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5402发布日期:2019-04-24 00:01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雨水一般都是经过下水道排入河流当中,不能够得到利用,浪费水资源,在市政工程的建造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水来对绿化的植株进行灌溉,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浪费水资源,为此我们需要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对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

现有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为了更好地收集雨水,一般埋设于地面以下,包括收集装置、过滤装置以及储水箱,通过收集装置先将雨水收集起来,再通过过滤装置过滤得到较纯净的水并储存于储水箱中。

虽然这种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但是过滤装置长时间过滤容易造成淤堵,而且过滤装置埋设地面以下,难以检查以及更换,容易导致过滤效率降低,仍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具有过滤效率高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包括集水管、与集水管连通的储水箱以及设于储水箱内的过滤层,所述集水管的上端与地面齐平,所述储水箱底部设有潜水泵,所述潜水泵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出水管以及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与位于路边的灌溉管相连用于灌溉,所述第二出水管远离潜水泵的一端连通有若干靠近且正对过滤层底部的清洗管,所述水箱的侧壁上开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高于过滤层的顶部,所述出水孔处铰接有通闭出水孔的转动盖,所述第二出水管远离潜水泵的一端还连通有正对出水孔的喷水管,所述储水箱内设有切换潜水泵连通第一出水管或者连通第二出水管的切换组件,地面上设有驱动切换组件切换状态的联动组件,所述储水箱内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的高度高于出水孔的高度,所述出水孔以及溢流孔均连通市政排水系统,地面上还设有显示储水箱液面高于出水孔的高度的显示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落到地面的雨水通过集水管进入储水箱,并通过过滤层进入储水箱底部,当需要灌溉时,通过联动组件驱动切换组件将潜水泵的输出端切换至与第一出水管连通的状态,并驱动潜水泵,使得储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一出水管到达灌溉管,用于灌溉。通过地面上显示组件的显示可得知储水箱内的液面高于出水孔的高度。当储水箱内的液面高于出水孔的高度时,通过联动组件驱动切换组件将潜水泵的输出端切换至与第二出水管连通的状态,并启动潜水泵,使得储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二出水管并到达若干清洗管上,朝向过滤层喷水,使得过滤层中吸附的杂物被喷洗出来,并浮动在液面上。同时通过第二出水管的水会到达喷水管,并朝向出水孔喷水,使得转动盖朝向远离储水箱的方向转动,使得出水孔被打开,从而使得漂浮有杂物的污水通过出水孔排出。利用储水箱内的水不间断地冲洗过滤层,有利于使得过滤层保持清洁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过滤层的过滤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滤效率,同时有利于延长过滤层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的频率,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在储水箱的液面高度高于过滤层以及出水孔的高度时再进行清洗工作,使得液面高度与过滤层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得漂浮在液面上的杂物与过滤层具有一定的距离,便于杂物随水一同被排出出水孔,减少杂物会重新回落到过滤层中被吸附的情况。另外,有利于利用本该通过溢流孔被排到市政排水系统中的水资源,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经济环保。

