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2642发布日期:2020-08-14 18:24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坐便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并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坐便器,人们希望坐便器能够具有强大的洁净能力。但是,现有坐便器在使用过程中,在对冲洗池进行冲洗的过程中,洁净效果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坐便器,以改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坐便器,包括冲水池、座圈、水箱、排污管和喷射水道。其中,冲水池底部设有排污口。座圈设置于开口处,并环绕冲水池的开口设置,座圈内设有导流腔,座圈设有连通导流腔的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第一冲洗孔朝向排污口设置,第二冲洗孔的开口方向沿冲水池顶部的周向设置。水箱与导流腔连通,水箱、导流腔和第一冲洗孔形成第一冲洗水路,第一冲洗水路的水经由第一冲洗孔流出后,沿冲水池的内壁向下而流向排污口。水箱、导流腔和第二冲洗孔形成第二冲洗水路,第二冲洗水路的水经由第二冲洗孔流出后,沿冲水池的内壁的周向冲刷并流向排污口。排污管设有存水弯,存水弯与排污口连通;存水弯设有喷射口。喷射水道连通水箱和喷射口,水箱的水经由喷射水道、喷射口流向排污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冲水池的内壁包括位于座圈和排污口之间的洗净面,座圈靠近洗净面的一侧设有凸起部,凸起部设置于座圈远离排污口的一端;第二冲洗孔设置于凸起部靠近排污口的端部,以允许第二冲洗水路的水沿洗净面的周向流向排污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冲水池的内壁还包括设置于座圈与洗净面之间的台阶面,台阶面环绕冲水池的周向设置,台阶面相对洗净面凸出并与座圈间隔,以允许第二冲洗水路的水由台阶面导向后,沿洗净面的周向冲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台阶面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远离排污口,第二端靠近排污口,第一端与座圈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端与座圈之间的距离,水流经由第一端导向第二端,以而流向排污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台阶面还包括内侧和外侧,内侧靠近排污口,外侧远离排污口,内侧与座圈之间的距离大于外侧与座圈之间的距离,水流经由第一端导向第二端流动的同时,由外侧导向内侧,以沿洗净面冲刷并流向排污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冲水池的内壁还设有与第一冲洗孔相对的引流区,引流区相对洗净面凹陷,第一冲洗水路的水经由引流区、洗净面流向排污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座圈还设有第三冲洗孔,第三冲洗孔连通导流腔,并朝向台阶面设置;水箱、导流腔和第三冲洗孔形成第三冲洗水路,第三冲洗水路的水一部分经由洗净面流向排污口,另一部分经由台阶面流向排污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冲洗孔设于座圈远离排污口的位置,第三冲洗孔设于凸起部朝向台阶面的一侧,且第三冲洗孔设于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起部为两个,两个凸起部设于第一冲洗孔的相对两侧;每个凸起部均设有第二冲洗孔和第三冲洗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水弯包括连接端和爬升端,连接端与排污口连通,连接端与爬升端连接的连接处为存水弯的最低处,喷射口设于存水弯的最低处靠近爬升端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坐便器中,通过第一冲洗水路和第二冲洗水路从不同方向对冲水池进行冲洗,能实现对冲水池较全面的清洗,以达到较好的冲洗效果。同时,通过设置水箱、喷射水道和喷射口相连接,能够加快污物和冲洗后的水经由排污管排出的速度,提高坐便器的冲洗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坐便器的局部剖切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区域ii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坐便器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坐便器沿iv-iv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坐便器的局部剖面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组件。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大致”是指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仅为表面接触,或者通过中间媒介的表面接触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坐便器100,其包括冲水池110、座圈130、水箱150、排污管170和喷射水道190,座圈130和排污管170与冲水池110连接,水箱150与座圈130连接,喷射水道190连接于水箱150和排污管170之间。

