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岸建筑基础加固作业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68668发布日期:2020-04-03 18:43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岸建筑基础加固作业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土建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河岸建筑基础加固作业平台。



背景技术: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各异,从而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建筑体系;在水系发达的水乡古镇,人们临水而居,依水而建,河道水系多依街环绕,河道、建筑基础与上部房屋相互联系。很多水乡古镇的现存建筑基础建造时间最远可以追溯到宋元时代。

由于受历史建设条件、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及年久失修等因素影响,现存的水乡古镇历史建筑的建筑基础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和脱落,安全隐患非常突出;而由于历史建筑基础建设年代久远,具有很高的历史遗存价值,拆除重建也不利于这些建设年代久远的建筑基础历史遗存价值的保留,故而大多采用加固河岸建筑的方式来进行建筑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岸建筑基础加固作业平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河岸建筑基础加固作业平台,包括作业平台,所述作业平台设置在河道中,所述建筑本体贴着河道设置;所述河道的河床包括平直区域与过渡区域,其中过渡区域为倾斜结构;在作业平台上设置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设置有多块,且相互之间相互平行,挡水板的高度不超过河床侧壁的高度,在作业平台上设置有分层带;所述建筑本体下方设置有地基区域,在地基区域中竖直设置第一加强桩,在地基区域下方设置有第二加强桩,第一加强桩绕着建筑本体设置,第二加强桩底部与过渡区域上表面相互平齐。

优选的,所述作业平台一端处于河道的平直区域中,作业平台覆盖过渡区。

优选的,所述第二加强桩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为水平向下;第二加强桩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度数为θ,θ为0°~45°。

优选的,所述挡水板相互平行设置有三道,三道挡水板分别处于作业平台的四等分点上,三道挡水板与河床侧壁之间形成三道挡水槽,分层带分别设置在三道挡水槽中。

优选的,三条分层带的高度分别为挡水板高度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四分之三高度的挡水板贴合河床侧壁设置,二分之一高度的挡水板设置在中间,四分之一高度的挡水板设置在最外侧。

优选的,所述分层带中设置有引流槽,引流槽与河道相互连通,在挡水板板面上分别设置有通水阀门。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桩、第二加强桩均为混凝土灌浆凝固形成,且第二加强桩相互平行设置有多层。

优选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河岸建筑基础加固作业平台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根据建筑本体、河道位置,确定作业平台的位置,并在河道中建立隔离带;

s2:将隔离带内侧的水抽出,对施工区域进行划分;

s3:确定第一加强桩、第二加强桩的位置,先在过渡区域搭建部分作业平台,将地做平,使过渡区域与平直区域相互平齐,之后打孔进行灌浆形成第一加强桩、第二加强桩;

s4:待浆料凝固后,使用砌砖搭建剩余部分的作业平台,同时在作业平台上预留挡水板的安装槽;

s5:在作业平台的预留的安装槽中设置挡水板,并在挡水板之间设置分层带;

s6:待平台稳固后,拆除隔离带,完成施工。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作业平台的位置延伸至平直区域1m~4m,并对过渡区域进行夯实,使其呈梯形面结构。

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注浆结构后使用打孔所得土壤对注浆孔进行掩埋抹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能够有效压固定住建筑本体与河道接触区域的土壤,将建筑本体下方土壤与河道相互隔开,从而保护下方的土壤,进而加固河岸建筑地基,有效保护河岸建筑;通过搭建作业平台,方便后续挡水板与分层带的设置,有效的简化了施工人员的工序,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建筑本体;11、地基区域;12、第一加强桩;13、第二加强桩;2、河道;3、作业平台;4、挡水板;5、分层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河岸建筑基础加固作业平台,包括作业平台3,所述作业平台3设置在河道2中,所述建筑本体1贴着河道2设置;所述河道2的河床包括平直区域与过渡区域,其中过渡区域为倾斜结构;在作业平台3上设置有挡水板4,所述挡水板4设置有多块,且相互之间相互平行,挡水板4的高度不超过河床侧壁的高度,在作业平台3上设置有分层带5;所述建筑本体1下方设置有地基区域11,在地基区域11中竖直设置第一加强桩12,在地基区域11下方设置有第二加强桩13,第一加强桩12绕着建筑本体1设置,第二加强桩13底部与过渡区域上表面相互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作业平台3一端处于河道的平直区域中,作业平台3覆盖过渡区。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桩13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为水平向下;第二加强桩13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度数为θ,θ为0°~45°。

