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以及路基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039427发布日期:2020-02-28 11:43阅读:722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以及路基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道路渗排水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以及路基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道路呈带状形式,往往需要横跨多种复杂水文地质环境,甚至多种气候环境,道路路基路面的性能则会受到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地形地貌、地层条件、水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道路的长期稳定性,在道路路基路面设计中,一般需要设计相应的应对工程措施,其中为了解决因地下水发育而诱发的道路路基填料强度降低和填土层软化造成路基沉降变形,进而导致路面结构开裂破坏等一些问题,一般在水发育地区的路基基底两侧设置纵向盲沟以引排地下水,从而降低盲沟之间路基内的地下水位,以保障道路路基路面的长期稳定,进而满足道路交通运输要求。

目前道路盲沟主要应用型式有有砂渗排水盲沟和无砂渗排水盲沟两种,其中,有砂渗排水盲沟主要由混凝土底座、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或涵、碎石、透水土工布及反滤层组成,无砂渗排水盲沟主要由普通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壁板、钢筋混凝土横撑和钢筋混凝土盖板等组成。这两种盲沟均存在以下几个不足:(1)组成材料繁多,施工工序繁杂;(2)施工速度慢和工期长,施工成本过高;(3)施工质量难控制,渗水孔易堵塞。随着我国道路工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道路地下排水结构在设计与施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施工单位仍然存在不重视道路地下渗排水工程施工的现象,这给道路路基路面后期结构寿命和运营安全埋下了隐患。

为了提高道路地下渗排水盲沟渗排水功能的长期效果,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渗排水盲沟。比如公告号为cn20221468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清洗式公路排水盲沟专用管,该专用管由内排水管、外排水管以及填充于所述外排水管和内排水管之间的透水材料构成,该专用管的优势在于可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取出内排水管和透水材料进行清洗,但实质上没有对排水能力进行提升,且清洗和更换过程费时费力,并且内排水管也要承受周围土体荷载,而高土体荷载会致使内排水管和外排水管同时损坏。又如公告号为cn20746941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接驳塑料排水盲沟,该盲沟采用新型的塑料滤芯,相较于传统渗排水盲沟,塑料滤芯在材料组成、施工工序和质量控制方面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是成本高,且在施工速度和渗排水能力方面的提升效果甚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盲沟存在的排水能力差、使用寿命短、施工慢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路基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路基渗排水结构施工速度慢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路基渗排水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路基渗排水结构存在的排水能力差、使用寿命短、施工慢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该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包括首尾连接的排水单元,所述排水单元包括:

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管壁上设有第一渗水孔;

第一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包裹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外部;

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设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内部,所述第二排水管的管壁上设有第二渗水孔;

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包裹于所述第二排水管的外部并形成位于第一排水管内壁与第二过滤层之间的空腔;

经所述第一过滤层过滤得到的第一清液通过所述第一渗水孔进入所述空腔,部分所述第一清液被所述第二过滤层过滤得到的第二清液通过所述第二渗水孔进入所述第二排水管的内部。

首先,位于所述第一排水管和第二过滤层之间的空腔可以作为第一清液的排水通道,确保较快的排水速率;部分第一清液(既可以是因空腔内液面较高而与第二渗水孔接触的第一清液,也可以是直接从第二渗水孔滴入的第一清液)被第二过滤层过滤后则可进入第二排水管进行排放,从而使该盲沟的排水速率始终维持在稳定状态。其次,由于第一排水管主要承受外部土体的荷载,因此在第一排水管损坏时,第二排水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盲沟的排水能力。再者,当空腔内发生堵塞时,第二排水管也能够继续排水,并且由于设有第二过滤层,第二过滤层可以对第一清液进行进一步的过滤,因此进入第二排水管内的第二清液具有更少的沉淀物,可以防止第二排水管内发生堵塞,从而确保该盲沟能够长期有效的排水,使用寿命显著延长。可见,本发明的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采用双管模式,提高了道路地下渗排水盲沟的排水能力和渗排水功能寿命长度。综上可知,本发明的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结构简单,可在工厂内提前拼装后运输至现场,实现了全部部件装配的理念,相较于既有传统渗排水盲沟,装配速度更快和效率更高,装配所需人工更少,装配施工工期更短,施工成本更低和质量更易控制,尤其符合目前对工程模块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本发明的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不仅可用于道路地下排水,也可用于铁路路基或建筑地基的地下排水,市场规模巨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进一步地,在所述空腔内设有对所述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进行支撑的支撑组件。由此,一方面使第一排水管受到支撑组件的支撑,可以提升第一排水管的抗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的相对位置进行约束,不仅维持空腔结构的稳定,确保较高的排水速率,而且可以对第二排水管进行保护,防止第一排水管损坏后对第二排水管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呈一定间距分布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套接于所述第二过滤层的外部;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分布于所述支撑环的四周,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水管内壁配合。

