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压式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51265发布日期:2020-04-03 14:09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按压式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按压式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面盆一般采用的排水装置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翻版式,使用者可以用手随意的调整并旋转方向,从而将面盆里所积的水漏完。但是使用久了以后排杆的密封性会下降,导致面盆装不住水,同时也会出现翻转不动的情况。

第二种是提拉式,提拉式下水器结构复杂,样式也比较陈旧,对于使用者来说拆装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需花一定的力气去推拉提拉杆,已经不太符合现今以简约、新颖为主题的社会了。

第三种是按压式,现有的按压式下水器不仅结构复杂、安装困难,而且不防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水的按压式排水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按压式排水装置,包括管座、溢水盖、压杆和按压传动组件,管座分别在两个端部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溢水盖设置在进水口处;管座内设置有螺纹连接孔和排水孔,排水孔设置在螺纹连接孔的周向上,排水孔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按压传动组件与螺纹连接孔连接,压杆的第一端与溢水盖连接;按压传动组件包括上套筒、下套筒、固定盖、旋转内筒和弹性件,上套筒与螺纹连接孔的上端部螺纹连接,下套筒与螺纹连接孔的下端部螺纹连接,上套筒的外周壁与管座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排水通道,排水孔与排水通道连通,固定盖与上套筒的上端部连接,上套筒的内部与固定盖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旋转内筒转动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弹性件设置在下套筒内,压杆依次贯穿固定盖、旋转内筒和上套筒,压杆的第一端与固定盖间隙配合,压杆的第二端位于下套筒内,弹性件弹性抵接在压杆的第二端和下套筒之间,下套筒内设置有泄水孔,泄水孔与出水口连通。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在管座内设置螺纹连接孔和排水孔,将按压传动组件与螺纹连接孔连接,污水从管座的进水口进入,从按压传动组件的外部穿过排水孔,然后从管座的出水口排出,能保证污水不会进入按压传动组件的内部,通过在下套筒内设置泄水孔,即使污水进入按压传动组件的内部,也能从泄水孔排出,避免污水积存,保证按压传动组件的内部环境干燥,防止按压传动组件内部发生锈蚀或腐蚀,间接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方案是,管座内设置有连接件和多个连接臂,螺纹连接孔设置在连接件内,多个连接臂设置在连接件的周向上,相邻两个连接臂之间形成排水孔。

进一步的方案是,固定盖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设置有旋转驱动面。

进一步的方案是,压杆的中部上环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凸块,压杆的第二端上环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块,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错位设置。

进一步的方案是,旋转内筒的第一端内侧环向设置有多个第三凸块,相邻两个第三凸块之间形成第一滑槽,第一滑槽沿旋转内筒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三凸块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斜面,第一斜面沿旋转内筒的转动方向向下倾斜;旋转内筒的第二端内侧环向设置有多个第四凸块,相邻两个第四凸块之间形成第二滑槽,第二滑槽沿旋转内筒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错位设置,第四凸块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沿旋转内筒的转动方向向上倾斜;第一凸块分别与第一滑槽、第二滑槽滑动连接,第二凸块与第二滑槽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旋转内筒的第二端端部设置有止挡部,止挡部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多个第二安装孔,多个第二安装孔分别设置在第一安装孔的周向上,第一安装孔分别与每一第二安装孔连通,第二安装孔与对应的第二滑槽连通,压杆的第二端贯穿第一安装孔,第二凸块与第二安装孔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固定盖的中部环向设置有第二凸起部、第三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上下错位设置,第三凸起部面向上套筒的一侧设置倾斜部,倾斜部沿第三凸起部的根部向上倾斜设置;上套筒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一卡槽设置在上套筒的侧壁并向上开口,第二卡槽横向贯穿上套筒的侧壁,第二凸起部与第一卡槽连接,第三凸起部与第二卡槽连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固定盖的下端部上设置有多个第四凸起部,第四凸起部沿固定盖的端面向下凸出,第四凸起与旋转内筒邻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溢水盖上环向设置有密封条,密封条与管座的内侧壁抵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处于储水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座的立体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内筒的立体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套筒的立体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盖的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旋转内筒和弹性件在储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和旋转内筒在储水状态时的仰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旋转内筒和弹性件在按压最大行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和旋转内筒在按压最大行程时时的仰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旋转内筒和弹性件在排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和旋转内筒在排水水状态时的仰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处于储水状态下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a处的局部放大图。该按压式排水装置包括管座1、溢水盖2、压杆3和按压传动组件4。管座1分别在两个端部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溢水盖2设置在进水口处。管座1内设置有螺纹连接孔16和排水孔12,排水孔12设置在螺纹连接孔16的周向上,排水孔12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按压传动组件4与螺纹连接孔16连接,压杆3的第一端与溢水盖2螺纹连接。按压式排水装置从上向下贯穿面盆的排水孔,该按压式排水装置向下凸出面盆的部位上通过紧固螺母5锁紧,再通过排水管连接头6与排水管连通。溢水盖2优选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其上套设有第一保护盖7,第一保护盖7采用塑胶或橡胶材质制成。溢水盖2上环向设置有密封条21,当排水装置处于储水状态时,密封条21与管座1的内侧壁抵接,当排水装置处于排水状态时,溢水盖2和密封条21在压杆3的作用下向上升起,使得管座1的进水口打开。