进一步的,所述挡水板4相互平行设置有三道,三道挡水板4分别处于作业平台3的四等分点上,三道挡水板4与河床侧壁之间形成三道挡水槽,分层带5分别设置在三道挡水槽中。

进一步的,三条分层带5的高度分别为挡水板4高度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四分之三高度的挡水板4贴合河床侧壁设置,二分之一高度的挡水板4设置在中间,四分之一高度的挡水板设置在最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分层带5中设置有引流槽,引流槽与河道2相互连通,在挡水板4板面上分别设置有通水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桩12、第二加强桩13均为混凝土灌浆凝固形成,且第二加强桩13相互平行设置有多层。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河岸建筑基础加固作业平台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根据建筑本体1、河道2位置,确定作业平台3的位置,并在河道2中建立隔离带;

s2:将隔离带内侧的水抽出,对施工区域进行划分;

s3:确定第一加强桩12、第二加强桩13的位置,先在过渡区域搭建部分作业平台3,将地做平,使过渡区域与平直区域相互平齐,之后打孔进行灌浆形成第一加强桩12、第二加强桩13;

s4:待浆料凝固后,使用砌砖搭建剩余部分的作业平台3,同时在作业平台3上预留挡水板4的安装槽;

s5:在作业平台3的预留的安装槽中设置挡水板4,并在挡水板4之间设置分层带5;

s6:待平台稳固后,拆除隔离带,完成施工。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作业平台3的位置延伸至平直区域1m~4m,并对过渡区域进行夯实,使其呈梯形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注浆结构后使用打孔所得土壤对注浆孔进行掩埋抹平。

工作原理:作业平台3的设置需要根据建筑本体1、河道2位置进行确定,确定后在外侧设置隔离带,将隔离带内部的水抽出,使河床裸露出来,待河床变干凝固,并对过渡区域进行夯实,使其呈梯形面结构;夯实后,根据地基区域11以及建筑本体1的位置,确定第一加强桩12、第二加强桩13的注浆位置,先在过渡区域搭建部分作业平台3,将地做平,使过渡区域与平直区域相互平齐,之后打孔进行灌浆形成第一加强桩(12)、第二加强桩(13),注浆后待其凝固,进行抹平;最后开始剩余的作业平台3的搭建,同时在作业平台3上预留挡水板4的安装槽,通过砌砖堆砌形成作业平台3,作业平台3的搭建方式牢固;待作业平台3稳定后,在作业平台3搭建完毕后能够提供挡水板4、分层带5的安装空间,最终通过挡水板4、分层带5,结合作业平台3以及内部相应的加强桩完成对整个河岸建筑的加固;在步骤s6中,根据拆除隔离带后的水面情况,打开挡水板4上的通水阀门,调整液面关系。

挡水板4以及作业平台3能够有效隔绝水流与建筑本体1之间的接触,从而保护建筑本体1附近的土壤;挡水板4分层设置,设置多层,且越靠近建筑本体1,通过分层带5设置的页面越高,从而水流更难以靠近;同时,挡水板4上设置阀门,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页面情况;分层带5中设置的引流槽能够与河道2相通,方便水的排放;通过注浆方式在建筑本体1附近设置的第一加强桩12、地基区域11下部设置的第二加强桩13,能够有效保证建筑本体1附近土壤的连接强度,从而保护建筑整体。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