由此,环向设置的支撑环不仅可以使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始终同轴分布,提升盲沟的结构稳定性,还可以充分地对第一排水管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端部与所述第一排水管内壁之间设有间隙。该间隙的厚度优选为1~3mm,这样便于进行装配。

进一步地,其中两个支撑杆呈竖直方向分布。由此,可以更好地对第二排水管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排水管紧固连接。优选采用螺丝钉进行紧固连接,以防止支撑组件发生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环和支撑杆的纵向长度为5~10cm;相邻两个支撑结构的间距为0.3~0.7m。若所述支撑环和支撑杆的纵向长度大于上述数值范围,则可能会因覆盖过多的渗水孔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渗水能力;若所述支撑环和支撑杆的纵向长度小于上述数值范围,则可能会因局部受力过大而影响第二排水管的稳定性。若相邻两个支撑结构的间距小于上述数值范围,也同样可能会因覆盖过多的渗水孔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渗水能力;若相邻两个支撑结构的间距大于上述数字范围,则影响对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水管为波纹管;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管为hdpe双壁波纹管。波纹管外壁呈环形波纹状结构,大大增强了管材的环刚度,从而增强了管道对周围土体负荷的抵抗力,并且成本低。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质的波纹管具有比普通波纹管更好的耐低温、抗冲击性能、挠曲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摩阻系数小,重量轻且使用寿命更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为对粒度≥0.5μm的颗粒物的拦截率≥95%的过滤层;由此,确保较高的清液产量和较低的固含量,以维持较高的排水速率和使用寿命。所述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优选为渗水土工布,更优选为保土、透水和防淤堵性更好的长丝土工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渗水孔分布于所述第一排水管上部的环向三分之二处的管壁上;并且/或者,所述第二渗水孔分布于所述第二排水管上部的环向三分之二处的管壁上。渗水孔的多少以及分布的范围直接影响盲沟的渗排水能力;若渗水孔的设置超过上述范围,则空腔内第一清液的排水通道过小,容易使第一清液不能及时排出而在无地下水发育段发生反向流动;若渗水孔的设置小于上述范围,则会使盲沟周围的水不能被及时排走而影响路基结构稳定性。可见,上述的设置可以最大化地提升排水能力。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头部和尾部设有相互配合的承口和插口,相邻两个排水单元的第一排水管通过承口和插口配合连接;相邻两个排水单元的第二排水管分别与接驳件的两端粘胶连接。由此,相邻两个排水单元可以快速、高效地紧固相连。优选在承口与插口的配合面上设有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优选为遇水膨胀的密封胶,以防止第一清液从连接处流出第一排水管外。当第一排水管为波纹管时,由于波纹管外部的凹槽和凸起间隔分布,因此可以将密封胶涂布于插口上的多个凹槽内,这样可以取得最佳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在承口的外部设有卡套组件,该卡套组件与沟槽底部通过土钉连接。由此,使盲沟稳定地安装于沟槽内。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该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包括首尾连接的排水单元,所述排水单元包括:

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管壁上设有第一渗水孔;

第一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设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外部;