具体地,请参阅图2,冲水池110为顶部设有开口111和底部设有排污口113的容腔结构(也即,通俗上理解的“便盆”)。冲水池110为漏斗式便池,也即,开口111的口径大于排污口113的口径。进一步地,开口111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同样地,排污口113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排污口113用于连通排污管170,以便于将污物从排污管170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冲水池110的内壁包括洗净面115,从开口111处进入冲水池110的水会沿洗净面115的向排污口113流动。需要说明的是,为叙述方便以漏斗式冲水池为例进行说明,洗净面115为环绕开口111和排污口113形成的大致漏斗状面,其大概地具有周向和径向。由于水在洗净面115的流动趋势总体为由开口111流向排污口113,则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义水沿洗净面115的周向流动为水大致沿开口111的周向环绕再流向排污口113。水沿洗净面115的径向流动大致为水沿开口111沿着洗净面115向下流向排污口113的方向。

进一步地,冲水池110的内壁还包括台阶面120,台阶面120环绕冲水池110的周向。其中,台阶面120设置于开口111与排污口113之间,并相对洗净面115凸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台阶面120由洗净面115朝向排污口113的方向凸出形成环形凸起。因此,水在台阶面120径向流动时能实现水沿洗净面115的周向流动,也即,水在台阶面120流动时沿开口111的周向环绕再流向排污口113。

具体地,请参阅图3,台阶面120包括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3,第一端121远离排污口113,第二端123靠近排污口113。当安装坐便器100时,坐便器100靠近地面(或其他安装平面)的一侧为安装面101,第一端121与安装面101的距离大于第二端123与安装面101的距离。如图3所示,a1大于a2,a1为第一端121与安装面101的距离,a2为第二端123与安装面101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台阶面120大致为环形凸起,此处的第一端121为环形凸起中距离排污口113最远的一端,第二端123为环形凸起中距离排污口113最近的一端,台阶面120整体形成由第一端121朝向第二端123倾斜趋势。因此,落在台阶面120的水会由第一端121向第二端123流动,也即,台阶面120能够对水起到导向作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台阶面120还包括内侧125和外侧127,内侧125靠近排污口113,外侧127远离排污口113。其中,内侧125相对安装面101的距离小于外侧127相对安装面101的距离。如图4所示,b1小于b2,b1为内侧125与安装面101的距离,b2为外侧127与安装面101的距离。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台阶面120相对洗净面115凸出,上述的内侧125也为台阶面120相对远离洗净面115的一侧,外侧127为台阶面120与洗净面115相连接的一侧。因此,落在台阶面120的水还可以由外侧127向内侧125流动,进而经由洗净面115再落入排污口113,起到对洗净面115的清洗效果。正是由于台阶面120的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3之间的结构,以及内侧125和外侧127之间的结构,使得水沿台阶面120第一端121向第二端123流动的同时能够沿洗净面115的周向流动,进而沿洗净面115的周向进行冲刷。

请再次参阅图2,座圈130设置于冲水池110的开口111处,并环绕于开口111设置。其中,座圈130与开口111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例如,座圈130的形状与开口111的形状大致相同,座圈130的尺寸与开口111的尺寸相同或略大于开口111的尺寸。

座圈130内设置有导流腔131,可选地,导流腔131的形状与座圈130的形状相同,导流腔131沿座圈130的周向贯穿座圈130的内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座圈130设有连通导流腔131的第一冲洗孔133和第二冲洗孔135,第一冲洗孔133朝向排污口113设置,第二冲洗孔135的开口111方向沿冲水池110顶部的周向设置。其中,第一冲洗孔133和第二冲洗孔135的孔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设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流腔131内的水可以通过第一冲洗孔133和第二冲洗孔135流向洗净面115,以对洗净面115进行冲洗。

