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基坑围护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4249发布日期:2019-01-02 22:02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基坑围护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坑围护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基坑围护桩。



背景技术:

基坑是进行如市政地下工程、隧道施工工程等地下施工工程中在基础设计位置按照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在进行基坑挖掘施工时,为了维护基坑内的岩石土体在被挖出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放置基坑坑壁的坍塌和失稳,通常需要采用各种措施,对基坑周边的岩石土体进行围护加固。

目前我国以城市地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各大城市均积极推进地铁、轻轨等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及地铁区间既有人防隧道扩挖的改建。在进行地铁施工时,需要预先进行基坑挖掘的工作。由于受到城市既有建筑物较为密集、道路交通繁忙及其他地下市政设施的地下桩基等影响,在建设地铁的地下车站、区间隧道挖掘、既有区间人防隧道扩建等工程时,其基坑的开挖范围都受到了限制,同时为了维护基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需要在基坑周围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基坑围护桩,此时基坑围护桩的安装范围也会受到限制。

同时,在有限区域内布设基坑围护桩后,有可能在进行基坑开挖后,基坑围护桩的地下桩体会侵占基坑内主体建筑空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基坑围护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基坑围护桩,实现稳固围护基坑、占地空间小、不影响基坑内部主体结构安装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基坑围护桩,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的中心处沿桩体轴线方向贯穿安装有若干根环绕桩体轴线环形布置的第一立筋,所述第一立筋的的外侧从上至下均匀设置有若干根垂直于桩体轴线方向的第一环筋,所述第一环筋的外侧外接有三角筋;所述三角筋的内侧顶点处设置有平行于桩体轴线方向的第二立筋,三角筋的每个外侧棱边处设置有若干根平行于桩体轴线方向的第三立筋,三角筋的三个外侧顶点处从上至下等距外接有若干根垂直于桩体轴线的第二环筋;所述三角筋的棱边外侧分别平行设置有加强筋,所述第三立筋设置在三角筋与加强筋之间;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环筋的内侧连接;所述混凝土桩体的下部圆周上开设有垂直于桩体轴线方向的安置槽,所述安置槽中放置有占位料。

原理及使用方法:

所述第一立筋、第二立筋及第三立筋主要起到围护桩主体的支撑作用,其数量及布设面积根据实际施工场地范围要求及强度要求进行具体测算后确定;第一立筋外侧连接的第一环筋能够加强第一立筋的周向方向的强度,防止第一立筋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第一环筋外侧外接三角筋,三角筋构成的三角形结构十分稳定,进一步加固桩体的周向强度;三角筋内侧顶点处设置有第二立筋,三角筋外侧棱边连接有第三立筋,形成围护桩体的外围支撑;同时三角筋外侧顶点处外接有第二环筋,第三立筋的外侧连接有加强筋,加强筋的两端同时与第二环筋内侧连接,使立筋与环筋形成整体结构,在保证围护桩体的强度及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围护桩体的占地面积,节约布设围护桩时需要的空间。同时桩体下部设置有安置槽,安置槽中放置占位料,在后续混凝土浇筑后,占位料处未被混凝土浇筑到,将占位料拆卸后形成空腔,可将围护桩与基坑内的主体结构连接,加强主体结构稳固性,同时也为基坑内的主体结构预留出一定的空间。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桩体的外侧面上从上至下等距设置有若干个环状凸起。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沿着环状凸起的圆周方向等距设置的若干平行于桩体轴线方向的通流槽。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安置槽的深度大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外侧柱面到所述第二环筋外侧之间的距离。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占位料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安置槽的高度;所述占位料的外轮廓等同或窄于所述安置槽的外轮廓。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占位料由泡沫或塑料制备。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筋和第二环筋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混凝土桩体的中心处沿桩体轴线方向贯穿安装有若干根环绕桩体轴线环形布置的第一立筋,所述第一立筋的的外侧从上至下均匀设置有若干根垂直于桩体轴线方向的第一环筋,所述第一环筋的外侧外接有三角筋;所述三角筋的内侧顶点处设置有平行于桩体轴线方向的第二立筋,三角筋的每个外侧棱边处设置有若干根平行于桩体轴线方向的第三立筋,三角筋的三个外侧顶点处从上至下均匀外接有若干根垂直于桩体轴线的第二环筋;所述第三立筋的外侧设置有垂直于桩体轴线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和所述第二环筋的内侧连接的方式实现了在保证围护桩支撑围护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围护桩的占地面积的效果,具有节省施工空间、不影响地面建筑或交通的有益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混凝土桩体的下部设置安置槽,在安置槽中填充占位料的方式,在保证了围护桩的支撑围护的稳定性及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了锚固围护桩并拆除占位料后,为基坑内部主体结构预留空间,同时能与基坑内主体连接的功能,具有不占用不干涉基坑内部空间、能与基坑内部结构连接提高围护稳固性的有益效果;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混凝土桩体的外壁上设置环状凸起,在环状凸起上开设平行于桩体轴线的通流槽,实现了在增大混凝土桩体与基坑周边岩石土体的接触面的同时,不影响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地流通,具有有效连结基坑周边岩石土体、围护更加稳固安全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混凝土桩体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安置槽及占位料安装示意图。