按压传动组件4包括上套筒41、下套筒42、固定盖43、旋转内筒44和弹性件45。上套筒41与螺纹连接孔16的上端部螺纹连接,下套筒42与螺纹连接孔16的下端部螺纹连接,上套筒41和下套筒42同轴设置并相互连通。上套筒41的外周壁与管座1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排水通道,排水孔12与排水通道连通。固定盖43与上套筒41的上端部连接,上套筒41的内部与固定盖43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旋转内筒44转动设置在容纳空间内。下套筒42的第一端上设置有安装腔421,下套筒42的第二端上设置有泄水孔422,安装腔421与泄水孔422上下连通,泄水孔422与座管1的出水口连通。弹性件45优选为弹簧条,弹性件45竖直设置在下套筒42的安装腔421内。弹性件45的外径大于泄水孔422的直径,以防止弹性件45从泄水孔422脱离。压杆3依次贯穿固定盖43、旋转内筒44和上套筒41,压杆3的第一端与固定盖43间隙配合,压杆3的第二端位于下套筒42内。弹性件45弹性抵接在压杆3的第二端和下套筒42之间。本实施例中的压杆3、旋转内筒44、上套筒41、下套筒42以及固定盖43可采用塑胶材料制成,与传统的五金件相比,不仅重量轻、成本低、而且不会发生锈蚀。

参见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的结构图。压杆3的中部上环向设置有三个第一凸块31,三个第一凸块31间隔均匀地设置。第一凸块31的上下两端的端面设置为第一水平面,两个第一水平面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梯形部。梯形部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呈梯形。其中,在上的一个第一水平面用于与固定盖43的内表面抵接,使压杆3定位于一上方位置,此时排水装置处于排水状态。压杆3的第二端上环向设置有三个第二凸块32,三个第二凸块32间隔均匀地设置,第一凸块31和第二凸块32周向错位设置。第二凸块32设置为竖直布置的长条形结构,第二凸块32上下两端端面设置有第二水平面,在上的一个第二水平面用于与旋转内筒44的下端面抵接,使压杆3定位于一下方位置,此时排水装置处于储水状态。在下的一个第二水平面用于与弹性件45弹性抵接。压杆3以第一凸块31所在位置为分界线,分界线以上设置为六角柱,分界线以下设置为圆柱。六角柱的顶端设有用于溢水盖2连接的螺纹,圆柱的下端还设置有圆锥柱,方便下移时能顺利插入弹性件45的中心。在安装和拆卸按压传动组件4时,可将六角螺丝刀套设在压杆3的六角柱上,通过压杆3带动固定盖43,进而带动上套筒41相对螺纹连接孔16旋转。

参见图5并结合图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座的立体剖面图。管座1内设置有连接件11和四个连接臂111,螺纹连接孔16设置在连接件11内。多个连接臂111间隔均匀地设置在连接件11的周向上,相邻两个连接臂111之间形成一个排水孔12。连接臂111的两端分别与连接部11、管座1的内壁连接。管座1的下部外侧设置有第一外螺纹连接部14和第二外螺纹连接部15,第一外螺纹连接部14与第二外螺纹连接部15上下设置。第一外螺纹连接部14用于与紧固螺母5连接,第二外螺纹连接部15用于与排水管连接头6连接。管座1采用金属材质一体成型制成,管座1的上部设置有座帽13,座帽13沿管座1的上边缘向外延伸。管座1上设置有第二保护盖8,第二保护盖8呈环状并包裹在管座1的座帽13上,第二保护盖8采用塑胶或橡胶制成。

参见图6并结合图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内筒的立体剖面图。旋转内筒44的第一端内侧环向设置有六个第三凸块441,六个第三凸块441间隔均匀地设置。相邻两个第三凸块441之间形成第一滑槽442,第一滑槽442沿旋转内筒44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三凸块441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斜面,第一斜面沿旋转内筒44的转动方向向下倾斜。

旋转内筒44的第二端内侧环向设置有六个第四凸块443,六个第四凸块443间隔均匀地设置。第四凸块443和第三凸块441在环向上错位设置。相邻两个第四凸块443之间形成第二滑槽444,第二滑槽444沿旋转内筒44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一滑槽442和第二滑槽444在环向上错位设置并相互连通。第四凸块443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沿旋转内筒44的转动方向向上倾斜。当压杆3上下移动时,第一凸块31分别与第一滑槽442、第二滑槽444滑动连接,第二凸块32与第二滑槽444滑动连接。

