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2039发布日期:2020-01-03 10:28阅读:9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拥有大量的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和平原。其中,山坡地作为一种类型的耕地,也广泛存在于平原以及地势高低不平的山地和丘陵地区。

山坡地,顾名思义,在山坡上的耕地。由于其处于山坡之上,因此,在发生降雨尤其是强降雨时,大量雨水从山坡顶流下,将大量泥土和少部分作物冲走,造成耕地土壤的水土流失。又因山坡地坡度太大,水分都沉积在山坡底的土壤中,容易造成山坡地顶部和中部的土壤干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授权公告号为cn207639118u,专利名称为一种梯田田埂的一篇专利。专利中记载了一种能够防止梯田水土流失且具备蓄水排水功能的梯田田埂,但梯田和山坡地具有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因此该专利不能解决山坡地水土流失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山坡地水土流失的问题,提供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

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包括分流渠、左侧排水渠和右侧排水渠;

所述分流渠设置在山坡地的上方,分流渠靠近山坡地的一侧设有分流渠挡板,山坡地的左右侧分别设置左侧排水渠、右侧排水渠,分流渠分别与左侧排水渠和右侧排水渠连通,所述左侧排水渠和右侧排水渠均设有双侧排水渠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当发生降雨或强降雨时,大量雨水从山坡顶流下,雨水流到分流渠时经分流渠分流,通过左侧排水渠和右侧排水渠流进蓄水渠,当蓄水渠中的水位到达二号排水管的位置时,雨水经二号排水管排出,以防水位超过内田埂流进山坡地淹没农作物,蓄水渠中二号排水管高度位置以下的雨水可做灌溉农作物用;

落在山坡地中的雨水流到山坡地的下方,当水位到达一号排水管的位置时,雨水经一号排水管排出,以防雨水长时间淹没农作物而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分流渠可以快速将雨水分流至左侧排水渠和右侧排水渠进而流进蓄水渠,避免雨水冲走大量的土壤,不会造成山坡地水土流失,并且蓄水渠中的雨水还可用于灌溉农作物。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的内田埂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的外田埂的右视图。

其中:1.山坡地;2.分流渠;3.左侧排水渠;4.右侧排水渠;5.蓄水渠;6.一号排水管;7.内田埂;8.外田埂;9.二号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一: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包括分流渠2、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

所述分流渠2设置在山坡地1的上方,分流渠2靠近山坡地1的一侧设有分流渠挡板,山坡地1的左右侧分别设置左侧排水渠3、右侧排水渠4,分流渠2分别与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连通,所述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均设有双侧排水渠挡板。

本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

当发生降雨或强降雨时,大量雨水从山坡顶流下,雨水流到分流渠2时经分流渠2分流,通过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流进蓄水渠5,当蓄水渠5中的水位到达二号排水管9的位置时,雨水经二号排水管9排出,以防水位超过内田埂7流进山坡地1淹没农作物,蓄水渠5中二号排水管9高度位置以下的雨水可做灌溉农作物用;

落在山坡地1中的雨水流到山坡地1的下方,当水位到达一号排水管6的位置时,雨水经一号排水管6排出,以防雨水长时间淹没农作物而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本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

本实施方式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分流渠2可以快速将雨水分流至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进而流进蓄水渠5,避免雨水冲走大量的土壤,不会造成山坡地1水土流失,并且蓄水渠5中的雨水还可用于灌溉农作物。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内田埂7设置在山坡地1的下方,且内田埂7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靠近山坡地1一侧的排水渠挡板连接,所述蓄水渠5设置在内田埂7的后方且与内田埂7的底部连接,所述外田埂8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远离山坡地1一侧的排水渠挡板连接,且外田埂8的底部与蓄水渠5连接,外田埂8上设有至少一个二号排水管9,所述二号排水管9水平设置在外田埂8中,二号排水管9的顶部在外田埂8中的高度高于内田埂7的顶面的高度;