其中:1-第一立筋;2-第二立筋;3-第三立筋;4-第一环筋;5-第二环筋;6-三角筋;7-加强筋;8-环状凸起;9-通流槽;10-安置槽;11-占位料;01-混凝土桩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基坑围护桩,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基坑围护桩,包括混凝土桩体01,所述混凝土桩体01的中心处沿桩体轴线方向贯穿安装有若干根环绕桩体轴线环形布置的第一立筋1,所述第一立筋1的的外侧从上至下均匀设置有若干根垂直于桩体轴线方向的第一环筋4,所述第一环筋4的外侧外接有三角筋6;所述三角筋6的内侧顶点处设置有平行于桩体轴线方向的第二立筋2,三角筋6的每个外侧棱边处设置有若干根平行于桩体轴线方向的第三立筋3,三角筋6的三个外侧顶点处从上至下等距外接有若干根垂直于桩体轴线的第二环筋5;所述三角筋6的棱边外侧分别平行设置有加强筋7,所述第三立筋3设置在三角筋6与加强筋7之间;所述加强筋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环筋5的内侧连接;所述混凝土桩体01的下部圆周上开设有垂直于桩体轴线方向的安置槽10,所述安置槽10中放置有占位料11。

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所述第一立筋1、第二立筋2及第三立筋3主要起到围护桩主体的支撑作用,其数量及布设面积根据实际施工场地范围要求及强度要求进行具体测算后确定;第一立筋1外侧连接的第一环筋4能够加强第一立筋1的周向方向的强度,防止第一立筋1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第一环筋4外侧外接三角筋6,三角筋6构成的三角形结构十分稳定,进一步加固桩体的周向强度;三角筋6内侧顶点处设置有第二立筋2,三角筋6外侧棱边连接有第三立筋3,形成围护桩体的外围支撑;同时三角筋6外侧顶点处外接有第二环筋5,第三立筋3的外侧连接有加强筋7,加强筋7的两端同时与第二环筋5的内侧连接,使立筋与环筋形成整体结构,在保证围护桩体的强度及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围护桩体的占地面积,节约布设围护桩时需要的空间。同时桩体下部设置有安置槽10,安置槽10中放置占位料11,在后续混凝土浇筑后,占位料11处未被混凝土浇筑到,将占位料11拆卸后形成空腔,可将围护桩与基坑内的主体结构连接,加强主体结构稳固性,同时也为基坑内的主体结构预留出一定的空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4所示,所述混凝土桩体01的外侧面上从上至下均匀布置有若干个环状凸起8;所述环状凸起8上沿着环状凸起8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平行于桩体轴线方向的通流槽9。

在混凝土桩体01的外侧面上从上至下均匀布置若干个环状凸起8,是为了增大围护桩体的地下稳固部分与基坑周边岩石土体的接触面积,增加围护桩体与基坑周边岩石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围护桩与基坑周边的岩石土体结合更加紧密,提升围护效果;同时在环状凸起8上沿着环状凸起8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若干平行于桩体轴线方向的通流槽9,是为了在围护桩锚固进底下之后,进行后续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让混凝土通过通流槽9更加顺利方便地向围护桩底部流动,保证混凝土的浇筑效果。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5所示,所述安置槽10的深度大于所述混凝土桩体01外侧柱面到所述第二环筋5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占位料1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安置槽10的高度,所述占位料11的外轮廓等同或窄于所述安置槽10的外轮廓;所述占位料11为泡沫或塑料。

安置槽10的深度大于混凝土桩体01外侧柱面到第二环筋5外侧之间的距离是为了在围护桩胶装锚固完毕后,将占位料11拆除后,需要进行基坑内主体结构与混凝土桩体01的连接时,便于凿除安置槽10底部的混凝土,将基坑内主体结构与凿除了混凝土的安置槽10底部的第二环筋5及其余钢筋进行连接;所述占位料1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安置槽10的高度,所述占位料11的外轮廓等同或窄于所述安置槽10的外轮廓,是为了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占位料11能完全放置于安置槽10内部且不阻碍混凝土的流通;所述占位料11为泡沫或塑料,需要进行占位料11地拆除时,只需要将泡沫或塑料材质的占位料11融化即可,便于占位料11地拆除。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或2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环筋4和第二环筋5的数量至少为三个;所述混凝土桩体01的横截面形状可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

为了保证围护桩每部钢筋结构的周向强度,所述第一环筋4和第二环筋5的数量至少为三个,第一环筋4和第二环筋5的数量需要根据围护桩锚固深度、基坑状况等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强度测算后确定;所述混凝土桩体01的横截面形状根据实际施工场地的需求,可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形状。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