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调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9726发布日期:2019-03-14 00:11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海绵城市调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海绵城市调蓄结构。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的国家战略,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常规新建项目通过传统海绵城市措施,如透水铺装、调蓄池、下沉式绿地、雨水回用等,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但对于部分规划高容积率项目、零退线项目、已建项目等,通过传统海绵城市措施,难以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亦或需付出高昂代价。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海绵城市调蓄结构,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海绵城市措施,能够应用于部分规划高容积率项目、零退线项目、已建项目等项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海绵城市调蓄结构,设于地下室的支护结构和地下室外墙的间隙中,所述海绵城市调蓄结构包括渗透排水沟、蓄水空间和溢流管,所述蓄水空间连通所述渗透排水沟,所述溢流管的一端设于所述渗透排水沟内,另一端与市政雨水井相连通;所述蓄水空间具有第一蓄水状态和第一溢流状态,当所述蓄水空间处于所述第一蓄水状态时,所述蓄水空间用于盛接所述渗透排水沟流入的水;当所述蓄水空间处于所述第一溢流状态时,所述渗透排水沟中的水经所述溢流管排至所述市政雨水井中。优选地,所述蓄水空间包括级配碎石层和设于所述级配碎石层外侧的防水层,所述渗透排水沟与所述级配碎石层相连通,所述溢流管的一端设于渗透排水沟内,所述溢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市政雨水井相连通。优选地,所述渗透排水沟具有与所述蓄水空间的进水侧连通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的外侧依次设有第一水泥砂浆层和透水侧壁,所述透水侧壁包括浆砌块石层和贯穿所述浆砌块石层设置的透水部。优选地,所述渗透排水沟沿所述排水通道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贯穿所述浆砌块石层和所述第一水泥砂浆层的安装槽,所述透水部设于所述安装槽中。优选地,所述蓄水空间内开设有渗透腔,所述渗透排水沟设于所述渗透腔内,所述渗透排水沟具有与所述渗透腔相贴合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透水侧壁。优选地,所述海绵城市调蓄结构还包括溢流井,所述溢流井与所述渗透排水沟及所述市政雨水井均连通;所述溢流井具有第二蓄水状态及第二溢流状态,当所述溢流井处于所述第二蓄水状态时,所述溢流井中的水流入所述渗透排水沟中,当所述溢流井处于所述溢流状态时,所述溢流井中的水流入所述市政雨水井中。优选地,所述蓄水空间还包括渗透雨水井,所述渗透雨水井与所述级配碎石层及所述市政雨水井均相连通;当所述蓄水空间处于第一溢流状态时,所述级配碎石层的水流入所述渗透雨水井后,再流入所述市政雨水井。优选地,所述第一水泥砂浆层设有自所述地下室的外墙朝向所述地下室的支护结构、自上向下倾斜的坡度,且所述坡度的倾角为0.5%~2%。优选地,所述蓄水空间还包括素土夯实层及天然砂砾层,所述素土夯实层设于所述防水层的下方,所述天然砂砾层夹设于所述级配碎石层及所述防水层之间;所述蓄水空间还包括自所述级配碎石层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混凝土层、第二水泥砂浆层及铺装面层。