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8051发布日期:2019-08-13 20:2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排水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雨水口是在雨水管渠或合流管渠上收集雨水的构筑物,雨水需要经过雨水口并通过连接管流入排水管渠。一般来说,前期雨水污染会比较严重,尤其是道路雨水,含油脂类比较多,对于前期的雨水和后期的雨水,目前的雨水口均通过同一排水口进行排放,例如排放到河涌,这样前期的污染较重的雨水容易造成河涌水体的污染。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排水装置,在应用该排水装置时,前期污染较重的雨水可排放至污水处理设备,又不影响雨量较大时的雨水排放。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水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装置包括:井室,所述井室设有容腔,所述井室还包括与所述容腔连通的集水口、主排水口以及副排水口,所述集水口位于所述主排水口和所述副排水口的上方,所述主排水口的下沿不低于所述副排水口的上沿。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排水口所围设的面积大于所述副排水口所围设的面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排水口呈圆形,所述副排水口呈圆形,所述主排水口的直径大于所述副排水口。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装置还包括开口朝上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位于所述容腔的底部,与所述副排水口连接且连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容腔包括相互间隔且连通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集水口设于所述井室与所述第一容腔相对应的部位并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主排水口和所述副排水口设于所述井室与所述第二容腔相对应的部位并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在所述排水装置还包括排水槽时,所述排水槽设于所述第二容腔的底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井室包括底部基础、固定于所述底部基础的墙体、以及固定于所述墙体的顶盖;所述底部基础、所述墙体和所述顶盖围设形成所述容腔,所述集水口设于所述顶盖与所述第一容腔相对应的部位,所述主排水口和所述副排水口设于所述墙体与所述第二容腔相对应的部位。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装置还包括透水墙,所述透水墙设于所述容腔,将所述容腔分隔为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透水墙固定于所述底部基础,所述透水墙的顶部与所述顶盖之间形成连通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流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排水口的下沿距离所述底部基础不少于150mm。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装置还包括井圈和雨水篦子,所述井圈安装于所述集水口并与所述井室连接,所述雨水篦子连接于所述井圈;和/或,所述排水装置还包括截污框,所述截污框安装于所述集水口并与所述井室连接,且位于所述雨水篦子的下方;和/或,所述排水装置还包括主排水管和副排水管,所述主排水管与所述主排水口连接且连通,所述副排水管与所述副排水口连接且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主排水口和副排水口,并且主排水口高于副排水口。如此,在前期产生污染较为严重的雨水时,这些污染较为严重的雨水可先从副排水口排出,以便进行处理,例如通过污水管网收集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雨水量增大后则可通过主排水口排放至河涌,从而避免前期污染较重的雨水对外界水体造成污染,又不影响雨量较大时的雨水排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排水装置俯视图;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图3为图1中B-B剖视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排水装置133副排水口100井室140顶盖110容腔200排水槽111第一容腔310透水墙112第二容腔320预制块卡槽120底部基础410井圈130墙体420雨水篦子131集水口430截污框132主排水口510主排水管520副排水管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排水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排水装置1包括:井室100,所述井室100设有容腔110,所述井室100还包括与所述容腔110连通的集水口131、主排水口132以及副排水口133,所述集水口131位于所述主排水口132和所述副排水口133的上方,所述主排水口132的下沿不低于所述副排水口133的上沿。在本实施例中,雨水通过集水口131进入到容腔110,然后通过主排水口132和副排水口133排走,一般来说,为了便于雨水的收集,集水口131一般设置在井室100的顶部,露出于路面,在路面积聚雨水时,雨水在通过集水口131流入到井室100的容腔110。前期雨水水质较为复杂,污染比较严重,例如道路雨水,含油脂类物质较多,这部分前期雨水进入到容腔110中,由于主排水口132的下沿不低于副排水口133的上沿,如此,前期污染较重的雨水通过副排水口133排出,在雨水源源不断产生时,后期的雨水相对于前期的雨水的污染程度已经大大降低,在后期的雨水大量涌入容腔110时,雨水的拥入量大于副排水口133的排出量,此时后期拥入的雨水则可通过主排水口132排出。如此,副排水口133可连接至污水管网,污染较为严重的前期雨水进入到污水管网,最终排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主排水口132可连接至城市雨水管网,后期大量雨水最终排放到河涌。