具体地,第一冲洗孔133设于座圈130远离排污口113的一端,也即,第一冲洗孔133相对排污口113在洗净面115上的距离较远。其中,经由第一冲洗孔133流入洗净面115的水,能够沿洗净面115径直向下流动,并在洗净面115上经由较长距离而达到排污口113,进而增加由第一冲洗孔133流出的水对洗净面115的冲洗面积,以提高对洗净面115的冲洗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冲水池110的内壁还设有与第一冲洗孔113相对的引流区140,引流区140相对洗净面115凹陷。因此,第一冲洗孔133流出的水会经由引流区140再流向洗净面115。可选地,引流区140凹陷地设置于台阶面120与第一冲洗孔133相对的一端,并打断台阶面120的环状延续,以便对经由第一冲洗孔133流出的水进行引流,进而避免第一冲洗孔133流出的水经由台阶面120的导向进行流动。例如,台阶面120与第一冲洗孔133相对的位置设有缺口,引流区140与该缺口相连通,第一冲洗孔133流出的水经由该缺口进入引流区140。通过设置引流区140将第一冲洗孔133流出的水引流向洗净面115,进而冲刷洗净面115的冲击力较大,以提高第一冲洗孔133流出的水对洗净面115的冲洗效果。同时,通过设置引流区140也可以调整水流冲出的角度并避免因为第一冲洗孔133流出的水的速度过快而溅出,进而提高坐便器100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洗净面115设置于座圈130和排污口113之间,座圈130靠近洗净面115的一侧设有凸起部137,凸起部137设置于座圈130远离排污口113的一端。第二冲洗孔135设置于凸起部137靠近排污口113的端部,以允许第二冲洗水路的水沿洗净面115的周向流向排污口113。座圈130大致为环形,凸起部137为大致为与环形相适配的弧形结构,凸起部137的端部为弧形结构的一端,使经由第二冲洗孔135流出的水的方向可以沿座圈130的周向流动。

进一步地,台阶面120设置于座圈130和洗净面115之间,同时,座圈130所在的平面与安装面101所在的平面大致平行。因此,第一端121与座圈13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端123与座圈130之间的距离,内侧125与座圈130的之间的距离大于外侧127与座圈130之间的距离。进而,经由第二冲洗孔135流出的水朝向座圈130的周向流出时,可以经由台阶面120的导向对洗净面115的周向进行冲刷,可以对洗净面115进行较全面的冲刷。

可选地,凸起部137与第一冲洗孔133间隔设置,凸起部137远离排污口113的端部可以对第一冲洗孔133流出的水进行引流。例如,如图4所示,凸起部137可以为两个,两个凸起部137设于第一冲洗孔133的相对两侧。进而,经由第一冲洗孔133流出的水向会被两个凸起部137的端部进行限制,进而沿朝向引流区140的方向进行流动,以实现对洗净面115的冲洗。

请再次参阅图3,水箱150设置于冲水池110的一侧,并靠近排污口113设置。水箱150与导流腔131连通,水箱150、导流腔131和第一冲洗孔133形成第一冲洗水路161,第一冲洗水路161的水经第一冲洗孔133流出后,沿冲水池110的内壁向下而流向排污口113。水箱150、导流腔131和第二冲洗孔135形成第二冲洗水路163,第二冲洗水路163的水经由第二冲洗孔135流出后,沿冲水池110的内壁的周向冲刷并流向排污口11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第一冲洗水路161对冲水池110进行冲洗,同时通过第二冲洗水路163沿冲水池110的周向对冲水池110进行冲洗,因此,第一冲洗水路161和第二冲洗水路163沿不同的方向对冲水池110进行冲洗,进而提高对洗净面115的洁净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座圈130与台阶面120相对间隔设置,可选地,导流腔131的水通过第二冲洗孔135流出后,再经由台阶面120对洗净面115的周向进行冲洗。具体地,第一端121与座圈13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端123与座圈130之间的距离,内侧125与座圈130之间的距离大于外侧127与座圈130之间的距离。进而,第二冲洗水路163的水由台阶面120导向后流向排污口113,具体地,第二冲洗水路163的水能够沿第一端121向第二端123流动,同时沿外侧127向内侧125流动,从而达到对洗净面115较好的冲洗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2,座圈130还设有第三冲洗孔139,第三冲洗孔139连通导流腔131,并朝向台阶面120设置。进一步地,水箱150、导流腔131和第三冲洗孔139形成第三冲洗水路165,第三冲洗水路165的水一部分经由洗净面115流向排污口113,另一部分经由台阶面120流向排污口113。也即,第三冲洗孔139作为辅助冲洗孔,用于增强对洗净面115的冲洗效果,进而实现对洗净面115更好的冲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冲洗孔139可以设于凸起部137朝向台阶面120的一侧,并设于第一冲洗孔133和第二冲洗孔135之间。也即,凸起部137同时设有第二冲洗孔135和第三冲洗孔139。

