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2421发布日期:2019-01-15 23:56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深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建筑通常涉及大量的基坑工程,无论是高层建筑还是地铁的深基坑工程,多位于市里繁华区域,周边配套相对成熟,道路建设已基本到位,施工不能对周边建筑物造成破坏;施工区域预留空间狭小,地质环境复杂,深基坑施工局限性大,施工质量控制、安全保证、组织安排难度大,而由于基坑支护一般为临时措施,支护结构的安全储备较小,风险也大,基坑工程的经济指标苛刻,对周围环境要求严格,基坑工程的临时性与经济性的矛盾较为突出。

目前对于深基坑边坡支护,一般采用在边坡内设置多根锚杆、锚筋束等,并在锚杆、锚筋束和锚杆孔之间填满水泥砂浆,确保锚杆、锚筋束与周边离散的岩体或土石紧实串连在一起,并在边坡坡面喷钢筋网混凝土以达到边坡稳定的目的。但是在软土地区的基坑工程中,遇水后边坡容易产生滑动失稳现象,传统的支护结构难以阻止坡面滑动,尤其是顶部土体,这给基坑工程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深基坑支护结构,通过在深基坑的边坡及底部位设置钢管及与钢管连通的多根锚杆,并将锚杆贯入土层中,同时在锚杆和钢管的内侧设置挡板,并在挡板与土体之间填充混凝土支护层,以实现对边坡表面的固化和支撑,防止边坡坍塌影响施工安全。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

下部支护结构,其包括水平设于基坑边坡的底部的第一钢管,所述第一钢管连通有多根第一锚杆,所述第一锚杆的下端沿基坑边坡的底部竖直贯入土层中,所述第一锚杆的顶端向上延伸至基坑边坡的底部土层外;多根第一锚杆的顶端还连通有第二钢管,多根第一锚杆的内侧竖直设有第一挡板,且所述第一挡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紧贴第二钢管和第一钢管;

上部支护结构,其包括与基坑边坡的斜面间隔式平行设置的第二挡板,且所述第二挡板的底部设有倒角,所述倒角紧密贴合于第一挡板顶部的内侧壁;所述第二挡板的顶部的外侧壁还设有第三钢管,所述第三钢管连通有多根第四锚杆,所述第四锚杆的下端垂直于基坑边坡的斜面并贯入其土层中,所述第四锚杆的顶端向上穿过所述第二挡板并延伸至第三钢管的外侧;

支护层,其由填充于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基坑的土体之间的空隙中的混凝土形成。

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二锚杆,其为多根,且均与第一钢管连通,所述第二锚杆的下端沿基坑边坡的底部水平贯入土层中,所述第二锚杆的顶端向外延伸至第一钢管的外侧。

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三锚杆,其为多根,且均与第二钢管连通,所述第三锚杆的下端水平贯入基坑边坡的土层中,所述第三锚杆的顶端向外延伸至第二钢管的外侧。

优选的是,所述第三钢管平行于第二钢管设置,且多个所述第四锚杆沿第三钢管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优选的是,多根第一锚杆沿第一钢管及第二钢管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多根第二锚杆也沿第一钢管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且多根第二锚杆与多根第一锚杆沿第一钢管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

优选的是,多根第三锚杆沿第二钢管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且多根第三锚杆与多根第一锚杆沿第二钢管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深基坑边坡支护结构,通过在深基坑边坡设锚杆及挡板,并在挡板与土体之间填充支护层,对边坡表面的土体进行固化,同时以竖直贯入土体的第一锚杆对边坡结构及支护层进行支撑,确保边坡表面结构的稳定性,防止坡面产生滑动;

2、本实用新型所述深基坑边坡支护结构,锚杆的顶端均匀相应的钢管连通,锚杆的下端分别贯入土体,结构更加稳定,受力更加均衡,并且可利用钢管同时向锚杆内注入混凝土,操作简单;

3、本实用新型所述深基坑边坡支护结构简单,经济合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钢管;2-第一锚杆;3-第二锚杆;4-第一挡板;5-第二钢管;6-第三锚杆;7-第二挡板;8-第四锚杆;9-第三钢管;10-支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

