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3168发布日期:2020-05-19 20:29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水井,具体来说,是一种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属于地下水降水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降水井施工技术中,通常的流程是成孔、下井管、填砾、止水、洗井、成井、抽水或回灌。一般井壁止水措施是回填一定厚度的优质黏土球,在要求较高的情况下也可实施井壁注浆。

目前的井壁止水措施中,粘土球质量较难以控制,若含砂量较大,极易导致止水封堵失败;直接在井壁周围土体注浆,由于无法控制注浆液在土体中的流动,注浆效果不易保证,且无法检验。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密封袋式注浆止水结构,如公布日2019年12月31日,公布号为cn209873806u的中国专利文献等。但注浆管需伸入密封袋,密封袋密封绑扎时,注浆管与井壁之间易出现间隙,导致浆液从间隙流出,无法达到指定的注浆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通过井管密封充气实现抽水。为实现井壁定点止水封堵,在井管指定深度处开孔,并绑扎具有一定伸缩性的密封袋,注浆管在井管内部通过开孔实现密封袋注浆。注浆管与开孔通过单向阀连接。为加强井壁止水封堵效果,可采用多节密封袋,在井管不同深度处进行密封袋注浆。采用多节密封袋时,注浆管与开孔连接采用三通单向阀。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至少一密封袋4上下两端固定在井管1上;井管内自上端口伸入至少一路注浆管3,注浆管3通过其上设置的旁通阀横向穿过井管1上预留的壁孔,与所述密封袋4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井管中部设置出水管2,出水管2上端延伸至井管之外,用作向井管内充气排水的排水通道。

优选的,所述井管采用金属管或者塑料管,各段之间通过螺纹或卡扣的机械连接或胶粘、热熔、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采用金属管或者塑料管;注浆管采用镀锌管或者塑料管。

优选的,所述密封袋采用不透水或弱透水高强抗拉材料,形状为具有一定长度的两端开口的圆柱形,套于井管外侧,在上下两端采用金属抱箍固定于井管上;固定时,密封袋与井管之间设橡胶垫。

优选的,还包括预制开孔连接管8,所述预制开孔连接管8内径略大于井管外径,与井管采用螺纹或粘胶连接,其侧壁设有至少一开孔,开孔部位与井管上预留的所述壁孔位置对应,所述旁通阀同时穿过所述开孔和所述壁孔。

优选的,所述密封袋4在井管上间隔设有两个或多个,与最下部密封袋对应的旁通阀为弯头单向阀7,其余为三通单向阀6。

优选的,所述注浆管3具有两条或多条支路,上端通过注浆总管与注浆泵9连通,注浆泵9具有压力检测与控制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开孔连接管8采用长度不小于100mm、内径略大于井管外径、壁厚至少5mm的预制开孔短管;开孔数量大于1个,开孔与单向阀采用螺纹或胶粘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施工质量可靠:注浆管置于井管内部,质量可靠,有效避免了注浆管布置于井管外侧,一同绑扎时密封袋与井管、注浆管绑扎间隙所产生的质量问题。

2)井壁止水可靠:与传统井壁止水工艺对比,本方案通过密封袋注浆后膨胀挤压井壁和周围土体,通过较高的注浆压力,确保井壁止水可靠性。

3)井管在开孔处采用预先开孔的单独预制开孔连接管,可方便批量安装和拆卸,结合三通单向阀与90°弯头单向阀的应用,设计巧妙,结构和密封的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的透视图。

图中,1.井管,2.出水管,3.注浆管,4.密封袋,5.金属抱箍,6.三通单向阀,7.90度弯头单向阀,8.预制开孔连接管,9.注浆泵,10.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一种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至少一密封袋4上下两端固定在井管1上;井管内自上端口伸入至少一路注浆管3,注浆管3通过其上设置的旁通阀横向穿过井管1上预留的壁孔,与所述密封袋4内部连通。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井管中部设置出水管2,出水管2上端延伸至井管之外,用作向井管内充气排水的排水通道。附图中,出水管2上端为省略画法,实际需要延伸出井管之外。