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设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内部,所述第二排水管的管壁上设有第二渗水孔;

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设于所述第二排水管的外部并形成位于第一排水管内壁与第二过滤层之间的空腔;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于所述空腔内并对所述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进行支撑;

经所述第一过滤层过滤得到的第一清液通过所述第一渗水孔进入所述空腔,部分所述第一清液被所述第二过滤层过滤得到的第二清液通过所述第二渗水孔进入所述第二排水管的内部。

首先,位于所述第一排水管和第二过滤层之间的空腔可以作为第一清液的排水通道,确保较快的排水速率;部分第一清液(既可以是因空腔内液面较高而与第二渗水孔接触的第一清液,也可以是直接从第二渗水孔滴入的第一清液)被第二过滤层过滤后则可进入第二排水管进行排放,从而使该盲沟的排水速率始终维持在稳定状态。其次,由于第一排水管主要承受外部土体的荷载,因此在第一排水管损坏时,第二排水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盲沟的排水能力。再者,当空腔内发生堵塞时,第二排水管也能够继续排水,并且由于设有第二过滤层,第二过滤层可以对第一清液进行进一步的过滤,因此进入第二排水管内的第二清液具有更少的沉淀物,可以防止第二排水管内发生堵塞,从而确保该盲沟能够长期有效的排水,使用寿命显著延长。可见,本发明的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采用双管模式,提高了道路地下渗排水盲沟的排水能力和渗排水功能寿命长度。通过设置支撑组件,一方面使第一排水管受到支撑组件的支撑,可以提升第一排水管的抗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的相对位置进行约束,不仅维持空腔结构的稳定,确保较高的排水速率,而且可以对第二排水管进行保护,防止第一排水管损坏后对第二排水管造成影响。综上可知,本发明的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结构简单,可在工厂内提前拼装后运输至现场,实现了全部部件装配的理念,相较于既有传统渗排水盲沟,装配速度更快和效率更高,装配所需人工更少,装配施工工期更短,施工成本更低和质量更易控制,尤其符合目前对工程模块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本发明的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不仅可用于道路地下排水,也可用于铁路路基或建筑地基的地下排水,市场规模巨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呈一定间距分布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套接于所述第二过滤层的外部;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分布于所述支撑环的四周,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水管连接。

由此,环向设置的支撑环不仅可以使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始终同轴分布,提升盲沟的结构稳定性,还可以充分地对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端部与所述第一排水管内壁之间设有间隙。该间隙的厚度优选为1~3mm,这样便于进行装配。

进一步地,其中两个支撑杆呈竖直方向分布。由此,可以更好地对第二排水管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排水管紧固连接。优选采用螺丝钉进行紧固连接,以防止支撑组件发生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环和支撑杆的纵向长度为5~10cm;相邻两个支撑结构的间距为0.3~0.7m。若所述支撑环和支撑杆的纵向长度大于上述数值范围,则可能会因覆盖过多的渗水孔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排水能力;若所述支撑环和支撑杆的纵向长度小于上述数值范围,则可能会因局部受力过大而影响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的寿命。若相邻两个支撑结构的间距小于上述数值范围,也同样可能会因覆盖过多的渗水孔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排水能力;若相邻两个支撑结构的间距大于上述数字范围,则影响对第一排水管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水管为hdpe双壁波纹管;所述第二排水管为pvc管。由于主要承受周围土体荷载的是第一排水管,因此排水管选择抗压能力更强的hdpe双壁波纹管以延长使用寿命,而第二排水管受到第一排水管的保护,无需承受高荷载,因此可以选择低成本的pvc(聚氯乙烯)管,可见,hdpe双壁波纹管与pvc管的组合可以使该盲沟兼具低成本和长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为渗水土工布。所述渗水土工布优选为保土、透水和防淤堵性更好的长丝土工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渗水孔分布于所述第一排水管上部的环向三分之二处的管壁上;并且/或者,所述第二渗水孔分布于所述第二排水管上部的环向三分之二处的管壁上。渗水孔的多少以及分布的范围直接影响盲沟的渗排水能力;若渗水孔的设置超过上述范围,则空腔内第一清液的排水通道过小,容易使第一清液不能及时排出而在无地下水发育段发生反向流动;若渗水孔的设置小于上述范围,则会使盲沟周围的水不能被及时排走而影响路基结构稳定性。可见,上述的设置可以最大化地提升排水能力。

