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位移的高效土木工程组合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2832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位移的高效土木工程组合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位移的高效土木工程组合桩。



背景技术:

土木工程的目的是形成人类生产或生活所需要的、功能良好且舒适美观的空间和通道。它既是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象征精神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结构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超高层建筑、特大型桥梁、巨型大坝、复杂的地铁系统不断涌现,土木工程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演变为社会实力的象征。

土木工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工程的安全,使结构能够抵抗各种自然或人为的作用力。任何一个工程结构都要承受自身重量,以及承受使用荷载和风力的作用,湿度变化也会对土木工程结构产生力作用。桩的作用是将上部建筑物的载荷传递到深处承载力较强的土层上,或将软弱土层挤密实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密实度。土木工程施工时往往要打入很多的桩,现有的土木工程组合桩结构复杂,不便于调节,组合性能差,施工时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位移的高效土木工程组合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位移的高效土木工程组合桩,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顶板、支撑柱和支撑架;

所述第一框架四周均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二框架四周设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卡接,可将多个所述第一框架和多个所述第二框架连接起来形成固定架,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内均设有所述支撑架,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顶板四边与所述第一框架或所述第二框架内壁抵接;

所述支撑架的横截面为“工”型,所述支撑架包括立板和两个支撑块,两个所述支撑块分别紧邻所述第一框架或所述第二框架内两个相对的内壁,所述立板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块之间并与两个所述支撑块固定连接,所述顶板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支撑柱可插入所述安装孔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下端边缘在靠近末端的方向上厚度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立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或所述第二框架中间,每个所述顶板上的多个所述安装孔分两组分别开设在所述立板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的数量为六个,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安装孔数量相同。

优选地,所述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长度,所述第一支撑柱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分别位于所述立板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下端为倒置锥形。

优选地,所述卡槽和所述卡块的横截面为相互配合的长方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卡槽和所述卡块的横截面为相互配合的楔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位移的高效土木工程组合桩结构简单,通过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卡槽和卡块相配合,可方便的组成固定架,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内设置支撑架,将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内部向外撑开,使得各框架之间紧密接触且受力均匀。同时,顶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支撑柱可插入安装孔并进入土层,支撑柱结合支撑架的立板,使得整个桩体更加牢固,受力更大。可根据需要将多个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进行组合,同时支撑柱数量可控,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支撑柱均可拆卸,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可位移的高效土木工程组合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可位移的高效土木工程组合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位移的高效土木工程组合桩,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顶板3、支撑柱和支撑架。

第一框架1四周均开设有卡槽4,第二框架2四周设有与卡槽4配合的卡块5,卡块5与卡槽4卡接,可将多个第一框架1和多个第二框架2连接起来形成固定架,本实施例中,卡槽4和卡块5的横截面为相互配合的长方形结构。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内均设有支撑架,将固定架内部向外撑开,使得各框架之间紧密接触且受力均匀。顶板3设置在支撑架上,顶板3四边与第一框架1或第二框架2内壁抵接。

支撑架的横截面为“工”型,支撑架包括立板6和两个支撑块7,两个支撑块7分别紧邻第一框架1或第二框架2内两个相对的内壁,立板6设置在两个支撑块7之间并与两个支撑块7固定连接,顶板3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8,支撑柱可插入安装孔8内。支撑柱可插入安装孔并进入土层,支撑柱结合支撑架的立板6,使得整个桩体更加牢固,受力更大。

立板6设置在第一框架1或第二框架2中间,每个顶板3上的多个安装孔8分两组分别开设在立板6的两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安装孔8的数量为六个,支撑柱与安装孔8数量相同。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9和第二支撑柱10,第一支撑柱9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柱10的长度,第一支撑柱9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撑柱9分别位于立板6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的下端边缘在靠近末端的方向上厚度逐渐减小,形成收缩结构,第一支撑柱9的下端为倒置锥形,可使得整个组合桩更容易进入地基土层中。

可根据需要将多个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进行组合,同时支撑柱数量可控,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支撑柱均可拆卸,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位移的高效土木工程组合桩,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卡槽4和卡块5的横截面为相互配合的楔形结构,使得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配合更加牢靠,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在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