在此实施例中,所述井管采用金属管或者塑料管,各段之间通过螺纹或卡扣的机械连接或胶粘、热熔、焊接连接。所述出水管采用金属管或者塑料管;注浆管采用镀锌管或者塑料管。

在此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袋采用不透水或弱透水高强抗拉材料,形状为具有一定长度的两端开口的圆柱形,套于井管外侧,在上下两端采用金属抱箍固定于井管上;固定时,密封袋与井管之间设橡胶垫。如图1所示。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还包括预制开孔连接管8,所述预制开孔连接管8内径略大于井管外径,与井管采用螺纹或粘胶连接,其侧壁设有至少一开孔,开孔部位与井管上预留的所述壁孔位置对应,所述旁通阀同时穿过所述开孔和所述壁孔。

在此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袋4在井管上间隔设有两个或多个(附图1中展示了两个),与最下部密封袋对应的旁通阀为弯头单向阀7,其余为三通单向阀6。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注浆管3具有两条或多条支路,上端通过注浆总管与注浆泵9连通,注浆泵9具有压力检测与控制功能。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预制开孔连接管8采用长度不小于100mm、内径略大于井管外径、壁厚至少5mm的预制开孔短管;开孔数量大于1个,开孔与单向阀采用螺纹或胶粘固定连接。

下面举例具体说明:

降水井钻孔直径120mm~180mm,井管1采用直径60mm~100mm的pvc管,通过接头胶粘连接。注浆管3采用直径20mm~40mm镀锌管,通过螺纹连接。预制开孔连接管8采用长度100mm~150mm、内径60mm~100mm的pvc管,在两侧中心位置预制两个小孔,孔径与单向阀6和7直径相同,三通单向阀6和90度弯头单向阀7套入小孔,并采用胶粘方式密封固定。单向阀6和7依次连接注浆管3和井管1,其中注浆管3应预先伸入井管1,如附图1所示。密封袋4采用直径200mm~300mm涤纶/丙纶织物,每节密封袋裁剪长度2m~3m,套入井管1至预制开孔连接管8位置,两端利用金属抱箍5通过螺丝紧固。井管1安装完成后,出水管2采用直径20mm~30mm的pvc管,插入井管1内。注浆管3与注浆泵9连接。注浆结构全部安装完成后,在钻孔与井壁之间填入粘土。开启注浆泵,注浆压力达到指定压力停止注浆,并将最上部的注浆管反拧取下,便于重复注浆使用。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发明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密封袋(4)上下两端固定在井管(1)上;

井管内自上端口伸入至少一路注浆管(3),注浆管(3)通过其上设置的旁通阀横向穿过井管(1)上预留的壁孔,与所述密封袋(4)内部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管中部设置出水管(2),出水管(2)上端延伸至井管之外,用作向井管内充气排水的排水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管采用金属管或者塑料管,各段之间通过螺纹或卡扣的机械连接或胶粘、热熔、焊接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管采用塑料管,各段间通过接头胶粘或热熔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采用金属管或者塑料管;注浆管采用镀锌管或者塑料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袋采用不透水或弱透水高强抗拉材料,形状为具有一定长度的两端开口的圆柱形,套于井管外侧,在上下两端采用金属抱箍固定于井管上;固定时,密封袋与井管之间设橡胶垫。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制开孔连接管(8),所述预制开孔连接管(8)内径略大于井管外径,与井管采用螺纹或粘胶连接,其侧壁设有至少一开孔,开孔部位与井管上预留的所述壁孔位置对应,所述旁通阀同时穿过所述开孔和所述壁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袋(4)在井管上间隔设有两个或多个,与最下部密封袋对应的旁通阀为弯头单向阀(7),其余为三通单向阀(6)。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3)具有两条或多条支路,上端通过注浆总管与注浆泵(9)连通,注浆泵(9)具有压力检测与控制功能。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开孔连接管(8)采用长度不小于100mm、内径略大于井管外径、壁厚至少5mm的预制开孔短管;开孔数量大于1个,开孔与单向阀采用螺纹或胶粘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浆密封袋式降水井井壁止水结构,至少一密封袋上下两端固定在井管上;井管内自上端口伸入至少一路注浆管,注浆管通过其上设置的旁通阀横向穿过井管上预留的壁孔,与所述密封袋内部连通。本发明施工质量可靠:注浆管置于井管内部,质量可靠,有效避免了注浆管布置于井管外侧,一同绑扎时密封袋与井管、注浆管绑扎间隙所产生的质量问题。井壁止水可靠:与传统井壁止水工艺对比,本方案通过密封袋注浆后膨胀挤压井壁和周围土体,通过较高的注浆压力,确保井壁止水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国荣;杨石飞;梁振宁;陈海洋;路家峰;罗志华;姜宇;张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21
技术公布日:2020.05.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