-01-22 22:25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坝泄洪排沙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坝泄洪排沙闸。



背景技术:

随对于输沙量较大的多泥沙河流,闸坝挡水后,库内拦淤泥沙较多,若闸坝进口拉沙、冲沙效果较差,入库泥沙主要落淤在库尾段,随着年限的增加,排沙时难以冲去,对电站回水影响较大,同时随着泥沙向坝前推进,泥沙淤积将影响到电站进水口的安全取水。因此,闸坝首部枢纽结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拦沙、拉沙及冲沙建筑物的布置。一般情况下,闸坝首部枢纽结构主要包含常规挡水坝段、泄洪闸坝段、冲沙闸坝段,进水口紧挨冲沙闸坝段布设,进水口前设置拦沙坎,拦沙坎端部顺接至冲沙闸坝段闸墩。

专利号为CN03239777.1,申请日为2003-02-28,公开了一种水闸装置,通过卷扬单元的操作使齿轮箱内的齿轮传动装置 转动,使齿条上升,并使水闸上升,通过松开制动装置,使上述齿轮传 动装置反转,使水闸通过自重而下降,来开闭水道的放水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水闸的两个侧面沿上下纵向固定设置齿条,通过设置在水闸 构造体上端的卷扬单元,从侧面提起齿条,而与水闸一体地升降。

上述专利通过有效地进行从水闸的侧向提起齿条来升降的开闭作业,能够使整体的设置高度最小化,节减设置施工费和缩短施工周期。但是水闸长时间处于关闭状态,长时间处于水中后大量泥沙堆积于闸前,大量泥沙的堆积使用闸门受力过重,容易损坏。

专利号为CN00226891.4,申请日为2000-10-19,公开了一种适于在平原河道地区无坝水库设置的泄洪排沙闸,具有一个底座框架,在底座框架的中部和底部分别设有一排带自动升降泄洪门闸的泄洪门洞和一排带自动升降排沙门闸的排沙门洞。

上述专利通过轮换启动泄洪门闸底缝和排沙门闸排除泥沙,也可将泄洪门闸和排沙洞全部关闭蓄水或全部打开排水冲沙。但是闸门底部的沙不易排除,底部的沙长时间的堆积,对闸门底部越压越紧凑,容易造成固定连为一体,当要开启闸门时,不易将闸门和底部分开,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水坝泄洪排沙闸,能够自动排除堆积的泥沙,保证闸门通常,且能够将闸门底部的泥沙排尽,防止泥沙长期堆积在闸门底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坝泄洪排沙闸,包括闸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闸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斜孔,所述斜孔的一端与闸板的左侧面外界连通,另一端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底端连通有集沙腔,所述集沙腔的底端连通有漏孔,所述漏孔内设置有压簧,所述压簧上设置有堵头,所述堵头与集沙腔底端设置的开口相对应,所述闸板的右侧面均安装有支撑横臂和支撑斜臂的一端,所述支撑横臂和支撑斜臂的另一端均固定在连接板左侧面上,所述连接板的右侧面通过直杆连接有第一环体,所述第一环体通过轴铰链有第二环体,所述第二环体通过连接体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固定有拉钩,所述闸板的上端固定有卷绳器,所述卷绳器通过钢绳与拉钩连接。

所述开口为半圆形结构,所述堵头的上端面与开口的半圆形结构相对应。

所述集沙腔呈V形结构。

所述斜孔的右端相对于左端向下倾斜,且斜度为30-60°。

所述闸板的底面沿右端倾斜向上,且倾斜度为45-70°。

所述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左端连接有绞龙,右端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在连接板上,所述绞龙的左端与漏孔的下方相对应。

所述支撑斜臂沿向右方向倾斜向下,且倾斜度为45-60°。

所述直杆设置为两端,且中间设置有减振器。

所述闸板的左端面覆盖有集陶瓷耐磨涂层。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通过斜孔将泥沙经过通道后进入集沙腔内,泥沙堆积一定体积后,在重量的作用下往下压堵头,压簧向下收缩,堵头脱离集沙腔下端的开口,泥沙从漏孔中流出,实现了将堆积在闸门上的泥沙排走,起到了不定时排沙,避免了泥沙堆积过多对闸门的损坏,保证设备的完整性,且通过连接板与连接体铰链在一起,开启卷绳器对钢绳收卷,相对于拉钩提供来历,从而使闸板向上旋转,闸板的底端脱离地面,在水的冲力下,堆积在闸板底部的泥沙冲走,能够将闸门底部的泥沙排尽,防止泥沙长期堆积在闸门底部。