旋转内筒44的第二端端部设置有止挡部445,止挡部445上设置有一个第一安装孔446和三个第二安装孔447,三个第二安装孔447间隔均匀地设置在第一安装孔446的周向上。第一安装孔446分别与每一第二安装孔447连通,第二安装孔447与对应的第二滑槽444连通。压杆3的第二端贯穿第一安装孔446,第二凸块32与第二安装孔447滑动连接。

参见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套筒的立体剖面图。上套筒41地第一端外侧设置有第三外螺纹连接部411,用于与管座1的连接部11螺纹连接。上套筒4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通孔412和第二通孔413,第一通孔412和第二通孔413同轴设置,第一通孔412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413的直径。第一通孔412和第二通孔413之间形成有台阶部414。台阶部414上设置有六个凸条部415,六个凸条部415间隔均匀地设置。凸条部415与旋转内筒44的端部抵接。凸条部415的顶部设置有圆弧面,用于减少与旋转内筒44的接触面积,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上套筒41的第二端设置有三个第一卡槽416和三个第二卡槽417,三个第一卡槽416环向设置在上套筒41的侧壁上,且第一卡槽416的开口方向向上。第二卡槽417横向贯穿上套筒41的侧壁,第二卡槽417与第一卡槽416在环向上错位设置。

参见图8并结合图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盖的结构图。固定盖43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一凸起部431,第一凸起部431设置有旋转驱动面,该旋转驱动面包括除圆形外的几何形状,例如六角型、三角形、矩形等。通过与旋转驱动面匹配的拆装工具可轻松驱动固定盖和上套筒41相对螺纹连接孔16旋转。第一凸起部431的中心处设置有六角孔432,压杆3的六角柱与六角孔432间隙配合。固定盖43的中部设置有三个第二凸起部433和三个第三凸起部434,三个第二凸起部433间隔均匀地设置在固定盖43的周面上,三个第三凸起部434间隔均匀地设置在固定盖43的周面上。第二凸起部433和第三凸起部434错位设置。第三凸起部434面向上套筒41的一侧设置倾斜面,倾斜面沿第三凸起部434的根部向上倾斜设置。第二凸起部433用于与上套筒41的第一卡槽416连接,第三凸起部434用于与上套筒41的第二卡槽417连接。固定盖43的第二端上设置有六个第四凸起部435。第四凸起部435在竖直方向上沿固定盖43的端面向下凸出,第四凸起部435在水平方向上沿径向向固定盖43的中心延伸,以确保能与旋转内筒44的上部邻接。第四凸起上设置有弧形面,以减少与旋转内筒44的接触面积。

参见图9和图10,结合图6,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旋转内筒和弹性件在储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和旋转内筒在储水状态时的仰视图。当按下溢水盖2使压杆3竖直向下移动时,第一凸块31沿第一滑槽442向下移动,直至第一凸块31的下部与第四凸块443上的第二斜面抵接时,第一凸块31沿第二斜面向第二滑槽444移动,此时旋转内筒44在第一凸块31的作用下,绕其中心线旋转,使得旋转内筒44的第二滑槽444与压杆3的第一凸块31上下正对,使得压杆3的第一凸块31能滑入第二滑槽444内。此时,压杆3的第二凸块32处于旋转内筒44的下方并处于两个第二安装孔447之间,即处于止挡部445的正下方。在弹性件45的回弹作用下,压杆3竖直上移,压杆3的第二凸块32与旋转内筒44的止挡部445抵接,压杆3固定在一下方位置。此时,压杆3的第一凸块31处于第二滑槽444的上方,溢水盖2与管座1紧密贴合,排水装置处于储水状态。

参见图11和图12,结合图6,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旋转内筒和弹性件在按压最大行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和旋转内筒在按压最大行程时时的仰视图。在储水状态下再次按下溢水盖2,使压杆3再次竖直向下移动时,压杆3的第一凸块31向旋转内筒44的第二滑槽444方向下移,直至压杆3的第一凸块31与旋转内筒44的第四凸块443的第二斜面抵接并推动旋转内筒44再次同方向转动,使得第一凸块31能滑入第二滑槽444内。此时,压杆3的第一凸块31与旋转内筒44的第三凸块441上下对应,压杆3的第二凸块32处于旋转内筒44的第二安装孔447的下方偏右一侧,即第二凸块32与第二安装孔447在环向上错位设置。弹性件45处于最大压缩量,压杆3处于最大行程处。

参见图13和图14,结合图6,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旋转内筒和弹性件在排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杆和旋转内筒在排水水状态时的仰视图。在弹性件45的回弹力作用下,压杆3竖直上升,压杆3的第一凸块31与旋转内筒44的第三凸块441抵接,推动旋转内筒44转动,直至第一凸块31进入旋转内筒44的第一滑槽442内。此时,压杆3的第二凸块32与旋转内筒44的第二安装孔447上下对应,使得第二凸块32穿过第二安装孔447进入第二滑槽444并在第二滑槽444内移动,直至压杆3的第一凸块31与固定盖43的内表面抵接,压杆3固定在一上方位置。此时,溢水盖2与管座1分离,排水装置处于排水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