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拼装式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预制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7792发布日期:2020-02-18 14:15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拼装式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预制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预制构件,特别是指一种拼装式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预制板。



背景技术:

在地下外墙结构施工中,对于有后浇带设置要求的钢筋混凝土,需等到周边混凝土强度龄期达到28d后,再进行下道工序,为了及早做防水和回填,一般采用砌体砌筑。但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处砌体砌筑施工周期长、成本高,而地下室外墙高度通常在5m以上,采用砌筑的方式施工难度大,且在回填的过程中牢固性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拼装式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预制板,解决了现有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处砌体施工工序复杂、施工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拼装式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预制板,包括下构件和上构件,所述的下构件和上构件均为冂字形截面,下构件的上部设有冂字形截面的凸部,凸部冂字形的下端面与下构件冂字形的下端面平齐,上构件的下部设有冂字形的凹槽,凹槽冂字形的下端面与上构件冂字形的下端面平齐,凸部插入凹槽内。

所述的下构件和上构件上设有吊耳。

所述的下构件的中部和上部均设有位于两侧的吊耳,上构件的下部和上部均设有位于两侧的吊耳,吊耳包括预埋钉和矩形框,预埋钉位于构件内,预埋钉与矩形框连接,下构件上部的吊耳通过至少两组螺栓、螺栓孔与上构件下部的吊耳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预制板分为上下两个构件,构件相对轻巧,方便现场吊装施工;采用企口连接方式,既方便多段连接施工,又增强了构件连接处的防水效果;与地下室外墙防水层同时施工,可以缩短施工周期,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构件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构件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构件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构件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上构件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上构件侧视图。

图中:1-下构件,2-凸部,3-上构件,4-凹槽,5-吊耳,6-预埋钉,7-矩形框,8-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7所示,一种拼装式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预制板,包括下构件1和上构件3,下构件1和上构件3均为冂字形截面,下构件1的上部设有冂字形截面的凸部2,并且保证下构件1与凸部2的冂字形相同的布置方位,凸部2冂字形的下端面与下构件1冂字形的下端面平齐,上构件3的下部设有冂字形的凹槽4,并且保证上构件3与凹槽4的冂字形相同的布置方位,凹槽4冂字形的下端面与上构件3冂字形的下端面平齐,凸部2插入凹槽4内。

下构件1和上构件3上设有吊耳5,用于构件的现场施工吊装。

下构件1的中部和上部均设有位于两侧的吊耳5,上构件3的下部和上部均设有位于两侧的吊耳5,吊耳5包括两根预埋钉6和一块矩形框7,两根预埋钉6位于构件内,预埋钉6与矩形框7连接,下构件1上部的吊耳5通过至少两组螺栓8、螺栓孔与上构件3下部的吊耳5连接,从而实现下构件1和上构件3的连接,提高施工时整体预制板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安装原理:以5m地下室为例,将预制板分为上下两个构件,每个构件长2.5m,构件宽度根据后浇带宽度设置,先将下构件吊至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浇筑部位,然后将上构件吊至下构件上方,并将下构件的凸部插入上构件的凹槽内,同时构件两侧直接插入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浇筑时预留的凹槽内,并采用抹灰的形式完成连接,最后浇筑混凝土完成施工。分段拼接的优势在于构件相对轻巧,方便现场吊装施工;该构件采用企口连接,包括凹型槽和凸型槽,采用此种企口连接方式,既方便多段连接施工,又增强了构件连接处防水效果;整个预制板防水层与地下室外墙防水层同时施工,降低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施工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