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水土流失的排土场下部平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6193发布日期:2019-10-15 17:59阅读:702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防水土流失的排土场下部平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土场治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预防水土流失的排土场下部平盘。



背景技术:

排土场剥挖回填后,宽阔平坦,覆土层较厚,初期有非均匀沉降,表面经生产机械反复碾压,地表坚硬,边缘土体疏松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了防止地面硬化、水土流失,覆土后应立即采取植物措施,可以种植牧草、灌木林等来治理排土场,在对排土场治理的时候需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布局才能使有效防止地面硬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防水土流失的排土场下部平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预防水土流失的排土场下部平盘,包括平盘和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位于平盘的下方,所述平盘包括八个方格、四条道路、八个挡水围埂、两个挡水围堰、四个连接管和四个排水管,所述方格开设于平盘的正面,八个所述方格均分为四组,所述挡水围埂的内侧与方格的外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挡水围堰的相对一侧分别与平盘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四条所述道路分别开设于两个相邻的方格之间,所述连接管位于道路的背侧,所述排水管的底端贯穿两个挡水围堰中位于底部挡水围堰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管的顶端贯穿两组方格中位于底部的方格且与其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基台、两个滑板、第一活动门、第二活动门、转轴、齿轮、第一活动杆、第二活动杆、两个移动杆、两个活动柱和弧形齿块,所述滑板的背侧与基台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外侧贯穿基台且与基台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杆的右侧与齿轮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杆的左侧与弧形齿块的右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活动柱的顶部均与基台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柱的外侧贯穿第二活动杆且与第二活动杆)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贯穿两个方格的相对一侧,且连接管与两个方格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转轴的外侧贯穿齿轮且与齿轮固定连接,所述齿轮与弧形齿块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动杆的底端通过销轴与第一活动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杆的底端通过销轴与第二活动门活动连接。

优选的,两个所述移动杆中位于右侧移动杆的顶端和底端均通过销轴与基台第二活动门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移动杆中位于左侧移动杆的顶端和底端均通过销轴与基台第一活动门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基台位于排水管的下方,所述排水管的底端贯穿基台且与基台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防水土流失的排土场下部平盘。具备的有益效果如下:

1、该预防水土流失的排土场下部平盘,通过设置了方格、道路、挡水围埂和挡水围堰,将平盘整治成水平的方格,使之与地面小平大不平,道路和挡水围埂设置,使方格的安全性增强,且方便施工,不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挡水围堰的设置增加了平台的蓄水能力,以及阻止切沟后冲沟现象的发生,保证了边坡的安全。

2、该预防水土流失的排土场下部平盘,通过设置了连接管、排水管、转轴、齿轮、弧形齿块、第一活动门、第二活动门、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当方格内水过多需要排放时,连接管用于将方格内的水汇集到排水管处,转动转轴、使齿轮带动弧形齿块转动,使第一活动门和第二活动门相背运动,使多余的水从排水管排除,经斜坡的排水沟流出,使平盘不会因为蓄水太多影响其安全性和表面植物的生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放水和储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平盘的俯视图。