所述蓄水渠5、内田埂7和外田埂8均为钢筋混凝土砌筑。

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所述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上均水平设有至少一个一号排水管6,所述一号排水管6贯通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两侧的排水渠挡板设置,一号排水管6靠近山坡地1的一端位于山坡地1地面的上方。

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上均水平设有至少一个一号排水管6,可以保证快速的将山坡地1内的雨水排掉;一号排水管6靠近山坡地1的一端位于山坡地1地面的上方,防止一号排水管6被泥土等阻塞。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所述内田埂7和外田埂8沿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为梯形。

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所述二号排水管9靠近蓄水渠5的一端与外田埂8的外表面齐平,另一端的端部伸出外田埂8的外表面或与外田埂8的外表面齐平。

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所述内田埂7底面的宽度w2为40cm~60cm,顶面的宽度w1为20cm~35cm,高度h1为20cm~40cm;所述外田埂8底面的宽度w4为65cm~100cm,顶面的宽度w3为35cm~60cm,高度h2为50cm~70cm。

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不同的是:所述分流渠2、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均为不锈钢材质。

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不同的是:所述蓄水渠5的宽度为100cm~300cm。

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不同的是:所述分流渠2中段的水平高度高于两端。

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相同。

可以保证分流渠2可以快速将雨水分流至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进而流进蓄水渠5。

通过以下实施例验证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一: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包括分流渠2、左侧排水渠3、右侧排水渠4、蓄水渠5、内田埂7和外田埂8;

所述分流渠2设置在山坡地1的上方,分流渠2靠近山坡地1的一侧设有分流渠挡板,山坡地1的左右侧分别设置左侧排水渠3、右侧排水渠4,分流渠2分别与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连通,所述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均设有双侧排水渠挡板,所述内田埂7设置在山坡地1的下方,且内田埂7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靠近山坡地1一侧的排水渠挡板连接,所述蓄水渠5设置在内田埂7的后方且与内田埂7的底部连接,所述外田埂8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远离山坡地1一侧的排水渠挡板连接,且外田埂8的底部与蓄水渠5连接,外田埂8上设有两个二号排水管9,所述二号排水管9水平设置在外田埂8中,二号排水管9的顶部在外田埂8中的高度高于内田埂7的顶面的高度;

所述分流渠2、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蓄水渠5、内田埂7和外田埂8均为钢筋混凝土砌筑。

所述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上均水平设有两个一号排水管6,所述一号排水管6贯通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两侧的排水渠挡板设置,一号排水管6靠近山坡地1的一端位于山坡地1地面的上方5cm处;

所述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所述内田埂7和外田埂8沿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为梯形;

所述二号排水管9靠近蓄水渠5的一端与外田埂8的外表面齐平,另一端的端部伸出外田埂8的外表面;

所述内田埂7底面的宽度w2为50cm,顶面的宽度w1为25cm,高度h1为40cm,所述外田埂8底面的宽度w4为80cm,顶面的宽度w3为45cm,高度h2为70cm,所述蓄水渠5的宽度为200cm,所述分流渠2中段的水平高度高于两端。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当发生降雨或强降雨时,大量雨水从山坡顶流下,雨水流到分流渠2时经分流渠2分流,通过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流进蓄水渠5,当蓄水渠5中的水位到达二号排水管9的位置时,雨水经二号排水管9排出,以防水位超过内田埂7流进山坡地1淹没农作物,蓄水渠5中二号排水管9高度位置以下的雨水可做灌溉农作物用;

落在山坡地1中的雨水流到山坡地1的下方,当水位到达一号排水管6的位置时,雨水经一号排水管6排出,以防雨水长时间淹没农作物而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分流渠2可以快速将雨水分流至左侧排水渠3和右侧排水渠4进而流进蓄水渠5,避免雨水冲走大量的土壤,不会造成山坡地1水土流失,并且蓄水渠5中的雨水还可用于灌溉农作物。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装置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