优选的,所述切换组件包括与潜水泵输出端连通的密封空腔,所述密封空腔内设有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以及第三空间,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潜水泵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空间连通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三空间连通第二出水管,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之间设有第一连通口,第一空间以及第三空间之间设有第二连通口,所述密封空腔内设有通闭第一连通口的第一移动板以及通闭第二连通口的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一移动板以及第二移动板之间固定连接有联动杆,当所述第一移动板开通第一连通口时,联动杆同时带动第二移动板封堵第二连通口,当第二移动板开通第二连通口时,所述联动杆同时带动第一移动板封堵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以及联动杆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移动板移动至开通第一连通口的位置时,联动杆带动第二移动板封堵第二连通口,使得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之间连通,同时使得第一空间以及第三空间之间隔绝,从而使得潜水泵输出端的水流入密封空腔后经过第一空间并流入第二空间,最终从第一出水管排出,同时使得潜水泵输出端的水无法进入第三空间,从而使得水无法从第二出水管排出。当第二移动板移动至开通第二连通口的位置时,联动杆带动第一移动板封堵第一连通口,使得第一空间以及第三空间之间连通,同时使得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之间隔绝,从而使得潜水泵输出端的水流入密封空腔后经过第一空间并流入第三空间,最终从第二出水管排出,同时使得潜水泵输出端的水无法进入第二空间,从而使得水无法从第一出水管排出,从而实现对潜水泵输出端的连通状态的切换,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同时,利用一个潜水泵连通两种状态的出水管,无需多设一个潜水泵,有利于经济环保,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优选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长度方向沿第一移动板的运动方向延伸,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第一移动板抵接,地面设有螺纹孔,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贯穿螺纹孔并位于地面以上,所述驱动杆与地面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板远离第一移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沿第二移动板的运动方向延伸,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三空间的内壁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驱动杆,使得驱动杆朝向第二移动板的方向运动,同时联动杆会带动第二移动板同步运动,并压缩弹簧,使得潜水泵的输出端与第一出水管或者第二出水管连通,处于其中一种连通状态。当需要切换状态时,通过转动驱动杆,使得驱动杆朝向远离第二移动板的方向运动,第二移动板会在弹簧弹力的推动下朝向驱动杆运动的方向运动,同时联动杆会带动第一移动板同步运动,使得第一移动板朝向远离第二移动板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潜水泵的输出端与另一根出水管连通,使得潜水泵处于另一种连通状态,从而实现对潜水泵连通状态的切换,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优选的,所述显示组件包括位于储水箱内的泡沫浮块,所述泡沫浮块的高度低于溢流孔且高于出水孔,所述泡沫浮块上固定连接有浮动杆,所述浮动杆远离泡沫浮块的一端贯穿地面且与地面齐平,所述浮动杆的远离泡沫浮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方形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储水箱内的液面高度低于泡沫浮块的液面高度时,方形块会卡在地面用于贯穿浮动杆的孔口处,使得浮动杆靠近地面的一端与地面齐平,从而使得泡沫浮块悬空于储水箱的液面之上。当储水箱内的液面高度高于泡沫浮块的高度时,储水箱内的水对泡沫浮块具有浮力作用,使得泡沫浮块随液面上浮,泡沫浮块上浮会带动浮动杆竖直向上运动,从而使得方形块凸出于地面以上,通过观察方形块的凸出情况,可判断液面是否达到清洗过滤层所需的液面高度,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优选的,所述过滤层朝向出水孔一侧倾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过滤层倾斜的设置,有利于清洗过滤层后污水的排出,有利于提高污水的排水效率,减少被冲洗出的杂质继续回落到过滤层中被吸附的情况,提高了清洗效率,从而提高了过滤层的清洁程度,进而有利于提高过滤层的过滤效率。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水管远离潜水泵的一端还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置于过滤层远离出水孔的一端,所述排水管远离第二出水管的管口朝向出水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排水管的设置,使得排水管喷出的水对清洗过滤层后的污水具有推动作用,使得清洗过滤层后的污水流向出水孔的速度更快,有利于污水的排出,有利于提高污水的排水效率,减少被冲洗出的杂质会回落到过滤层中被吸附的情况,提高了清洗效率,从而提高了过滤层的过滤效率。

优选的,所述清洗管朝向过滤层一端的管口均连接有喇叭口,所述喇叭口横截面积较大的一端靠近过滤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喇叭口的设置,有利于增大清洗管喷出的水与过滤层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水流对过滤层的冲洗面积,从而使得过滤层被清洗得更加充分,有利于提高清洗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滤层的过滤效率。

优选的,所述清洗管均匀分布于过滤层底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清洗管均匀分布于过滤层底部,使得过滤层的清洗更加均匀,更加充分,有利于提高清洗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滤层的过滤效率。

优选的,地面上设有保护驱动杆以及显示组件的保护罩。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杆以及显示组件外设有保护罩,有利于对驱动杆以及显示组件凸出于地面的部分进行保护,有利于延长驱动杆以及显示组件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保护罩透明。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保护罩透明,便于直接通过保护罩观察方形块以及浮动杆凸出地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储水箱内的液面高度是否达到清洗所需的高度,操作简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储水箱内的水冲洗过滤层,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过滤层的清洁程度,有利于提高过滤层的过滤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滤效率,同时有利于延长过滤层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的频率,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2.在储水箱的液面高度高于过滤层以及出水孔的高度时再进行清洗工作,使得液面高度与过滤层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得漂浮在液面上的杂物与过滤层具有一定的距离,便于杂物随水一同被排出出水孔,有利于提高污水的排水效率;

