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槽下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3379发布日期:2020-05-15 16:01阅读:6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槽下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槽下水结构。



背景技术:

水槽是一种用来盛大量水并用于清洗餐具、食材等的装置,其主要材质有不锈钢、陶瓷等,是现代厨房中必不可少的装置。水槽中清洗后的水通过下水结构排入下水道中。当清洗蔬菜、肉类(鸡肉、鸭肉等)会产生大体积的厨余垃圾,若这些厨余垃圾直接排入下水道中会造成下水道堵塞,因此一般在水槽的下水结构中设置有过滤篮和止水件。当过滤篮被抬起时,水槽中的水可迅速地流入下水道中,当过滤篮被压下去时,水槽中的水不会流入下水道中。可见,现有的下水结构中需要通过手动提拿过滤篮的方式来控制水槽的下水速度,操作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能避免排水管堵塞且操作方法的水槽下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槽下水结构,包括设置在水槽出水口中的落水管,该落水管的上端口为落水口而下端口连接有排水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过滤件,设在上述落水管的落水口中,其能过滤水槽出水口出水中颗粒较大的残渣;

第二过滤件,设置在上述落水管中并位于上述第一过滤件的下方,其能过滤颗粒较小的残渣;

止水件,设置在上述落水管中并位于上述第二过滤件的下方,其能封堵该落水管的下端口;以及

反弹组件,设置在落水管中,其包括安装板以及反弹弹簧,上述止水件设置在安装板上,上述反弹弹簧使安装板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而由上向下的水流冲力能作用于安装板而使安装板向下移动并使反弹弹簧积累势能,止水件封堵落水管道的下端口。

为使落水管中由上向下流动的水流能更好地作用于安装板,所述反弹组件还包括竖向设置的传动杆,该传动杆的下端与安装板固定,上端穿入第二过滤件中并能相对于第二过滤件上下移动。这样经第一过滤件过滤后的水流入第二过滤件中并直接作用于传动杆,在冲力的作用下传动杆相对于第二过滤件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止水件向下移动而关闭落水管的下端口;而当作用于传动杆的冲力变小时,在反弹弹簧的作用下,止水件随安装板上移,落水管下端口打开而向排水管排水。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的外形呈圆盘状,而上述止水件的外形呈圆环状,该止水件围设在上述安装板的外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安装板的下部沿周向向内凹陷而在安装板的上部形成能与落水管的下端口的内周壁相抵的挡水凸沿,而上述止水件为橡胶环并固定在安装板的下部,且其侧缘能与落水管的下端口的内周壁紧贴。通过挡水凸沿和止水件的配合作用能更好地密封落水管的下端口。

为能更加稳固的安装反弹弹簧,所述反弹组件还包括位于安装板下方的安装件,上述反弹弹簧的下端固定在该安装件上,上端固定在安装板的下表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过滤件的外形呈篮状,包括底壁和固定在该底壁上的竖向周壁,上述传动杆穿设在该底壁的中心处,而上述竖向周壁上布设有第二过滤孔。篮状结构能使第二过滤件更好地过滤水中的残渣。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过滤件的外形呈盖体状,其中部向下凹陷并布设有第一过滤孔,且其上表面的中心处固定有把手。凹陷设置能使第一过滤件更好地过滤水中的残渣,而把手的设置方便用户提拿第一过滤件。

为使落水管稳固安装,还包括锁紧圈,该锁紧圈具有内螺纹,而上述落水管的上部具有外螺纹,两者螺纹连接。

为使落水管的落水口与水槽的出水口之间的密封性更好,所述落水管的落水口的侧壁周缘沿周向水平向外延伸而形成第一边沿,上述锁紧圈的上周缘沿周向水平向外延伸而形成第二边沿,该第一边沿位于水槽出水口口沿的上方,而第二边沿位于水槽出水口口沿的下方,第一边沿与水槽出水口口沿之间以及水槽出水口口沿与第二边沿之间分别设置有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上下设置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水槽出水口的出水依次通过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从而能依次过滤出水中颗粒较大的残渣和颗粒较小的残渣,从而能有效避免排水管被堵塞,此外,还设置有止水件和反弹组件,该反弹组件包括安装板和反弹弹簧,反弹弹簧使安装板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而由上向下的水流冲力能作用于安装板而使安装板向下移动并使反弹弹簧积累势能,止水件封堵落水管道的下端口,这样当落水管中的水流较急时,水流的冲力作用于安装板,使得止水件封堵下端口,停止向排水管排水,当落水管的水流平缓时,作用于安装板上的冲力减小,止水件慢慢脱离落水管下端口,落水管中的水排入排水管中。可见,通过设置反弹组件能使本实用新型中的下水结构自动调整向排水管排水的速度,进而保证平稳、通畅排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落水管止水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落水管排水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水槽下水结构,包括设置在水槽出水口3中的落水管1,该落水管1的上端口为落水口11而下端口连接有排水管2,这样水槽出水口3的出水通过落水管1排入排水管2中。本实施例中,落水管1的外部还设置有锁紧圈8,锁紧圈8具有内螺纹,而上述落水管1的上部具有外螺纹,两者螺纹连接,从而能将落水管1更加稳固安装。此外,落水管1的落水口11的侧壁周缘沿周向水平向外延伸而形成第一边沿12,上述锁紧圈8的上周缘沿周向水平向外延伸而形成第二边沿81,该第一边沿12位于水槽出水口3口沿的上方,而第二边沿81位于水槽出水口3口沿的下方,第一边沿12与水槽出水口3口沿之间以及水槽出水口3口沿与第二边沿81之间分别设置有密封圈9,从而使得落水管1的落水口11与水槽出水口3之间的密封性更好。