2、通过两个半圆形结构相配合密封,提高密封性。

3、通过V形结构是泥沙能够流尽。

4、通过斜度为30-60°便于泥沙流入,且防止发生回流现象。

5、通过倾斜度为45-70°使用底部后一定的空间排沙。

6、通过旋转绞龙及时的输送走排出的泥沙,防止堆积在闸板底部堵塞漏孔。

7、通过倾斜度为45-60°形成一个三角形,增加支持力,稳固性好。

8、通过减振器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发生力量过大破坏了闸板。

9、通过集陶瓷耐磨涂层增加闸板表面的耐磨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漏沙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闸板向上旋转时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1、闸板,2、斜孔,3、通道,4、集沙腔,5、堵头,6、压簧,7、漏孔,8、支撑横臂,9、连接板,10、支撑斜臂,11、第一环体,12、轴,13、连接体,14、固定板,15、拉钩,16、第二环体,17、钢绳,18、绞龙,19、电机,20、减振器,21、卷绳器,22、开口,23、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3所示,一种水坝泄洪排沙闸,包括闸板,所述闸板1上设置有若干个斜孔2,所述斜孔2的一端与闸板1的左侧面外界连通,另一端设置有通道3,所述通道3的底端连通有集沙腔4,所述集沙腔4的底端连通有漏孔7,所述漏孔7内设置有压簧6,所述压簧6上设置有堵头5,所述堵头5与集沙腔4底端设置的开口22相对应,所述闸板1的右侧面均安装有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的一端,所述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的另一端均固定在连接板9左侧面上,所述连接板9的右侧面通过直杆连接有第一环体11,所述第一环体11通过轴12铰链有第二环体16,所述第二环体16通过连接体13连接有固定板14,所述固定板14上固定有拉钩15,所述闸板1的上端固定有卷绳器21,所述卷绳器21通过钢绳17与拉钩15连接。

当泥沙堆积在闸板1的左侧面后,泥沙依次从斜孔2和通道3进入集沙腔4,集沙腔4堆积一定体积的泥沙后,在重量作用下向下挤压堵头5,堵头5向下压迫压簧6,直到堵头5脱离开口4,泥沙从开口4往下流,经过漏孔7泥沙被排出,如图4所示,当泥沙堆积在闸板1的底部时,启动卷绳器21收缩钢绳17,拉近卷绳器21和拉钩15的距离,在力的作用下,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相对于固定板14向上旋转,从而带动闸板1向上旋转,闸板1底部的泥沙在水冲力作用下,从闸板1的左侧往右侧冲走,泥沙被冲完后,卷绳器21慢慢松开钢绳17,闸板1往下旋转,直到与地面接触,通过斜孔2将泥沙经过通道后进入集沙腔4内,泥沙堆积一定体积后,在重量的作用下往下压堵头,压簧6向下收缩,堵头5脱离集沙腔4下端的开口,泥沙从漏孔7中流出,实现了将堆积在闸门1上的泥沙排走,起到了不定时排沙,避免了泥沙堆积过多对闸门1的损坏,保证设备的完整性,且通过连接板9与连接体13铰链在一起,开启卷绳器21对钢绳收卷,相对于拉钩15提供来历,从而使闸板1向上旋转,闸板1的底端脱离地面,在水的冲力下,堆积在闸板1底部的泥沙冲走,能够将闸门1底部的泥沙排尽,防止泥沙长期堆积在闸门1底部。