进一步地,在第一排水管的头部和尾部设有相互配合的承口和插口,相邻两个排水单元的第一排水管通过承口和插口配合连接。由此,相邻两个排水单元可以快速、高效地紧固相连。优选在承口与插口的配合面上设有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优选为遇水膨胀的密封胶,以防止第一清液从连接处流出第一排水管外或污水从连接处进入空腔。

进一步地,在承口的外部设有卡套组件,该卡套组件与沟槽底部通过土钉连接。由此,使盲沟稳定地安装于沟槽内。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排水单元的第二排水管的连接处设有接驳件,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所述接驳件通过粘胶连接。由此,相邻两个排水单元可以快速、高效地紧固相连。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路基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组装上述的任一种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排水单元;

(2)在沟槽的底部和四周安装第三过滤层;

(3)将所述排水单元放入沟槽并将相邻两个排水单元进行连接,即得到所述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

(4)将所述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与沟槽紧固连接;

(5)回填沟槽直至掩埋所述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厚度达到15cm以上,然后使第三过滤层将回填物表面进行全包裹;

(6)在第三过滤层之上继续回填满整个沟槽。

可见,排水单元可在工厂内提前拼装后运输至现场,排水单元在现场可以快速连接和安装,实现了全部部件装配的理念,相较于既有传统渗排水盲沟,装配速度更快和效率更高,装配所需人工更少,装配施工工期更短,施工成本更低和质量更易控制,尤其符合目前对工程模块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为了实现上述第三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路基渗排水结构。该结构包括:

盲沟,所述盲沟为上述的任一种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所述盲沟安装于沟槽的底部;

第一回填层,所述第一回填层位于盲沟的四周且回填高度比所述盲沟高度高15cm以上;

第三过滤层,所述第三过滤层位于所述第一回填层的四周;

第二回填层,所述第二回填层位于所述第一回填层的上方且回填高度与沟槽高度匹配。

可见,基于所述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种种优势,该路基渗排水结构具有排水能力好、使用寿命长、快速安装的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发明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发明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排水单元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排水单元在图1的基础上部分拆解后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排水单元在图2中a方向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排水单元的卡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排水单元在图2的基础上部分拆解后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排水单元在图5中b方向的正视图。

图7为本发明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排水单元在图5的基础上部分拆解后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排水单元在图7中c方向的正视图。

图9为本发明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排水单元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路基渗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有关标记为:

100-第一排水管,110-第一渗水孔,121-承口,122-插口,123-密封结构,130-卡套组件,131-固定环,132-螺栓,133-螺母,134-l形连杆,140-凹槽,200-第二排水管,210-第二渗水孔,220-接驳件,310-第一过滤层,320-第二过滤层,400-支撑组件,410-支撑环,420-支撑杆,500-土钉,10-沟槽,20-盲沟,30-第一回填层,40-第三过滤层,50-第二回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发明。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发明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关于本发明中术语和单位。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包括首尾连接的排水单元,如图1所示,所述排水单元包括第一排水管100、第一过滤层310、第二排水管200、第二过滤层320和支撑组件400,所述第一排水管100的管壁上设有第一渗水孔110,所述第一过滤层310包裹于所述第一排水管100的外部,所述第二排水管200设于所述第一排水管100的内部,所述第二排水管200的管壁上设有第二渗水孔210,所述第二过滤层320包裹于所述第二排水管200的外部并形成位于第一排水管100内壁与第二过滤层320之间的空腔,经所述第一过滤层310过滤得到的第一清液通过所述第一渗水孔110进入所述空腔,部分所述第一清液被所述第二过滤层320过滤得到的第二清液通过所述第二渗水孔210进入所述第二排水管200的内部。

