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石地面废浆收集与再生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6894发布日期:2018-12-07 23:34阅读:926来源:国知局
水磨石地面废浆收集与再生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磨石地面废浆收集与再生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降低工程成本,降低污染排放,提高环保效果,都会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浆等进行回收、存储、处理并尽可能的进行再生利用。目前的废浆回收主要通过导流管进行收集,然后将收集到的废浆统一存储到一个大型的存储池内,待废浆静置分层后,对上层的水进行重复利用,而对下侧的浆料进行排除。但是这样的结构,不能对较大的垃圾(如石子、石块等)进行筛除,从而容易造成较大垃圾沉淀在存储池的池底,并且不易排除,长期使用后容易造成存储内的垃圾越来越多,导致存储池的容积减小影响废浆的排除;同时,采用静置的方式分离浆水,其时间较长,效率较慢,不能快速有效地进行浆水分离,不能有效地将废水重复利用起来。并且,现有的存储池需要做得非常大,这样不仅施工非常麻烦,并且施工成本也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磨石地面废浆收集与再生利用系统,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能够根据需要随时改变存储池的大小,并快速地进行垃圾分离,并快速实现浆水分离,从而提高浆水的分离效率,使废水的再生使用率更快、更高,同时更便于废浆的排除;从而有效提高环保效果,降低工程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水磨石地面废浆收集与再生利用系统,包括供水管、排水管、以及存储池,所述供水管与若干供水支管相连,排水管与若干废水导水管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池包括依次相连的初沉池、中间池以及回用池,其中,所述中间池为至少一个;所述初沉池靠近中间池的一侧、中间池的相对两侧、以及回用池靠近中间池的一侧的对应位置的上部均开设有豁口,初沉池、中间池以及回用池通过豁口依次相连通;

在初沉池内设有一初滤架,所述初滤架位于排水管的排水端下方,在初滤架上可拆卸设置有滤袋,排水管排出的废水能够流入该滤袋内;在初沉池与中间池之间的豁口处、中间池与中间池之间的豁口处、以及中间池与回用池之间的豁口处均设有滤挡板;

在初沉池、中间池以及回用池的底部分别设有一排污泵;在回用池的中部设有给水泵,该给水泵与供水管的进水端相连,该供水管的进水端还与自来水管相连,在自来水管上设有供水电磁阀;在回用池内还设有高水位液位开关和低水位液位开关,且所述低水位液位开关位于给水泵的上方;所述高水位液位开关和低水位液位开关均同时与供水泵和供水电磁阀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初滤架包括上定位架、下托架以及四条支撑腿,所述上定位架与支撑腿的上端相连,下托架与支撑腿的中部相连;在上定位架上设有滤袋定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初沉池与中间池之间、中间池与中间池之间以及中间池与回用池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滤挡板分别压紧在初沉池与中间池之间、中间池与中间池之间以及中间池与回用池之间;在滤挡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将滤挡板的相对两侧及下侧与初沉池、中间池以及回用池之间的间隙封闭。

进一步地,在存储池下方设有垫板,在存储池的四周分别设有支挡板,且所述支挡板与垫板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初沉池背离中间池一侧及其相邻两侧外侧的支挡板外侧设有沥水格栅,在沥水格栅下方设有沥水槽,该沥水槽通过回流槽与初沉池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初沉池、中间池以及回用池均为玻璃钢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结构简单,存储池由初沉池、中间池以及回用池相连构成,且初沉池、中间池以及回用池通过螺栓连接,从而使存储池的施工更加方便;并且,根据需要选择将多个中间池相连,能够满足不同废浆的存储需求,从而使整个存储池的适应性更强。

2、在初沉池内设置初滤架,并在初滤架上设置滤袋,能够将较大的垃圾(如石子、石块)等进行滤除,从而避免较大的垃圾占据初沉池的空间,并影响废浆的排除。

3、浆液在初沉池、中间池以及回用池中采用溢流的方式流动,从而能够逐级进行沉降除浆,上部较为清澈的水往后放流动;并且在滤挡板的作用下,既降低了浆液的流速,又能够组件对浆液中的浆料进行滤除,从而实现废浆的动态过滤,大大缩短了浆水的分离时间,提高了浆水的分离效率,能够有效节约自来水的使用,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4、通过高水位液位开关和低水位液位开关的配合实现供水泵与供水电磁阀的自动开关调节,从而能够使整个供水更加智能化,并且,有效提高废水再生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存储池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中:1—排水管,21—初沉池,22—中间池,23—回用池,3—初滤架,4—滤袋,5—滤挡板,6—高水位液位开关,7—低水位液位开关,8—垫板,9—支挡板,10—沥水格栅,11—沥水槽,12—回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图2,一种水磨石地面废浆收集与再生利用系统,包括供水管、排水管1、以及存储池,所述供水管与若干供水支管相连,排水管1与若干废水导水管相连;安装时,在楼层板上开设排浆孔,然后将废水导水管插入该排浆孔内,从而实现废浆的收集。所述存储池包括依次相连的初沉池21、中间池22以及回用池23,其中,所述中间池22为至少一个。所述初沉池21靠近中间池22的一侧、中间池22的相对两侧、以及回用池23靠近中间池22的一侧的对应位置的上部均开设有豁口,初沉池21、中间池22以及回用池23通过豁口依次相连通。具体实施时,所述初沉池21、中间池22以及回用池23均为玻璃钢材质;从而大大降低存储池的重量,这样更便于存储池的拆装;同时,采用玻璃钢材质,更有利于贯穿存储池内废浆的情况,以便于及时进行排浆等作业。其中,存储池由初沉池21、中间池22以及回用池23相连构成,且初沉池21、中间池22以及回用池23通过螺栓连接,从而使存储池的施工更加方便;并且,根据需要选择将多个中间池22相连,能够满足不同废浆的存储需求,从而使整个存储池的适应性更强。