优选地,所述渗透排水沟从上至下贯通所述级配碎石层,且所述渗透排水沟的上端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层,所述海绵城市调蓄结构自所述渗透排水沟的上端端面依次向上层叠设有第三水泥砂浆层、钢筋混泥土盖板、第四水泥砂浆层及面层盖板。本实用新型的海绵城市调蓄结构充分利用地下室外墙与地下室的支护结构之间的间隙,不需要额外占用地下空间便能达到调蓄的目的、节省用地、施工简单、建设成本低;且本实用新型的海绵城市调蓄结构为一种新的海绵城市措施,能够应用于部分规划高高容积率项目、零退线项目、已建项目等,且能够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海绵城市调蓄结构一实施例的节点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海绵城市调蓄结构另一实施例的节点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海绵城市调蓄结构中渗透排水沟一实施例的节点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海绵城市调蓄结构中渗透排水沟另一实施例的节点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海绵城市调蓄结构一实施例的调蓄流程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海绵城市调蓄结构16第三水泥砂浆层26天然砂砾层1渗透排水沟17钢筋混凝土盖板27混凝土层10排水通道18第四水泥砂浆层28第二水泥砂浆层11第一水泥砂浆层19面层盖板29铺装层面12透水侧壁2蓄水空间3溢流管121浆砌块石层21级配碎石层4市政雨水井122透水部22防水层5溢流井13安装槽23渗透腔200地下室14第一侧壁24渗透雨水井300支护结构15第二侧壁25素土夯实层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海绵城市调蓄结构。地下室开挖时为了规避雨水洪峰通常会设置海绵城市调蓄结构,如调蓄池,在雨水洪峰时期,通过海绵城市调蓄结构暂时容纳雨水的高峰流量,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将雨水从海绵城市调蓄结构中慢慢排出,以达到规避雨水洪峰及提高雨水利用率的目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海绵城市调蓄结构100,设于地下室200的支护结构300和地下室200外墙的间隙中,海绵城市调蓄结构100包括渗透排水沟1、蓄水空间2和溢流管3,蓄水空间2连通渗透排水沟1,溢流管3的一端设于渗透排水沟1内,另一端与市政雨水井4相连通;蓄水空间2具有第一蓄水状态和第一溢流状态,当蓄水空间2处于第一蓄水状态时,蓄水空间2用于盛接渗透排水沟1流入的水;当蓄水空间2处于第一溢流状态时,渗透排水沟1中的水经溢流管3排至市政雨水井4中。在本实施例中,地下室200开挖时通常会在地下室200的外墙周围设置支护结构300,如护壁桩等,起到为地下室200外壁支护、以及挡土及挡水的目的。可以理解的是,地下室200的外墙与支护结构300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地下室200的外墙与支护结构300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蓄水空间2设于地下室200外墙与支护结构300之间的空间内,蓄水空间2可以等于或小于地下室200外墙与支护结构300之间的空间。市政雨水井4为市政道路上的雨水井,渗透排水沟1将雨水收集措施如室外排水沟、雨水口等收集的雨水渗透至蓄水空间2内。优选地,溢流管3为UPVC材质,且溢流管3的直径为150mm。通常,UPVC管材具有重量轻、耐腐蚀、水流阻力小、造价低等优点。溢流管3直径为150mm在满足溢流需求的条件下使得成本更低。可以理解的是,当雨量较小,蓄水空间2蓄水容积未满时,蓄水空间2处于第一蓄水状态,可以盛接渗透排水沟1中流入的水;而当雨量过大,雨水量超过蓄水空间2的蓄水容积时,蓄水空间2处于第一溢流状态,渗透排水沟1中的水便不能流入蓄水空间2,从而渗透排水沟1中的水通过溢流管3流入市政排水沟,从而避免蓄水空间2的水排出不及时,反流入渗透排水沟1中,造成项目内涝。本实用新型的海绵城市调蓄结构100充分利用地下室200外墙与地下室200的支护结构300之间的间隙,将渗透排水沟1与蓄水空间2相连通,同时使用溢流管3连接渗透排水沟1及市政雨水井4。