实施例2

如图1至3所示,一种水坝泄洪排沙闸,包括闸板,所述闸板1上设置有若干个斜孔2,所述斜孔2的一端与闸板1的左侧面外界连通,另一端设置有通道3,所述通道3的底端连通有集沙腔4,所述集沙腔4的底端连通有漏孔7,所述漏孔7内设置有压簧6,所述压簧6上设置有堵头5,所述堵头5与集沙腔4底端设置的开口22相对应,所述闸板1的右侧面均安装有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的一端,所述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的另一端均固定在连接板9左侧面上,所述连接板9的右侧面通过直杆连接有第一环体11,所述第一环体11通过轴12铰链有第二环体16,所述第二环体16通过连接体13连接有固定板14,所述固定板14上固定有拉钩15,所述闸板1的上端固定有卷绳器21,所述卷绳器21通过钢绳17与拉钩15连接。

所述开口22为半圆形结构,所述堵头5的上端面与开口22的半圆形结构相对应。

所述集沙腔4呈V形结构。

当泥沙堆积在闸板1的左侧面后,泥沙依次从斜孔2和通道3进入集沙腔4,集沙腔4堆积一定体积的泥沙后,在重量作用下向下挤压堵头5,堵头5向下压迫压簧6,直到堵头5脱离开口4,泥沙从开口4往下流,经过漏孔7泥沙被排出,如图4所示,当泥沙堆积在闸板1的底部时,启动卷绳器21收缩钢绳17,拉近卷绳器21和拉钩15的距离,在力的作用下,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相对于固定板14向上旋转,从而带动闸板1向上旋转,闸板1底部的泥沙在水冲力作用下,从闸板1的左侧往右侧冲走,泥沙被冲完后,卷绳器21慢慢松开钢绳17,闸板1往下旋转,直到与地面接触,通过斜孔2将泥沙经过通道后进入集沙腔4内,泥沙堆积一定体积后,在重量的作用下往下压堵头,压簧6向下收缩,堵头5脱离集沙腔4下端的开口,泥沙从漏孔7中流出,实现了将堆积在闸门1上的泥沙排走,起到了不定时排沙,避免了泥沙堆积过多对闸门1的损坏,保证设备的完整性,且通过连接板9与连接体13铰链在一起,开启卷绳器21对钢绳收卷,相对于拉钩15提供来历,从而使闸板1向上旋转,闸板1的底端脱离地面,在水的冲力下,堆积在闸板1底部的泥沙冲走,能够将闸门1底部的泥沙排尽,防止泥沙长期堆积在闸门1底部。

通过两个半圆形结构相配合密封,提高密封性。

通过V形结构是泥沙能够流尽。

实施例3

如图1至3所示,一种水坝泄洪排沙闸,包括闸板,所述闸板1上设置有若干个斜孔2,所述斜孔2的一端与闸板1的左侧面外界连通,另一端设置有通道3,所述通道3的底端连通有集沙腔4,所述集沙腔4的底端连通有漏孔7,所述漏孔7内设置有压簧6,所述压簧6上设置有堵头5,所述堵头5与集沙腔4底端设置的开口22相对应,所述闸板1的右侧面均安装有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的一端,所述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的另一端均固定在连接板9左侧面上,所述连接板9的右侧面通过直杆连接有第一环体11,所述第一环体11通过轴12铰链有第二环体16,所述第二环体16通过连接体13连接有固定板14,所述固定板14上固定有拉钩15,所述闸板1的上端固定有卷绳器21,所述卷绳器21通过钢绳17与拉钩15连接。