3.有利于利用本该通过溢流孔被排到市政排水系统中的水资源,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经济环保;

4.通过切换组件对潜水泵输出端的连通状态的切换,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5.通过一个潜水泵连通两种状态的出水管,无需多设一个潜水泵,有利于经济环保,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6.通过直接观察保护罩内的方形块的凸出情况,直接判断储水箱内的液面高度是否达到清洗所需的高度,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集水管;11、盖板;12、通孔;2、储水箱;21、出水孔;22、溢流孔;23、转动盖;24、保护罩;25、盒盖;3、过滤层;4、潜水泵;5、第一出水管;6、第二出水管;61、清洗管;62、喇叭口;63、排水管;64、喷水管;7、切换组件;71、密封空腔;711、第一空间;712、第二空间;713、第三空间;714、第一连通口;715、第二连通口;716、第一移动板;717、第二移动板;718、联动杆;8、联动组件;81、弹簧;82、驱动杆;9、显示组件;91、泡沫浮块;92、浮动杆;93、方形块;20、凹槽;30、固定座;40、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参见图2以及图3,包括集水管1、与集水管1连通的储水箱2以及置于储水箱2内的过滤层3。储水箱2的底部固定有潜水泵4,潜水泵4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出水管5以及第二出水管6,储水箱2内设有切换潜水泵4连通第一出水管5或者连通第二出水管6的切换组件7,地面40上设有驱动切换组件7切换状态的联动组件8。储水箱2内还设有出水孔21以及溢流孔22,地面40上设有显示储水箱2液面高于出水孔21高度的显示组件9。

参见图1以及图2,集水管1的上端与地面40齐平,集水管1呈漏斗状,集水管1与地面40齐平的一端管口覆盖有盖板11,盖板11固定连接于集水管1靠近地面40一端的管口处盖板11的形状大小与集水管1靠近地面40一端的管口的形状大小一致。盖板11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通孔12。

参见图2以及图3,储水箱2底部凹陷有凹槽20,储水箱2呈倒“凸”字形。潜水泵4固定于凹槽20内。

参见图2以及图3,切换组件7包括与潜水泵4输出端连通的密封空腔71。凹槽20内固定有固定座30,密封空腔71固定连接于固定座30上。密封空腔71呈长方体状,密封空腔71内设有第一空间711、第二空间712以及第三空间713。第二空间712位于密封空腔71的顶部,第一空间711位于密封空腔71的中部,第三空间713位于密封空腔71的底部。第一空间711以及第二空间712之间设有第一连通口714,第一空间711以及第二空间712通过第一连通口714连通。第一空间711以及第三空间713之间设有第二连通口715,第一空间711以及第三空间713通过第二连通口715连通。第一连通口714以及第二连通口715正对,第一连通口714的宽度与第二连通口715的宽度一致。

参见图2以及图3,第一空间711连通潜水泵4的输出端,第二空间712连通第一出水管5,第三空间713连通第二出水管6。潜水泵4的输出端与第一空间711的连通处位于密封空腔71最靠近潜水泵4的侧壁上,第一出水管5与第二空间712的连通处位于密封空腔71的顶壁,第二出水管6与第三空间713的连通处位于密封空腔71的底壁。第二出水管6的管口正对第一连通口714以及第二连通口715。

参见图3,密封空腔71内连接有通闭第二连通口715的第二移动板717,第二移动板717水平设置,第二移动板717的形状、面积与第二连通口715的形状、面积一致。

参见图2以及图3,联动组件8包括弹簧81,弹簧81固定连接于第二移动板717靠近密封空腔71底壁一侧,弹簧81竖直设置,弹簧81远离第二移动板717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密封空腔71的底壁。弹簧81远离第二移动板717的一端置于第二出水管6连通密封空腔71的一端。当第二移动板717封堵第二连通口715时,弹簧81处于压缩状态。