如此,收集到渗透排水沟1的水渗入到蓄水空间2中储存,当蓄水空间2的水量达到饱和时,渗透排水沟1中的水通过溢流管3流入市政雨水井4中,避免出现因排水不及时造成项目内涝的现象,保障了项目的整体品质。且不需要额外占用地下空间便能达到调蓄的目的、节省用地、施工简单、建设成本低。本实用新型的海绵城市调蓄结构100为一种新的海绵城市措施,能够应用于部分规划高高容积率项目、零退线项目、已建项目等,且能够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2,蓄水空间2包括级配碎石层21和设于级配碎石层21外侧的防水层22,渗透排水沟1与级配碎石层21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级配碎石的空隙率大,能够容纳较高的水量,蓄水空间2设有级配碎石层21一方面可以保障容水率,另一方面级配碎石起到填充和支撑地下室200外墙与地下室200的支护结构300之间的空隙的作用。级配碎石的铺设厚度根据地下室200的深度来确定,一般在0.85m至3m之间。防水层22设于级配碎石层21的外侧,如此,便能将级配碎石层21与地下室200的外墙以及支护结构300隔离开来,防止蓄水空间2中的水渗入地下室200及外部。在一较佳实施例中,防水层22延伸并铺设于支护结构300的内壁面上及地下室200的外墙上。优选地,防水层22使用防水土工布。防水土工布能够有效的截留沙土流失,将土体结构内多余的液体和气体外排,并增强整个蓄水结构的稳定性,改善土体质量。收集至渗透排水沟1中的水渗透至级配碎石层21进行蓄水储存,当蓄水量超过级配碎石层21的最大容水量时,渗透排水沟1中的水便不能渗入级配碎石层21,从而通过溢流管3将渗透排水沟1中的水导入市政雨水井4中。避免了因排水不及时造成项目的内涝,保证了项目的安全。可以理解的是,渗透排水沟1可以为多条,多条渗透排水沟1可以横和\或纵交错排列。如此,便于汇集渗水,从而使得海绵城市调蓄结构100的调蓄效果更好。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及图5,渗透排水沟1具有与蓄水空间2的进水侧连通的排水通道10,排水通道10的外侧依次设有第一水泥砂浆层11和透水侧壁12,透水侧壁12包括浆砌块石层121和贯穿浆砌块石层121设置的透水部122。在本实施例中,雨水先流入渗透排水沟1的排水通道10中,然后通过透水侧壁12中的透水部122渗透至蓄水空间2中。浆砌块石层121由MU30块石及M15水泥砂浆混合浇筑而成。浆砌块石为渗透排水沟1提供支撑环境,防止级配碎石进入到排水通道10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水泥砂浆层11仅铺设在浆砌块石上,不包覆透水部122,第一水泥砂浆层11由M15水泥砂浆铺设而成,优选的铺设厚度为25mm。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渗透排水沟1沿排水通道1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贯穿浆砌块石层121和第一水泥砂浆层11的安装槽13,透水部122设于安装槽13中。在渗透排水沟1上设置多个贯穿浆砌块石及第一水泥砂浆层11的安装槽13,使得透水部122安装在安装槽13中可以使得整体的透水面积大,从而透水效果更佳。透水部122优选地为M15水泥砂浆及MU20块石烧结的多孔砖。透水部122使用多孔砖一方面便于安装,另一方面造价低。进一步地,蓄水空间2内开设有渗透腔23,渗透排水沟1设于渗透腔23内,渗透排水沟1具有与渗透腔23相贴合的第一侧壁14和第二侧壁15,第一侧壁14和/或第二侧壁15为透水侧壁12。在本实施例中,渗透腔23的形状与渗透排水沟1的形状相对应,渗透排水沟1的形状大致呈U型。渗透排水沟1与渗透腔23相贴合的第一侧壁14及第二侧壁15可以都为透水侧壁12或者只有一边为透水侧壁12。当渗透排水沟1的两侧壁只有一边为透水侧壁12时,透水侧壁12可以靠近支护结构300设置,也可以靠近地下室200的外墙设置。如当渗透排水沟1的一侧壁贴近地下室200的外墙设置时,为了防止渗透排水沟1中的水渗透进地下室200中,只将渗透排水沟1远离地下室200外墙的一侧壁设为透水侧壁12。优选地,当第一侧壁14或第二侧壁15为透水侧壁12时,透水部122的厚度为250mm,相邻两个透水部122的中心距离为2m;当第一侧壁14及第二侧壁15均为透水侧壁12时,透水部122的厚度为250mm,相邻两个透水部122的中心距离为4m,且其中一侧壁的透水部122对应的设置在另一侧壁相邻两个透水部122的中心位置。