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渗水孔110分布于所述第一排水管100上部的环向三分之二处的管壁上;在所述第一排水管100的头部和尾部设有相互配合的承口121和插口122,相邻两个排水单元的第一排水管100通过承口121和插口122配合连接;在承口121与插口122的配合面上设有密封结构123,该密封结构123为遇水膨胀的密封胶,该密封胶设于所述插口122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凹槽140上。如图4所示,在承口121的外部设有卡套组件130,该卡套组件130包括呈ω形状的固定环131以及连接固定环131端口的螺栓132和螺母133;在固定环131的两侧设有l形连杆134,该l形连杆134上设有通孔,土钉500通过该通孔与沟槽10底部连接。

如图5-8所示,所述第二渗水孔210分布于所述第二排水管200上部的环向三分之二处的管壁上;相邻两个排水单元的第二排水管200分别与接驳件220的两端粘胶连接,所述接驳件220呈圆筒状,所述第二排水管200的外壁与所述接驳件220的内部相匹配。

所述的“环向三分之二处的管壁上”是指每一环渗水孔中最下方的两个渗水孔中心与所处横截面中心的连线的夹角为120°。

所述第一渗水孔110和第二渗水孔210的直径为10mm。所述第一渗水孔110设于所述第一排水管100的凹槽140内,所述第二渗水孔210的纵向间距为6cm。

所述第一过滤层310和第二过滤层320为对粒度≥0.5μm的颗粒物的拦截率≥95%的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310和第二过滤层320为长丝土工布。为了获取最好的过滤效果和密封效果,使所述第一过滤层310将第一排水管100外部全部包裹,使所述第二过滤层320将第二排水管200外部全部包裹。

如图9所示,所述支撑组件400设于所述空腔内并对所述第一排水管100和第二排水管200进行支撑;所述支撑组件400包括呈一定间距分布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环410和支撑杆420,所述支撑环410套接于所述第二过滤层320的外部,所述支撑杆420分布于所述支撑环410的四周,所述支撑杆420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环4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水管100内壁配合。所述支撑杆420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排水管100内壁之间设有间隙,该间隙的厚度为2mm;其中两个支撑杆420呈竖直方向分布;其中两个支撑杆420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排水管100的内壁采用螺丝钉进行紧固连接。

所述第一排水管100为hdpe双壁波纹管,所述第二排水管200为pvc管;当所述第一排水管100的公称内径为300mm、400mm、500mm或600mm时,所述第二排水管200的公称内径对应为150mm、250mm、350mm或400mm。此时,所述支撑环410和支撑杆420的纵向长度分别为5cm、7cm、9cm、10cm;相邻两个支撑结构的间距分别为0.7m、0.5m、0.4m、0.3m。

实施例2

如图10所示的路基渗排水结构,包括:

盲沟20,所述盲沟20为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所述盲沟20安装于沟槽10的底部;

第一回填层30,所述第一回填层30位于盲沟20的四周且回填高度比所述盲沟20高度高15cm以上;

第三过滤层40,所述第三过滤层40位于所述第一回填层30的四周;

第二回填层50,所述第二回填层50位于所述第一回填层30的上方且回填高度与沟槽10高度匹配。

该路基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组装所述的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排水单元;

(2)在沟槽10的底部和四周安装第三过滤层40;

(3)将所述排水单元放入沟槽10并将相邻两个排水单元进行连接,即得到所述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

(4)将所述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与沟槽10紧固连接;

(5)回填沟槽10直至掩埋所述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的厚度达到15cm以上,得到第一回填层30,然后使第三过滤层40将回填物表面进行全包裹;

(6)在第一回填层30的上方继续回填直至所得第二回填层50的回填高度与沟槽10高度匹配。

其中,所述第一回填层30由中粗砂构成,第二回填层50由开挖土体构成;所述第三过滤层40为长丝土工布。

以上对本发明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发明。基于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