所述开口22为半圆形结构,所述堵头5的上端面与开口22的半圆形结构相对应。

所述集沙腔4呈V形结构。

所述斜孔2的右端相对于左端向下倾斜,且斜度为30-60°。

所述闸板1的底面沿右端倾斜向上,且倾斜度为45-70°。

当泥沙堆积在闸板1的左侧面后,泥沙依次从斜孔2和通道3进入集沙腔4,集沙腔4堆积一定体积的泥沙后,在重量作用下向下挤压堵头5,堵头5向下压迫压簧6,直到堵头5脱离开口4,泥沙从开口4往下流,经过漏孔7泥沙被排出,如图4所示,当泥沙堆积在闸板1的底部时,启动卷绳器21收缩钢绳17,拉近卷绳器21和拉钩15的距离,在力的作用下,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相对于固定板14向上旋转,从而带动闸板1向上旋转,闸板1底部的泥沙在水冲力作用下,从闸板1的左侧往右侧冲走,泥沙被冲完后,卷绳器21慢慢松开钢绳17,闸板1往下旋转,直到与地面接触,通过斜孔2将泥沙经过通道后进入集沙腔4内,泥沙堆积一定体积后,在重量的作用下往下压堵头,压簧6向下收缩,堵头5脱离集沙腔4下端的开口,泥沙从漏孔7中流出,实现了将堆积在闸门1上的泥沙排走,起到了不定时排沙,避免了泥沙堆积过多对闸门1的损坏,保证设备的完整性,且通过连接板9与连接体13铰链在一起,开启卷绳器21对钢绳收卷,相对于拉钩15提供来历,从而使闸板1向上旋转,闸板1的底端脱离地面,在水的冲力下,堆积在闸板1底部的泥沙冲走,能够将闸门1底部的泥沙排尽,防止泥沙长期堆积在闸门1底部。

通过两个半圆形结构相配合密封,提高密封性。

通过V形结构是泥沙能够流尽。

通过斜度为30-60°便于泥沙流入,且防止发生回流现象。

通过倾斜度为45-70°使用底部后一定的空间排沙。

实施例4

如图1至3所示,一种水坝泄洪排沙闸,包括闸板,所述闸板1上设置有若干个斜孔2,所述斜孔2的一端与闸板1的左侧面外界连通,另一端设置有通道3,所述通道3的底端连通有集沙腔4,所述集沙腔4的底端连通有漏孔7,所述漏孔7内设置有压簧6,所述压簧6上设置有堵头5,所述堵头5与集沙腔4底端设置的开口22相对应,所述闸板1的右侧面均安装有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的一端,所述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的另一端均固定在连接板9左侧面上,所述连接板9的右侧面通过直杆连接有第一环体11,所述第一环体11通过轴12铰链有第二环体16,所述第二环体16通过连接体13连接有固定板14,所述固定板14上固定有拉钩15,所述闸板1的上端固定有卷绳器21,所述卷绳器21通过钢绳17与拉钩15连接。

所述开口22为半圆形结构,所述堵头5的上端面与开口22的半圆形结构相对应。

所述集沙腔4呈V形结构。

所述斜孔2的右端相对于左端向下倾斜,且斜度为30-60°。

所述闸板1的底面沿右端倾斜向上,且倾斜度为45-70°。

所述连接板9的底部设置有轴承23,所述轴承的左端连接有绞龙18,右端连接有电机19,所述电机19固定在连接板9上,所述绞龙18的左端与漏孔7的下方相对应。

所述支撑斜臂10沿向右方向倾斜向下,且倾斜度为45-60°。

当泥沙堆积在闸板1的左侧面后,泥沙依次从斜孔2和通道3进入集沙腔4,集沙腔4堆积一定体积的泥沙后,在重量作用下向下挤压堵头5,堵头5向下压迫压簧6,直到堵头5脱离开口4,泥沙从开口4往下流,经过漏孔7泥沙被排出,如图4所示,当泥沙堆积在闸板1的底部时,启动卷绳器21收缩钢绳17,拉近卷绳器21和拉钩15的距离,在力的作用下,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相对于固定板14向上旋转,从而带动闸板1向上旋转,闸板1底部的泥沙在水冲力作用下,从闸板1的左侧往右侧冲走,泥沙被冲完后,卷绳器21慢慢松开钢绳17,闸板1往下旋转,直到与地面接触,通过斜孔2将泥沙经过通道后进入集沙腔4内,泥沙堆积一定体积后,在重量的作用下往下压堵头,压簧6向下收缩,堵头5脱离集沙腔4下端的开口,泥沙从漏孔7中流出,实现了将堆积在闸门1上的泥沙排走,起到了不定时排沙,避免了泥沙堆积过多对闸门1的损坏,保证设备的完整性,且通过连接板9与连接体13铰链在一起,开启卷绳器21对钢绳收卷,相对于拉钩15提供来历,从而使闸板1向上旋转,闸板1的底端脱离地面,在水的冲力下,堆积在闸板1底部的泥沙冲走,能够将闸门1底部的泥沙排尽,防止泥沙长期堆积在闸门1底部。