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6,海绵城市调蓄结构100还包括溢流井5,溢流井5与渗透排水沟1及市政雨水井4均连通;溢流井5具有第二蓄水状态及第二溢流状态,当溢流井5处于第二蓄水状态时,溢流井5中的水流入渗透排水沟1中,当溢流井5处于溢流状态时,溢流井5中的水流入市政雨水井4中。通过设置溢流井5使得通过雨水收集措施如室外排水沟、雨水口等收集到的雨水先流入溢流井5里,然后溢流井5中的水流入至渗透排水沟1中,使得海绵城市调蓄结构100内的排水效果更好,从而更加有效的避免项目内涝。可以通过在溢流井5底部或者周壁面上开设排水口,然后使用排水管将排水口及渗透排水沟1连通将溢流井5中的水流入到渗透排水沟1中。当雨量较小时,溢流井5处于第二蓄水状态,雨水流入到溢流井5中,然后流进渗透排水沟1中;而当雨水量过大时,为了防止内涝,溢流井5处于第二溢流状态,此时溢流井5中的水流入市政雨水井4中。当然,可以通过在溢流井5上开设溢流口,使用溢流管连通溢流口及市政雨水井4实现溢流。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蓄水空间2还包括渗透雨水井24,渗透雨水井24与级配碎石层21及市政雨水井4均相连通;当蓄水空间2处于第一溢流状态时,级配碎石层21的水流入渗透雨水井24后,再流入市政雨水井4。在本实施例中,当蓄水空间2处于第一溢流状态时,渗透雨水井24用于容纳级配碎石层21中的溢流水,防止级配碎石层21中达到最大容水量后的水未及时排出而流回渗透排水沟1,造成项目内涝。可以通过使用排水管将级配碎石层21与渗透雨水井24相连通。渗透雨水井24中的水也可以通过使用排水管或者溢流管导入市政雨水井4中。进一步地,第一水泥砂浆层11设有自地下室200的外墙朝向地下室200的支护结构300、自上向下倾斜的坡度,且坡度的倾角为0.5%~2%。如此,便于场地排水,雨水沿坡度由地下室200外墙流至支护结构300的外围,避免了场地积水。进一步地,蓄水空间2还包括素土夯实层25及天然砂砾层26,素土夯实层25设于防水层22的下方,天然砂砾层26夹设于级配碎石层21及防水层22之间;蓄水空间2还包括自级配碎石层21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混凝土层27、第二水泥砂浆层28及铺装面层29。在本实施例中,素土夯实层25的压实密度大于90%,优选地,素土夯实层25延伸并铺设在支护结构300的内壁面上。天然砂砾层26提供基本的承载支撑环境,优选的铺设厚度为80mm。混凝土优选的为C20混凝土,铺设厚度为300mm。第二水泥砂浆层28由M15干硬水泥砂浆铺设而成,优选的铺设厚度为20mm。铺设铺装面层29使得整个海绵城市调蓄结构100与地面平齐,平整美观。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3,渗透排水沟1从上至下贯通级配碎石层21,且渗透排水沟1的上端延伸至混凝土层27,海绵城市调蓄结构100自渗透排水沟1的上端端面依次向上层叠设有第三水泥砂浆层16、钢筋混泥土盖板17、第四水泥砂浆层18及面层盖板19。在本实施例中,将渗透排水沟1从上而下贯通级配碎石层21可以使得渗透排水沟1在级配碎石层21中的长度更长,如此,使得雨水从排水暗沟渗透进级配碎石层21的量更大,从而渗透更加快速、渗透效果更好。第三层水泥砂浆层的铺设厚度优选的为25mm,由M15水泥砂浆铺设而成,第四水泥砂浆层18的铺设厚度优选的为20mm,由M15干硬水泥砂浆层铺设而成。钢筋混凝土盖板的尺寸根据渗透排水沟1的端面大小确定,在一实施例中,钢筋混凝土盖板的尺寸为长×宽×高为1000mm×490mm×120mm。优选地,面层盖板19的厚度为100mm,且与地面平齐。通过设置钢筋混凝土盖板及面层盖板19覆盖渗透排水沟1的端面,如此可以便于维修及清理。本实用新型的海绵城市调蓄结构100充分利用地下室200外墙与地下室200的支护结构之300间的间隙,不需要额外占用地下空间便能达到调蓄的目的、节省用地、施工简单、建设成本低;且本实用新型的海绵城市调蓄结构100为一种新的海绵城市措施,能够应用于部分规划高高容积率项目、零退线项目、已建项目等,且能够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