在初沉池21内设有一初滤架3,所述初滤架3位于排水管1的排水端下方,在初滤架3上可拆卸设置有滤袋4,排水管1排出的废水能够流入该滤袋4内,其中,所述滤袋4采用至少为40目的滤袋4,从而能够更好地滤除较大垃圾。实际加工过程中,所述初滤架3包括上定位架、下托架以及四条支撑腿,所述上定位架与支撑腿的上端相连,下托架与支撑腿的中部相连;在上定位架上设有滤袋4定位结构(如支耳、挂钩等);这样,能够方便地将较大的垃圾进行滤除,当较大垃圾收集较多时,可通过更换滤袋4,从而继续滤除较大垃圾;避免较大的垃圾占据初沉池21的空间,并影响废浆的排除。

当中间池22为多个时,在初沉池21与中间池22之间的豁口处、中间池22与中间池22之间的豁口处、以及中间池22与回用池23之间的豁口处均设有滤挡板5。其中,所述初沉池21与中间池22之间、中间池22与中间池22之间以及中间池22与回用池23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滤挡板5分别压紧在初沉池21与中间池22之间、中间池22与中间池22之间以及中间池22与回用池23之间。具体实施时,滤挡板5的目数从初沉池21到回用池23逐渐增加,如:初沉池21与中间池22之间采用100目滤挡板5,中间池22与中间池22之间依次采用200目滤挡板5、300目滤挡板5,中间池22与回用池23之间采用400目滤挡板5等;从而更好地进行浆料滤除,确保回用池23内的废水清澈度达到再利用要求。在滤挡板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将滤挡板5的相对两侧及下侧与初沉池21、中间池22以及回用池23之间的间隙封闭。这样,能够防止造成浆液泄露等,并且便于滤挡板5的更换。

在初沉池21、中间池22以及回用池23的底部分别设有一排污泵。在回用池23的中部设有给水泵,该给水泵与供水管的进水端相连,该供水管的进水端还与自来水管相连,在自来水管上设有供水电磁阀。在回用池23内还设有高水位液位开关6和低水位液位开关7,且所述低水位液位开关7位于给水泵的上方;所述高水位液位开关6和低水位液位开关7均同时与供水泵和供水电磁阀相连。通过高水位液位开关6和低水位液位开关7的配合实现供水泵与供水电磁阀的自动开关调节,即:当(废水)回用池23内水位达到设定的高水位时,只要磨石机工作,高水位液位开关6发出信号,自动启动给水泵并关闭自来水供水电磁阀;当水位达到设定的最低水位时,低水位液位开关7发出信号,自动关闭水泵并打开自来水供水电磁阀;从而使整个供水更加智能化,并且,有效提高废水再生利用效率。

在存储池下方设有垫板8,在存储池的四周分别设有支挡板9,且所述支挡板9与垫板8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有效地将存储池的位置固定,使浆液分离的稳定性更好。在初沉池21背离中间池22一侧及其相邻两侧外侧的支挡板9外侧设有沥水格栅10,在沥水格栅10下方设有沥水槽11,该沥水槽11通过回流槽12与初沉池21相连通;当排水管1排除的废浆较多,使用不完时,可将初沉池21中的浆液抽出,并装入具有过滤功能的浆料袋内,然后将将料带置于沥水格栅10上,通过将料带缓慢进行过滤;滤出的废水在经沥水槽11和回流槽12进入初沉池21内,从而更好地进行废浆的回收利用,进一步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中,浆液在初沉池21、中间池22以及回用池23中采用溢流的方式流动,从而能够逐级进行沉降除浆,上部较为清澈的水往后放流动;并且在滤挡板5的作用下,既降低了浆液的流速,又能够组件对浆液中的浆料进行滤除,从而实现废浆的动态过滤,大大缩短了浆水的分离时间,提高了浆水的分离效率,能够有效节约自来水的使用,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