请参阅图5,排污管170与排污口113相连通,排污管170与排污口113连通处的形状和大小与排污口113相匹配,排污管170用于将从冲水池110的排污口113排入的污物排出坐便器100。图5中,以虚线示意排污口113的位置,并不形成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排污管170设有存水弯171,存水弯171与排污口113连通,存水弯171的设有喷射口1715。排污管170通过设置存水弯171以及喷射口1715形成虹吸管道,进而提高坐便器100将污物排出的能力。

进一步地,喷射口1715设于存水弯171的底部,存水弯171的底部为存水弯171中靠近安装面101的部分。也即,喷射口1715设于存水弯171中靠近安装面101的部分。可选地,喷射口1715可以设于存水弯171的最低处,也可以设于存水弯171邻近最低处的部分。排污管170通过设置存水弯171以及喷射口1715形成虹吸管道,进而提高虹吸式坐便器100将污物排出的能力。同时,设于存水弯171底部的喷射口1715被隐藏,可以提高虹吸式坐便器100的美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水弯171包括连接端1711和爬升端1713,连接端1711与排污口113连通,连接端1711与爬升端1713连接的连接处为存水弯171的最低处,喷射口1715设于存水弯171的最低处靠近爬升端1713的一侧。可选地,连接段1711形成存水弯171的下降坡段,爬升段1713形成存水弯171的上升坡段,喷射口1715设置于爬升段1713靠近连接段1711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以虚线示意连接端1711和爬升端1713之间的分隔,在实际应用中,连接端1711和爬升端1713并不具有明显分界,在此仅为叙述描述所做的区分。

请再次参阅图3,喷射水道190的两端分别连通水箱150和喷射口1715,水箱150的水经由喷射水道190、喷射口1715流向排污管170。其中,由于喷射口1715设于存水弯171的最低处靠近爬升端1713的一侧,自喷射口1715喷出的水可以将存水弯171的管壁底部残留的污物一起冲出,经由爬升端1713自排污管170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存水弯171内一般会预先存储有部分水以用于防臭,若喷射口1715开设于排污口113位置,水经由喷射口1715进入存水弯171的过程受到的阻力会较大,同时水的喷射冲力也会减小,排出污物的速度较差。而将喷射口1715设于存水弯171的最低处,水经由喷射口1715进入存水弯171时受到的阻力相对较小,因而经由喷射口1715的水的喷射冲力较大,从而能够加快坐便器100发生虹吸作用的过程(即缩短了从喷射口1715喷水出来后产生虹吸作用之间的发生时间),进而提高将污物排出的速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射口1715位于靠近爬升端1713的一侧并朝向排污管170的排水方向,其能够起到抽吸作用,通过在存水弯171的底部朝向爬升端1713喷射的水的喷射冲力,可以将排污口113处的污物抽吸至排污管170排出,能够加快坐便器100发生虹吸作用的过程(即缩短了从喷射口1715喷水出来后产生虹吸作用之间的发生时间),进而提高将污物排出的速度。同时,喷射口1715设于存水弯171的最低处靠近爬升端1713的一侧,水自喷射口1715喷出的过程也不会溅出,更不会冲击到污物影响用户的观感,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坐便器100中,通过第一冲洗水路161和第二冲洗水路163从不同方向对冲水池110进行冲洗,能实现对冲水池110较全面的清洗,以达到较好的冲洗效果。同时,通过设置水箱150、喷射水道190和喷射口1715相连接,能够加快污物和冲洗后的水经由排污管170排出的速度,提高坐便器100的冲洗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