参见图3,第二移动板717远离弹簧8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联动杆718,联动杆718竖直设置,联动杆718的长度与第一连通口714以及第二连通口715之间的距离一致。联动杆718远离第二移动板71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通闭第一连通口714的第一移动板716,第一移动板716水平设置,第一移动板716的形状、面积与第一连通口714的形状、面积一致。第一移动板716、第二移动板717以及联动杆718一体成型为一整体,该整体的竖直截面呈“工”字形。

参见图2、图3以及图4,联动组件8还包括驱动杆82,驱动杆82竖直设置。驱动杆82的一端与第一移动板716远离第二移动板717的一侧抵接,驱动杆82的另一端贯穿密封空腔71的顶壁以及过滤层3,并贯穿储水箱2的顶壁以及地面40,伸出于地面40外。地面40开有螺纹孔(图中未示出)供驱动杆82贯穿,螺纹孔的直径与驱动杆82的直径一致。驱动杆82靠近地面40的一段设有螺纹,驱动杆82的其他部分不设螺纹。驱动杆82上的螺纹段还标有显示切换组件7置于何种连通状态的标识线(图中未示出)。

参见图2以及图3,第一出水管5贯穿过滤层3,并贯穿储水箱2的顶壁,与位于路面的灌溉管(图中未示出)连接,用于灌溉。第二出水管6远离潜水泵4的一端连通有若干清洗管61,若干清洗管61均匀分布于过滤层3的底部,若干清洗管61位于同一直线上。若干清洗管61上均固定连接有喇叭口62,喇叭口62横截面积较大的一端朝向过滤层3。

参见图2,出水孔21置于储水箱2沿长度方向的侧壁上,出水孔21置于过滤层3的顶部。出水孔21的孔口处铰接有通闭出水孔21的转动盖23,转动盖23呈圆弧形,转动盖23的铰接处连接有扭簧(图中未示出)。

参见图2,溢流孔22置于储水箱2设有出水孔21的侧壁上,溢流孔22的高度高于出水孔21的高度,溢流孔22靠近储水箱2的顶壁。溢流孔22以及出水孔21均连通市政排水系统(图中未示出)。

参见图2,过滤层3朝向出水孔21一端倾斜,过滤层3水平高度较低一端的顶部与出水孔21孔口的最低水平高度齐平。

参见图2以及图3,第二出水管6远离潜水泵4的一端还连通有排水管63以及喷水管64。排水管63置于远离出水孔21的一端,排水管63贯穿过滤层3,排水管63远离第二出水管6的一端连通有喇叭口62,喇叭口62横截面积较大的一端朝向出水孔21。喷水管64置于靠近出水孔21的一端,喷水管64贯穿过滤层3,喷水管64远离第二出水管6的一端连通有喇叭口62,喇叭口62横截面积较大的一端正对出水孔21。

参见图2以及图4,显示组件9包括泡沫浮块91,泡沫浮块91置于储水箱2内,泡沫浮块91靠近驱动杆82。泡沫浮块91的水平高度高于出水孔21的水平高度且低于溢流孔22的水平高度。泡沫浮块91靠近储水箱2顶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浮动杆92,浮动杆92的材料为塑料,浮动杆92贯穿储水箱2的顶壁以及地面40。地面40开有圆孔(图中未示出)供浮动杆92贯穿,浮动杆92远离泡沫浮块91的一端与地面40齐平。浮动杆92远离泡沫浮块9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方形块93,方形块93的底部与地面40抵接。

参见图2以及图4,地面40上固定连接有保护驱动杆82以及显示组件9的保护罩24,保护罩24透明,驱动杆82、以及显示组件9凸出于地面40的部分均置于保护罩24内。保护罩24呈长方体状,保护罩24顶部开口,保护罩24顶部铰接有通闭开口的盒盖25。

本实施例的工况及原理如下:

雨水落到地面40通过集水管1并流入储水箱2中。通过集水管1靠近地面40一端的通孔12,有利于使得地面40的垃圾以及其他杂质不容易进入到储水箱2中,有利于减少过滤层3的过滤层3负担,有利于提高过滤层3的过滤效率。

