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驳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92078发布日期:2019-06-22 00:52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驳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河道驳岸建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生态驳岸。



背景技术:

目前,最为常见的驳岸是采用石料、砖或混凝土等砌筑而成的硬质驳岸,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堤岸强度和防洪等方面的防护作用较强,但施工量大,成本高,堤岸与周围生态环境的融合度不够,造成河道等的亲水性差,坡岸植物无法发挥其对水体的生态效应。继这种硬质驳岸之后,生态驳岸得到了发展,为了兼顾堤岸防洪和水体的亲水性,通常结构较为复杂,造价较高,且其中往往含有大量无法自然降解的化工产品,反而容易破坏周围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生态驳岸,贴合海绵城市理念,使用生态可降解材料,充分发挥驳岸植物对流域水体的净化功能,真正的做到驳岸的生态修复。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述生态驳岸,包括沿河床从下至上呈坡度设置的常水位区、消落带水位变化区和坡岸区,所述常水位区和消落带水位变化区利用土工布包裹分为多层,每层常水位区和消落带水位变化区以及坡岸区之间通过锚定桩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每层所述常水位区为夯实的卵石块和建筑垃圾,卵石块在外,建筑垃圾在内,卵石块外包裹镀锌铁丝网。

进一步的,每层所述消落带水位变化区包括第一土壤层、植物纤维层、树枝交错铺设层和土壤植物纤维混合层,所述第一土壤层、植物纤维层和土壤植物纤维混合层由下向上依次设置,土壤植物纤维混合层倾斜插入第一土壤层、植物纤维层和土壤植物纤维混合层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植物纤维层为质量比1:0.8-1.2的粉碎植物纤维和土壤。

进一步的,所述树枝交错铺设层为新鲜的耐水湿树种树枝,树枝的形态学下端插入第一土壤层中。

进一步的,所述耐水湿树种为柳树、杨树、夹竹桃或枫杨。

进一步的,所述常水位区的坡面上设有固土格栅,固土格栅内由下向上填充第二土壤层和土壤纤维混合层,土壤纤维混合层的表面覆盖软网式格栅。

进一步的,所述土壤纤维混合层内混播多年生草籽。

进一步的,所述坡岸区种植根系发达的观赏草本植物、灌耐水性强的灌木植物和小乔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无污染,施工量小,成本低,与周围生态环境的融合度高;消落带水位变化区设置新鲜树枝交错层,促进水位变化区形成灌木+草本的群落结构,对驳岸土壤有强有力的保护作用,同时其根系会伸入水中,富集水中的污染物质,吸收水中的富营养成分,从而达到长久的对水体持续净化的作用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河床、2-常水位区、3-消落带水位变化区、4-坡岸区、5-锚定桩、6-土工布、7-第一土壤层、8-植物纤维层、9-树枝交错铺设层、10-土壤植物纤维混合层、11-固土格栅、12-软网式格栅、13-第二土壤层、14-土壤纤维混合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生态驳岸,包括沿河床1从下至上呈坡度设置的常水位区2、消落带水位变化区3和坡岸区4。常水位区2和消落带水位变化区3利用土工布6包裹分为多层,每层常水位区2和消落带水位变化区3以及坡岸区4之间通过锚定桩5连接固定。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常水位区2为三层,消落带水位变化区3为五层。

具体的,每层常水位区2为夯实的卵石块和建筑垃圾,卵石块在外,建筑垃圾在内,卵石块外包裹镀锌铁丝网。坡岸区4种植根系发达的观赏草本植物、灌耐水性强的灌木植物,搭配一定量的小乔木。

每层消落带水位变化区3包括第一土壤层7、植物纤维层8、树枝交错铺设层9和土壤植物纤维混合层10,其中,第一土壤层7、植物纤维层8和土壤植物纤维混合层10由下向上依次设置,其厚度也依次增厚,土壤植物纤维混合层10倾斜插入第一土壤层7、植物纤维层8和土壤植物纤维混合层10之间。植物纤维层8为质量比1:0.8-1.2的粉碎植物纤维和土壤,在一个实施例中比例为1:1。植物纤维主要为秸秆等植物干燥后残体,如芦苇干燥残体。树枝交错铺设层9为新鲜的耐水湿树种树枝,如柳树、杨树、夹竹桃或枫杨等,树枝的形态学下端插入第一土壤层7中,利于其生根成苗,树枝交错铺设即经纬交错铺设。

在常水位区2的坡面上设有固土格栅11,固土格栅11内由下向上填充第二土壤层13和土壤纤维混合层14,土壤纤维混合层14的表面覆盖软网式格栅12,起进一步的防护作用。土壤纤维混合层14内混播多年生草籽,主要为根系发达且耐水的在草本类型。

本实用新型贴合海绵城市理念,使用生态可降解材料,充分发挥驳岸植物对流域水体的净化功能,真正的做到驳岸的生态修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