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80889发布日期:2020-04-21 18:53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回灌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高水头砂层条件下,锚索施工成孔、注浆、封堵难度大。锚索施工最大水头差7m。施工过程中出现锚索孔涌水涌砂,成孔难度大、易塌孔,锚索孔注浆压力大且容易跑浆,锚索施工成功率低等问题。

在锚索施工过程中,坑外对应的降水管井进行短时强降水,同时严格检查和控制锚索注浆浆液凝结时间,确保锚孔快速成孔注浆封堵成功,同时加强地下水位监测和周边沉降监测实时控制,如地下水位急剧降低、沉降变形超出预警值,立即停止降水并向降水管井内回灌,维持地下水位,保证周边安全。管井短时降水随挖土进行,抽排适量短时少抽,仅满足降压安全保证锚索施工过程中不反涌要求为原则,避免导致基附近建筑物的沉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包括基坑,所述基坑内腔预埋有集水坑,所述基坑上竖直安装有多组等距分布的井管,位于所述基坑外侧的正常地面上均开设有坑外排水沟,位于所述井管外壁的基坑上浇筑有滤料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相邻两根所述井管之间的距离为20m,且多组所述井管深度全部入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坑外排水沟上均固定连通安装有多组等距分布的降水管,相邻两根所述降水管的间距为20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井管底部浇筑有井座,所述井座上浇筑有淤质粘土层和卵石层,所述卵石层位于所述淤质粘土层上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井管采用大口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管井,管井短时降水随挖土进行,抽排适量短时少抽,仅满足降压安全保证锚索施工过程中不反涌要求为原则,避免导致基附近建筑物的沉降。

2.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坑外对应的降水管井进行短时强降水,同时严格检查和控制锚索注浆浆液凝结时间,确保锚孔快速成孔注浆封堵成功,同时加强地下水位监测和周边沉降监测实时控制,如地下水位急剧降低、沉降变形超出预警值,立即停止降水并向降水管井内回灌,维持地下水位,保证周边安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的井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基坑1、正常地面2、坑外排水沟3、降水管4、井管5、集水坑6、卵石层7、滤料层8、井座9、淤质粘土层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包括基坑1,所述基坑1内腔预埋有集水坑6,所述基坑1上竖直安装有多组等距分布的井管5,位于所述基坑1外侧的正常地面2上均开设有坑外排水沟3,位于所述井管5外壁的基坑1上浇筑有滤料层8。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根所述井管5之间的距离为20m,且多组所述井管5深度全部入岩。

本实施例中,所述坑外排水沟3上均固定连通安装有多组等距分布的降水管4,相邻两根所述降水管4的间距为20m。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井管5底部浇筑有井座9,所述井座9上浇筑有淤质粘土层10和卵石层7,所述卵石层7位于所述淤质粘土层10上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井管5采用大口径。

在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使用的时候,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包括基坑1、正常地面2、坑外排水沟3、降水管4、井管5、集水坑6、卵石层7、滤料层8、井座9、淤质粘土层10,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一)滤管安置:

1.滤管接头处用4根竹片及铁丝绑扎结实,必要时接头处包纱网。滤管安置后保持垂直和居中。

2.滤料填筑:

滤管下完后注入清水,稀释孔内泥浆比重接近1.05后,再填入滤料,滤料必须沿四周均匀填入,填入2~7mm砾石滤料,井口下1~2m四周用粘土填实封死。

3.洗井:

洗井采用空气压缩机,先清除泥浆再进行抽水,待水清砂少后再安装潜水泵进行抽水,直至满足要求为止。成井后必须及时洗井,做到随打随洗,不得搁置时间过长或成孔后集中洗井。由于地层中含有残疾土层,洗井时加强质量控制,保证洗井质量。

4.降水:

当ab、ea剖面旋喷桩局部漏水时,启动降水井进行降水作业,保证锚索施工及堵漏工作的顺利进行。降水时结合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数据变化结果,及时调整降水方案及抽水速率,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二)降水施工时:

1.发现观测井水位不稳定时立即停止降水,同时对周边的道路,建筑物进行观测与测量,并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并及时通知甲方、监理和设计,根据实际情况讨论解决方案。

2.观察井水位变化过大时可采用回灌法,将降水井封闭用压力泵注水,密切注意周边建筑物沉降的速度直至沉降停止。

3.对发生沉降过大局部区域可采用灌浆法固结沉降区域的土壤。当周围建筑物沉降停止后,在观测井左右10m范围内进行水泥浆压注,压注量每1m3不少120kg。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包括基坑(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内腔预埋有集水坑(6),所述基坑(1)上竖直安装有多组等距分布的井管(5),位于所述基坑(1)外侧的正常地面(2)上均开设有坑外排水沟(3),位于所述井管(5)外壁的基坑(1)上浇筑有滤料层(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根所述井管(5)之间的距离为20m,且多组所述井管(5)深度全部入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外排水沟(3)上均固定连通安装有多组等距分布的降水管(4),相邻两根所述降水管(4)的间距为2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管(5)底部浇筑有井座(9),所述井座(9)上浇筑有淤质粘土层(10)和卵石层(7),所述卵石层(7)位于所述淤质粘土层(10)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管(5)采用大口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回灌配合短时抽排降水管井装置,包括基坑,所述基坑内腔预埋有集水坑,所述基坑上竖直安装有多组等距分布的井管,位于所述基坑外侧的正常地面上均开设有坑外排水沟,位于所述井管外壁的基坑上浇筑有滤料层。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坑外对应的降水管井进行短时强降水,同时严格检查和控制锚索注浆浆液凝结时间,确保锚孔快速成孔注浆封堵成功,同时加强地下水位监测和周边沉降监测实时控制,如地下水位急剧降低、沉降变形超出预警值,立即停止降水并向降水管井内回灌,维持地下水位,保证周边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吴宏斌;靳志强;杜继鹏;李明;赵岩烽;何礼;宋向辉;陈建宾;李举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01
技术公布日:2020.04.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