图中:1平盘、11方格、12道路、13挡水围埂、14挡水围堰、15连接管、16排水管、2调节装置、21基台、22滑板、23第一活动门、24第二活动门、25转轴、26齿轮、27第一活动杆、28第二活动杆、29移动杆、210活动柱、211弧形齿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预防水土流失的排土场下部平盘,如图1-3所示,包括平盘1和调节装置2,调节装置2位于平盘1的下方平盘1包括八个方格11、四条道路12、八个挡水围埂13、两个挡水围堰14、四个连接管15和四个排水管16,通过设置了方格11、道路12、挡水围埂13和挡水围堰14将平盘1整治成水平的方格11,使之与地面小平大不平,道路12和挡水围埂13设置,使方格11的安全性增强,且方便施工,不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挡水围堰14的设置增加了平台的蓄水能力,以及阻止切沟后冲沟现象的发生,保证了边坡的安全,方格11开设于平盘1的正面,八个方格11均分为四组,挡水围埂13的内侧与方格11的外侧固定连接,两个挡水围堰14的相对一侧分别与平盘1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四条道路12分别开设于两个相邻的方格11之间,连接管15位于道路12的背侧,排水管16的底端贯穿两个挡水围堰14中位于底部挡水围堰14且与其固定连接,排水管16的顶端贯穿两组方格11中位于底部的方格11且与其相连通,连接管15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贯穿两个方格11的相对一侧,且连接管15与两个方格11相连通,调节装置2包括基台21、两个滑板22、第一活动门23、第二活动门24、转轴25、齿轮26、第一活动杆27、第二活动杆28、两个移动杆29、两个活动柱210和弧形齿块211,滑板22的背侧与基台21的正面固定连接,转轴25的外侧贯穿基台21且与基台21活动连接,第一活动杆27的右侧与齿轮26的左侧固定连接,第二活动杆28的左侧与弧形齿块211的右侧固定连接,两个活动柱210的顶部均与基台21的底部固定连接,活动柱210的外侧贯穿第二活动杆24且与第二活动杆24活动连接,转轴25的外侧贯穿齿轮26且与齿轮26固定连接,齿轮26与弧形齿块211啮合连接,第一活动杆27的底端通过销轴与第一活动门23活动连接,第二活动杆28的底端通过销轴与第二活动门24活动连接,两个移动杆29中位于右侧移动杆29的顶端和底端均通过销轴与基台21第二活动门24活动连接,两个移动杆29中位于左侧移动杆29的顶端和底端均通过销轴与基台21第一活动门23活动连接,基台21位于排水管16的下方,排水管16的底端贯穿基台21且与基台21固定连接,滑板22的性对一侧开设有滑槽,第一活动门23和第二活动门24与滑槽滑动连接,基台21为砖结构与水泥堆砌而成,其外侧与挡水围堰14固定连接,其下方为边坡,基台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底部开设有与排水管16口径大小的通口,基台21的下方设置有排水沟,排水沟为砖混结构,位于边坡上,滑板22、转轴25和活动柱210均与固定板连接,连接管15埋设于道路12的内部,方格11的规格是100m×100m,方格11内坡度不得大于3º,道路12宽6米,挡水围埂13高0.5米、底宽1米和顶宽0.5米,挡水围堰14规格为高2米,底宽3米,顶宽1米,方格11边缘种植两行山杏,山杏采用80厘米高树苗,带泥浆种植,穴状整地,山杏初植密度2米× 4米,山杏行间栽沙棘,沙棘初植密度2米×4米,每穴2株,二者间栽后株行距2米×2米,林间撒播草籽,通过设置了连接管15、排水管16、转轴25、齿轮26、弧形齿块211、第一活动门23、第二活动门24、第一活动杆27和第二活动杆28,当方格11内水过多需要排放时,连接管15用于将方格11内的水汇集到排水管16处,转动转轴25、使齿轮26带动弧形齿块211转动,使第一活动门23和第二活动门24相背运动,使多余的水从排水管16排除,经斜坡的排水沟流出,使平盘1不会因为蓄水太多影响其安全性和表面植物的生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放水和储水。

复垦时先将储存好的表土按照复垦标准覆盖于场地之上,厚度1.0m,为了便于管理以及减少平整土地的土方工程量,将平盘1划分成100m×100m的方格11,格内坡度不得大于3º,其四周筑有道路12和挡水埂13,道路12宽6米,挡水围埂13,用于方便车辆的行走和对方格11的施工,方格11内部还种植有植物,进一步放置水土流失个土地硬化,整个平盘1外围筑有挡水围堰14,增加平台蓄水能力以及阻止平台径流汇入边坡,杜绝切沟和冲沟的发生。

该预防水土流失的排土场下部平盘,通过设置了方格11、道路12、挡水围埂13和挡水围堰14将平盘1整治成水平的方格11,使之与地面小平大不平,道路12和挡水围埂13设置,使方格11的安全性增强,且方便施工,不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挡水围堰14的设置增加了平台的蓄水能力,以及阻止切沟后冲沟现象的发生,保证了边坡的安全。

其次,该预防水土流失的排土场下部平盘,通过设置了连接管15、排水管16、转轴25、齿轮26、弧形齿块211、第一活动门23、第二活动门24、第一活动杆27和第二活动杆28,当方格11内水过多需要排放时,连接管15用于将方格11内的水汇集到排水管16处,转动转轴25、使齿轮26带动弧形齿块211转动,使第一活动门23和第二活动门24相背运动,使多余的水从排水管16排除,经斜坡的排水沟流出,使平盘1不会因为蓄水太多影响其安全性和表面植物的生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放水和储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