下部支护结构,其包括水平设于基坑边坡的底部的第一钢管1,所述第一钢管1连通有多根第一锚杆2,所述第一锚杆2的下端沿基坑边坡的底部竖直贯入土层中,所述第一锚杆2的顶端向上延伸至基坑边坡的底部土层外;多根第一锚杆2的顶端还连通有第二钢管5,多根第一锚杆2的内侧竖直设有第一挡板4,且所述第一挡板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紧贴第二钢管5和第一钢管1;

上部支护结构,其包括与基坑边坡的斜面间隔式平行设置的第二挡板7,且所述第二挡板7的底部设有倒角,所述倒角紧密贴合于第一挡板4顶部的内侧壁;所述第二挡板7的顶部的外侧壁还设有第三钢管9,所述第三钢管9连通有多根第四锚杆8,所述第四锚杆8的下端垂直于基坑边坡的斜面并贯入其土层中,所述第四锚杆8的顶端向上穿过所述第二挡板7并延伸至第三钢管9的外侧;

支护层10,其由填充于所述第一挡板4、第二挡板7和基坑的土体之间的空隙中的混凝土形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根第一锚杆2的下端贯入基坑边坡的底部土层中,第一钢管1设于基坑边坡的底部地面上,第二钢管5设于第一钢管1的正上方,且第一钢管1、第二钢管5均与多根第一锚杆2连通,构成下部支护结构的主体骨架,第一锚杆2的内侧即靠近基坑边坡的一侧设有第一挡板4;上部支护结构包括与基坑边坡的斜面间隔式平行设置的第二挡板7,及构成上部支护结构主体骨架的第四锚杆8和第三钢管9;由于第一钢管1与第一锚杆2连通,可通过第一钢管1同时对多根第一锚杆2进行注浆,使第一锚杆2与基坑边坡的底部土体结合,同理还可通过第三钢管9同时对多根第四锚杆8进行注浆,使第四锚杆8的下端与基坑边坡的土体结合;下部支护结构和上部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在第一挡板4、第二挡板7和基坑的土体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支护层10,所述支护层10可将基坑边坡及底部的土体表面固化,防止土体产生滑动变形,其中第一挡板4和第二挡板7不仅起到模板的作用,同时传递基坑边坡土体的受力,第二挡板7的顶部设有第四锚杆8,第二挡板7的底部倒角紧贴第一挡板4顶部的内侧壁,基坑边坡的力通过上部支护结构传递到第一挡板4,第一挡板4的外侧有第一锚杆2支撑,将受力传递至第一锚杆2下端的土体中,整个支护结构设计简单巧妙,受力均衡,施工方便。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深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第二锚杆3,其为多根,且均与第一钢管1连通,所述第二锚杆3的下端沿基坑边坡的底部水平贯入土层中,所述第二锚杆3的顶端向外延伸至第一钢管1的外侧,第二锚杆3也与第一钢管1连通,因而可通过第一钢管1同时对第一锚杆2和第二锚杆3注浆,第二锚杆3可分担第一锚杆2在水平方向的受力,使整体结构更为牢固。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深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第三锚杆6,其为多根,且均与第二钢管5连通,所述第三锚杆6的下端水平贯入基坑边坡的土层中,所述第三锚杆6的顶端向外延伸至第二钢管5的外侧,第三锚杆6可分担第一锚杆2的顶端在水平方向的受力,还对第二钢管5起到定位和支撑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下部支护结构,并且可通过第二钢管5同时对多根第三锚杆6注浆,操作方便。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钢管9平行于第二钢管5设置,且多个所述第四锚杆8沿第三钢管9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第三钢管9及第四锚杆8将基坑边坡顶部的受力传递至支护层10和第二挡板7。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多根第一锚杆2沿第一钢管1及第二钢管5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多根第二锚杆3也沿第一钢管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且多根第二锚杆3与多根第一锚杆2沿第一钢管1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第一锚杆2和第二锚杆3交错设置,使受力更均衡。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多根第三锚杆6沿第二钢管5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且多根第三锚杆6与多根第一锚杆2沿第二钢管5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第三锚杆6与第一锚杆2交错设置,使受力更均衡,结构更合理。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