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形成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30222发布日期:2019-12-27 15:18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用于形成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现浇结构基础工程用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形成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的模具。



背景技术:

在现浇结构建筑工程中,后浇带的保留时间一般都较长,当建筑物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需要形成后浇带超前止水构造,以借助后浇带划分流水段,这就避免了在主体施工过程中需要持续排水以使水面位于建筑物基础以下。一般的,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的构造方式是这样的:在基础底板和外墙的后浇带部位增加一道30mm~40mm宽的伸缩砼底板或导墙,伸缩缝设置橡胶止水带,该底板或导墙与基础底板墙体同时浇筑,并留设后浇带。

在当下,建筑企业在施工以形成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时,多采用木模板、方木组合形成支模结构,具体应用中这种木模板难以固定位置,因此,在施工过程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木模板周转次数少,使用寿命短,报废后的木模板也无法再作他用,材料消耗量大。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采用现浇施工工艺,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内需要避免落入杂物,而且形成的后浇带需要具有止水结构,因此,现有的用于形成后浇带结构的模具并不能满足需要。在具体制作用于形成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的模具时,需要兼顾模具的支撑稳固性、使用寿命、便于施工等多方面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形成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的模具,以解决现有的用于形成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的模具支撑稳固性低、使用不方便、周转次数少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用于形成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的模具,包括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和挡物盖,所述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和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均具有止水结构,在所述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和所述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的背面均固设有至少三个定距支撑脚,当所述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的定距支撑脚与所述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的定距支撑脚对应可拆卸固定在一起形成支撑结构时,在所述支撑结构的上部形成有上收口,在所述支撑结构的下部形成有下收口,所述挡物盖设有能够盖合所述上收口的条形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包括“(”形、“〈”形、“〔”形和“{”中的一种截面形状形成的第一条形物,所述第一条形物的凹面对应于所述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的背面。

优选的,所述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包括“(”形、“〈”形、“〔”形和“{”中的一种截面形状形成的第二条形物,所述第二条形物的凹面对应于所述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的背面。

优选的,还包括带挡部的穿钉,所述定距支撑脚上设有穿孔,所述带挡部的穿钉用于设置在所述穿孔内,以使所述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的定距支撑脚和与其对应的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的定距支撑脚可拆卸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或所述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中,在其中两个所述定距支撑脚上的所述穿孔的轴线共线,以使所述带挡部的穿钉设置在该两个穿孔内时,所述带挡部的穿钉为竖立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和所述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为“〔”形截面形成的条形物,在所述条形物的凹面设有至少四个定距支撑脚,所述“〔”形截面由3mm厚的第一钢板钣金形成,所述定距支撑脚为焊接在所述条形物的竖板部上的3mm厚的第二钢板,在所述第二钢板上设有孔径为14mm的穿孔,所述挡物盖为槽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支撑稳固性高,使用方便;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形成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的模具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主视透视图。

图2为图1的右视透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透视图。

图4为图1的正等轴测图。

图5为图4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形成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的模具的浇筑用金属模具的三视图。

图7为图6中的浇筑用金属模具的斜二侧图。

图中,1-浇筑用金属模具,101-竖板部,102-斜板部,103-定距支撑脚,1031-穿孔,11-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2-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2-带挡部的穿钉,3-挡物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图1-7中标注的尺寸单位为mm。

实施例1:一种用于形成后浇带超前止水结构的模具,参见图1-7,包括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12和挡物盖3,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和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12均具有止水结构,在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和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12的背面均固设有至少三个定距支撑脚103,当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的定距支撑脚与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12的定距支撑脚对应可拆卸固定在一起形成支撑结构(参见图1)时,在支撑结构的上部形成有上收口,在支撑结构的下部形成有下收口,挡物盖3设有能够盖合上收口的条形槽,参见图1,条形槽的槽口最好大于上收口的开口,这样才能实现稳定的盖合。

“(”形、“〈”形、“〔”形和“{”中的一种截面形状的条形物均能够形成止水结构。根据需要可选的,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包括“(”形、“〈”形、“〔”形和“{”中的一种截面形状形成的第一条形物,第一条形物的凹面对应于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的背面。根据需要可选的,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12包括“(”形、“〈”形、“〔”形和“{”中的一种截面形状形成的第二条形物,第二条形物的凹面对应于所述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12的背面。

可拆卸固定方式有多种,例如螺栓连接、销钉连接、卡扣连接。在图1-7中采用了销钉连接方式,具体的:采用带挡部的穿钉2作为销钉,定距支撑脚103上设有穿孔1031,带挡部的穿钉2用于设置在穿孔1031内,以使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的定距支撑脚和与其对应的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12的定距支撑脚可拆卸固定在一起。

根据需要可进一步优选,在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中,在其中两个定距支撑脚103上的穿孔1031的轴线共线,以使带挡部的穿钉2设置在该两个穿孔内时,带挡部的穿钉2为竖立状态。或者,在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12中,在其中两个定距支撑脚103上的穿孔1031的轴线共线,以使带挡部的穿钉2设置在该两个穿孔内时,带挡部的穿钉2为竖立状态。

在图1-7中,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和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12均为“〔”形截面形成的条形物,在条形物的凹面设有四个定距支撑脚103,“〔”形截面由3mm厚的第一钢板钣金形成,对应于图中,条形物包括竖板部101,以及与竖板部101上下两端延伸连接的两斜板部102,该两斜板部102与竖板部101形成带有凸面的止水结构,此时凸面对应于条形物的正面,凹面对应于条形物的背面。定距支撑脚103为焊接在竖板部101背面上的3mm厚的第二钢板,在第二钢板上设有孔径为14mm的穿孔1031,挡物盖3为槽钢。最好的,如图6,在条形物的凹面的左边两个定距支撑脚103与条形物的凹面的右边两个定距支撑脚103的高度上进行错开设置,这样,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翻转180度后就能形成能够与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配合的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12。

参见图2-3和图6,条形物的长度为2000mm,在每个条形物上定距支撑脚有4个,轴线共线的两个穿孔1031的距离为200mm,该两个穿孔1031与另两个穿孔1031的距离为1500mm,穿孔1031的孔径为14mm,穿孔1031的轴线与固定支撑脚103的后端的距离为30mm,以需要形成的后浇带宽度为200mm,由穿孔1031的轴线与其位于的条形物的竖板部101的正面距离为100mm。

带挡部的穿钉2选择“l”形穿钉,其外径为12mm。

使用时,将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和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12的背面相对设置,将带挡部的穿钉2同时穿过第一浇筑用金属模具11和第二浇筑用金属模具12上的穿孔1031,这样就形成了支撑结构,然后将挡物盖3盖在支撑结构的上收口上就可以了。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