雨水进入储水箱2内,通过过滤层3把杂质过滤掉,形成可用于灌溉的清水并储存于储水箱2内。

当需要灌溉时,打开保护罩24的盒盖25,转动驱动杆82朝向地面40运动,同时通过观察驱动杆82上的标识线,使得驱动杆82推动第一移动板716朝向第二移动板717的方向运动至第一移动板716开通第一连通口714的位置,同时联动杆718会带动第二移动板717同步运动,使得第二移动板717压缩弹簧81,使得第二移动板717封闭第二连通口715。启动潜水泵4,储水箱2内的水通过潜水泵4并从潜水泵4的输出端进入密封空腔71的第一空间711内,流经第二空间712并通过第一出水管5排出至与其相连的灌溉管,用于灌溉。

通过储水箱2底部凹槽20的设置,使得储水箱2内的储水量较少时也可以进行灌溉,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当储水箱2内的液面高度低于泡沫浮块91的高度时,方形块93的底部与地面40抵接,方形块93被卡在地面40的圆孔上,浮动杆92靠近地面40的一端与地面40齐平,泡沫浮块91悬空于储水箱2内。

当储水箱2内的液面高度上涨至高于泡沫浮块91的高度时,储水箱2内的水对泡沫浮块91具有浮力作用,使得泡沫浮块91随液面向上浮动,泡沫浮块91的浮动会带动浮动杆92竖直向上运动,使得方形块93与地面40分离,使得方形块93凸出于地面40。

通过保护罩24观察方形块93的凸出程度,可判断储水箱2内的储水量是否达到清洗过滤层3所需的液面高度。当方形块93凸出于地面40时,打开保护罩24的盒盖25,转动驱动杆82朝向远离地面40的方向运动。弹簧81具有恢复弹性形变的趋势,对第二移动板717具有推动力,并推动第二移动板717朝向第一移动板716的方向运动,同时联动杆718带动第一移动板716同步运动。通过观察驱动杆82上的标识线,控制驱动杆82的位置,使得第二移动板717移动至开通第二连通口715的位置,同时使得第一移动板716移动至封闭第一连通口714的位置。

启动潜水泵4,储水箱2内的水通过潜水泵4并从潜水泵4的输出端通入密封空腔71的第一空间711内,流经第三空间713并通过第二出水管6同时排出至若干清洗管61、排水管63以及喷水管64。从清洗管61排出的水会冲击至过滤层3上,使得过滤层3上吸附的杂质被冲洗出来,漂浮在储水箱2的液面上。同时从喷水管64通出的水对转动盖23具有冲击力,使得转动盖23转动,从而使得出水孔21被打开。同时从排水管63通出的水对冲洗了过滤层3的污水具有推动作用,使得污水流向出水孔21的流动速度加快,使得污水及时被排到出水孔21外,通入市政排水系统中。利用储水箱2内的储水对过滤层3进行清洗,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过滤层3的清洁程度,从而有利于延长过滤层3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频率,进而有利于提高过滤效率。

通过一个潜水泵4连通两种状态的出水管,无需多设一个潜水泵4,有利于经济环保,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切换组件7切换潜水泵4的不同的连通状态,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通过储水箱2内的液面高度高于出水孔21的高度再进行清洗工作,使得储水箱2内的液面高度与过滤层3顶部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得杂质漂浮在液面上并与过滤层3具有一定的距离,便于杂质通过出水孔21排出,减少被冲洗出的杂质会重新回落到过滤层3中被吸附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清洗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过滤效率。同时,有利于利用本该通过溢流孔22排出到市政排水系统中的水资源,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经济环保。

通过过滤层3倾斜设置以及排水管63的设置,有利于加快冲洗了过滤层3的污水的排水效率,有利于减少污水冲洗出的杂质会重新回落到过滤层3中被吸附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清洗效率,有利于提高过滤层3的清洁程度,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滤层3的过滤效率。

通过若干清洗管61均匀分布于过滤层3的底部,使得过滤层3的清洗更加充分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清洗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滤层3的过滤效率。

通过保护罩24的设置,有利于对驱动杆82以及显示组件9凸出于地面40部分的保护,有利于延长驱动杆82以及显示组件9的使用寿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