上述落水管1的落水口11中设置有第一过滤件4,该第一过滤件4能过滤水槽出水口3的出水中颗粒较大的残渣。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过滤件4的外形呈盖体状,其中部向下凹陷并布设有第一过滤孔(未示出),且其上表面的中心处固定有把手41。其中,凹陷设置能使第一过滤件4更好地过滤水中的残渣,而把手41的设置方便用户提拿第一过滤件4。

上述落水管1中还设置有第二过滤件5,该第二过滤件5设置在第一过滤件4的下方,其用于过滤颗粒较小的残渣。该第二过滤件5的外形呈篮状,其包括底壁和固定在该底壁上的竖向周壁,上述传动杆64穿设在该底壁的中心处,而上述竖向周壁上布设有第二过滤孔51,篮状结构能使第二过滤件5更好地过滤水中的残渣。这样本实施例中通过上下设置第一过滤件4和第二过滤件5,水槽出水口3的出水依次通过第一过滤件4和第二过滤件5,从而能依次过滤出水中颗粒较大的残渣和颗粒较小的残渣,从而能有效避免排水管2被堵塞。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过滤件4和第二过滤件5对不同大小颗粒残渣的过滤拦截,通过设置不同大小的第一过滤孔和第二过滤孔51来实现。

上述落水管1中还设置有止水件7和反弹组件6,其中,止水件7设置在上述落水管1中并位于上述第二过滤件5的下方,其能封堵该落水管1的下端口。反弹组件6包括安装板61和反弹弹簧62,上述止水件7设置在安装板61上,上述反弹弹簧62使安装板61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而水流冲力能作用于安装板61而使安装板61向下移动并使反弹弹簧62积累势能,止水件7封堵落水管1道的下端口。这样当落水管1中的水流较急时,水流的冲力作用于安装板61,使得止水件7封堵下端口,停止向排水管2排水,当落水管1的水流平缓时,作用于安装板61上的冲力减小,止水件7慢慢脱离落水管1下端口,落水管1中的水排入排水管2中。可见,通过设置反弹组件6能使本实用新型中的下水结构自动调整向排水管2排水的速度,进而保证平稳、通畅排水。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安装板61的外形呈圆盘状,而上述止水件7的外形呈圆环状,该止水件7围设在上述安装板61的外周。具体地,上述安装板61的下部沿周向向内凹陷而在安装板61的上部形成能与落水管1的下端口的内周壁相抵的挡水凸沿611,而上述止水件7为橡胶环并固定在安装板61的下部,且其侧缘能与落水管1的下端口的内周壁紧贴。通过挡水凸沿611和止水件7的配合作用能更好地密封落水管1的下端口。

上述反弹组件6还包括位于安装板61下方的安装件63和传动杆64,上述反弹弹簧62的下端固定在该安装件63上,上端固定在安装板61的下表面上,从而使得反弹弹簧62能被更加稳固的安装。上述传动杆64竖向设置,且传动杆64的下端与安装板61固定,上端穿入第二过滤件5中并能相对于第二过滤件5上下移动。这样经第一过滤件4过滤后的水流入第二过滤件5中并直接作用于传动杆64,在冲力的作用下传动杆64相对于第二过滤件5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止水件7向下移动而关闭落水管1的下端口;而当作用于传动杆64的冲力变小时,在反弹弹簧62的作用下,止水件7随安装板61上移,落水管1下端口打开而向排水管2排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水槽出水口3的出水通过落水管1的落水口11通入落水管1中,并且依次通过第一过滤件4和第二过滤件5中,其中,水流通过第一过滤件4时,水流中的大颗粒的滤渣被过滤拦截,经第一过滤件4过滤后的水流通入第二过滤件5中,水流中的小颗粒的滤渣被过滤拦截,同时水流作用于传动杆64上,当水流作用于传动杆64的冲力慢慢增大而超过反弹弹簧62对安装板61的弹性支撑力时,止水件7随安装板61慢慢下移,直至封堵落水管1的下端口。当水流速度减小时,作用于传动杆64的冲力慢慢减少而小于反弹弹簧62对安装板61的弹性支撑力,此时止水件7随安装板61慢慢上移,落水管1的下端口打开,落水管1中的水排入排水管2中,从而实现通畅排水。本实用新型中一般情况下,水流的冲击力不用持续保持使安装板61下移状态,但发生意外状态(水管爆裂、水龙头损坏而无法关闭)而使作用于转动杆64的水压超过反弹弹簧62的弹性支撑力时,可通过手动提拔转动杆64的方式使得止水件7脱离落水管1的下端口,实现正常排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