通过两个半圆形结构相配合密封,提高密封性。

通过V形结构是泥沙能够流尽。

通过斜度为30-60°便于泥沙流入,且防止发生回流现象。

通过倾斜度为45-70°使用底部后一定的空间排沙。

通过旋转绞龙18及时的输送走排出的泥沙,防止堆积在闸板1底部堵塞漏孔7。

通过倾斜度为45-60°形成一个三角形,增加支持力,稳固性好。

实施例5

如图1至3所示,一种水坝泄洪排沙闸,包括闸板,所述闸板1上设置有若干个斜孔2,所述斜孔2的一端与闸板1的左侧面外界连通,另一端设置有通道3,所述通道3的底端连通有集沙腔4,所述集沙腔4的底端连通有漏孔7,所述漏孔7内设置有压簧6,所述压簧6上设置有堵头5,所述堵头5与集沙腔4底端设置的开口22相对应,所述闸板1的右侧面均安装有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的一端,所述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的另一端均固定在连接板9左侧面上,所述连接板9的右侧面通过直杆连接有第一环体11,所述第一环体11通过轴12铰链有第二环体16,所述第二环体16通过连接体13连接有固定板14,所述固定板14上固定有拉钩15,所述闸板1的上端固定有卷绳器21,所述卷绳器21通过钢绳17与拉钩15连接。

所述开口22为半圆形结构,所述堵头5的上端面与开口22的半圆形结构相对应。

所述集沙腔4呈V形结构。

所述斜孔2的右端相对于左端向下倾斜,且斜度为30-60°。

所述闸板1的底面沿右端倾斜向上,且倾斜度为45-70°。

所述连接板9的底部设置有轴承23,所述轴承23的左端连接有绞龙18,右端连接有电机19,所述电机19固定在连接板9上,所述绞龙18的左端与漏孔7的下方相对应。

所述支撑斜臂10沿向右方向倾斜向下,且倾斜度为45-60°。

所述直杆设置为两端,且中间设置有减振器20。

所述闸板1的左端面覆盖有集陶瓷耐磨涂层。

当泥沙堆积在闸板1的左侧面后,泥沙依次从斜孔2和通道3进入集沙腔4,集沙腔4堆积一定体积的泥沙后,在重量作用下向下挤压堵头5,堵头5向下压迫压簧6,直到堵头5脱离开口4,泥沙从开口4往下流,经过漏孔7泥沙被排出,如图4所示,当泥沙堆积在闸板1的底部时,启动卷绳器21收缩钢绳17,拉近卷绳器21和拉钩15的距离,在力的作用下,支撑横臂8和支撑斜臂10相对于固定板14向上旋转,从而带动闸板1向上旋转,闸板1底部的泥沙在水冲力作用下,从闸板1的左侧往右侧冲走,泥沙被冲完后,卷绳器21慢慢松开钢绳17,闸板1往下旋转,直到与地面接触,通过斜孔2将泥沙经过通道后进入集沙腔4内,泥沙堆积一定体积后,在重量的作用下往下压堵头,压簧6向下收缩,堵头5脱离集沙腔4下端的开口,泥沙从漏孔7中流出,实现了将堆积在闸门1上的泥沙排走,起到了不定时排沙,避免了泥沙堆积过多对闸门1的损坏,保证设备的完整性,且通过连接板9与连接体13铰链在一起,开启卷绳器21对钢绳收卷,相对于拉钩15提供来历,从而使闸板1向上旋转,闸板1的底端脱离地面,在水的冲力下,堆积在闸板1底部的泥沙冲走,能够将闸门1底部的泥沙排尽,防止泥沙长期堆积在闸门1底部。

通过两个半圆形结构相配合密封,提高密封性。

通过V形结构是泥沙能够流尽。

通过斜度为30-60°便于泥沙流入,且防止发生回流现象。

通过倾斜度为45-70°使用底部后一定的空间排沙。

通过旋转绞龙18及时的输送走排出的泥沙,防止堆积在闸板1底部堵塞漏孔7。

通过倾斜度为45-60°形成一个三角形,增加支持力,稳固性好。

通过减振器20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发生力量过大破坏了闸板。

通过集陶瓷耐磨涂层增加闸板1表面的耐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底端”、“右侧面”、“左侧面”、“底面”、“右端”、“左端”等 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 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 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 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 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