本实施例通过如上设置,既能避免前期雨水的污染,又能保证雨量大时雨水的排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排水口132所围设的面积大于所述副排水口133所围设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在后期雨量较大时,这部分雨水相对于前期雨水的污染程度已经大大降低,为了降低污水处理的负荷,将主排水口132所围设的面积增大。如此,后期的雨水可通过主排水口132大量排放到自然水体中而又不会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同时也避免过多后期的雨水进入到污水处理厂中而增大污水处理的负荷。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主排水口132呈圆形,所述副排水口133呈圆形,所述主排水口132的直径大于所述副排水口133。在本实施例中,一般来说,主排水口132和副排水口133需要通过相应的管道连接至管网中,因此将主排水口132和副排水口133设置呈圆形,以适应管道的连接,同时避免对管道进行特定的定制,降低成本,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排水装置1还包括开口朝上的排水槽200,所述排水槽200位于所述容腔110的底部,与所述副排水口133连接且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排水槽200的设置便于对前期雨水的收集,也便于将雨水收集后通过副排水口133排出。排水槽200可以单独设置或者与其他部件一体成型,例如,井室100具有底部基础120(混凝土浇筑成的构件),排水槽200可以在底部基础120制备时同时成型得出;或者,在底部基础120的表面单独浇筑混凝土成型出排水槽200等,本实施例不做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容腔110包括相互间隔且连通的第一容腔111和第二容腔112,所述集水口131设于所述井室100与所述第一容腔111相对应的部位并与所述第一容腔111连通,所述主排水口132和所述副排水口133设于所述井室100与所述第二容腔112相对应的部位并与所述第二容腔112连通;在所述排水装置1还包括排水槽200时,所述排水槽200设于所述第二容腔112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腔111和第二容腔112相互间隔,即第一容腔111和第二容腔112相互独立,在进入到第一容腔111中的雨水达到一定程度时,第一容腔111中的雨水能进入到第二容腔112,如此,第一容腔111相当于沉泥室,从而避免雨水附带的污染物在管网中造成淤积。集水口131设于井室100与第一容腔111相对应的部位,参见图2所示,这里的相对应的部位即为井100室围设第一容腔111的部位,对于主排水口132和副排水口133的设置亦是如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井室100包括底部基础120、固定于所述底部基础120的墙体130、以及固定于所述墙体130的顶盖140;所述底部基础120、所述墙体130和所述顶盖140围设形成所述容腔110,所述集水口131设于所述顶盖140与所述第一容腔111相对应的部位,所述主排水口132和所述副排水口133设于所述墙体130与所述第二容腔112相对应的部位。在本实施例中,底部基础120、墙体130和顶盖140均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底部基础120承载整个排水装置1的重量,墙体130围设成立方体,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围设成圆柱体或其他形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排水装置1还包括透水墙310,所述透水墙310设于所述容腔110,将所述容腔110分隔为所述第一容腔111和所述第二容腔112。在本实施例中,透水墙310是一种可让雨水透水的墙体,例如采用无砂混凝土制备而成。在雨水流入到第一容腔111中时,第一容腔111的雨水通过透水墙310流入到第二容腔112,继而排出。透水墙310设于容腔110,可以为:透水墙310直接固定在底部基础120,或放置在底部基础120上,且与墙体130通过预制块卡槽320固定,本实施例不做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透水墙310固定于所述底部基础120,所述透水墙310的顶部与所述顶盖140之间形成连通第一容腔111和第二容腔112流道。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第一容腔111中的雨水可透过透水墙310进入到第二容腔112中,在后期雨量增大时,雨水可通过透水墙310和顶盖140之间的流道流入到第二容腔112,使得雨水顺利排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排水口132的下沿距离所述底部基础120不少于150mm。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主排水口132的下沿距离底部基础120不少于150mm,如此,在保证副排水口133排出前期污染较重的雨水的同时,也能保证后期雨量增大时,雨水能通过主排水口132排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排水装置1还包括井圈410和雨水篦子420,所述井圈410安装于所述集水口131并与所述井室100连接,所述雨水篦子420连接于所述井圈410。在本实施例中,井圈410固定安装在井室100,雨水篦子420相对井圈410可开启集水口131或关闭集水口132,雨水篦子420能拦截体积比较大的污染物,例如树枝、树叶等,避免体积较大的污染物进入到管网中造成堵塞。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排水装置1还包括截污框430,所述截污框430安装于所述集水口131并与所述井室100连接,且位于所述雨水篦子420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雨水篦子420过滤掉体积比较大的污染物,截污框430进一步拦截细小的污染物,从而可进一步的减少水体的污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排水装置1还包括主排水管510和副排水管520,所述主排水管510与所述主排水口132连接且连通,所述副排水管520与所述副排水口133连接且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主排水管510与主排水口132连接且连通,将从主排水口312排出的雨水输送到雨水管网,最终流入到河涌等自然水体。副排水管520与副排水口133连接且连通,将从副排水口133排出的雨水输送到污水管网,最终流入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