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电缆井卡扣式防盗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57663发布日期:2020-05-15 17:35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配网电缆井卡扣式防盗井盖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缆井盖技术领域,是一种配网电缆井卡扣式防盗井盖。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缆井用井盖在日常使用时,由于井盖的材质大多采用塑胶材质,使得井盖常常损坏,且现有的电缆井用井盖没有设置能够将井盖进行固定的机构,从而经常出现井盖脱落的情况出现,进而不能够很好的对电缆线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网电缆井卡扣式防盗井盖,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电缆井盖存在的井盖脱落无法保护电缆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配网电缆井卡扣式防盗井盖,包括顶盖、底座和锁紧机构,底座与顶盖相匹配,底座内侧与顶盖外侧铰接在一起,顶盖通过锁紧机构与底座扣紧,锁紧机构包括拨动板、连杆、导杆、挡块、锁柱、锁钩和第一弹簧,底座下部内侧设有内环台,内环台左部外侧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内设有锁柱,锁柱下端与锁钩上端固定安装在一起,锁柱上端与顶盖下侧对应位置固定安装在一起;对应第一安装槽左方位置的底座左部上侧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右侧上部设有拨动板,拨动板下侧中部固定安装有连杆,对应第二安装槽下端右侧位置的底座内侧设有与第一安装槽连通的安装孔,安装孔内设有右端位于第一安装槽内的导杆,导杆左端与连杆下端右侧固定安装在一起,对应锁钩上方位置的导杆右端固定安装有挡块,安装孔左端设有弹簧限位内环台,对应弹簧内环台右侧与挡块左侧之间位置的导杆外侧套装有第一弹簧,对应弹簧限位内环台右部位置的安装孔内设有挡块限位内环台,挡块限位内环台内径大于弹簧限位内环台。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还可包括压盖,对应拨动板上侧位置的安装槽上端设有矩形槽,矩形槽内设有与底座对应位置铰接在一起的压盖。

上述顶盖与底座可通过铰接杆铰接在一起。

上述还可包括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前侧固定机构和后侧固定机构,对应铰接杆前侧位置的内环台内侧设有前侧固定机构,前侧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筒、固定杆、挡筒和第二弹簧,对应铰接杆前侧位置的内环台内侧固定安装有开口向上的固定筒,固定筒上端内侧设有固定筒内环台,固定筒内环台前部内侧和后部内侧分别设有上下贯通的卡槽;固定筒下端上侧中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杆,固定杆下端外侧设有挡筒限位外环台,挡筒限位外环台外侧设有上端位于固定杆外侧的第二弹簧,对应第二弹簧上端位置的固定杆上端套装有挡筒,挡筒下端左侧与下端右侧分别设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固定块;后侧固定机构与前侧固定机构结构相同,后侧固定机构位于铰接杆后侧位置的内环台内侧。

上述还可包括加强筋和稳固柱,顶盖下侧设有圆台,圆台下侧中部设有圆槽,圆槽中部设有上端与顶盖下侧固定安装在一起的稳固柱,圆槽内侧与稳固柱外侧之间沿圆周分布有加强筋。

上述还可包括提手,对应锁紧机构右方位置的顶盖左部上侧设有矩形槽,矩形槽内设有与顶盖对应位置铰接在一起的提手。

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设置锁紧机构,将顶盖和底座扣紧,能够有效避免井盖脱落导致电缆被破坏,通过设置固定机构,能够保证维修时顶盖打开后不会自动回落,具有安全、省力、简便、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在a处的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使用时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在b处的主视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固定筒的俯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发明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顶盖,2为底座,3为拨动板,4为连杆,5为导杆,6为挡块,7为锁柱,8为内环台,9为第一安装槽,10为第二安装槽,11为第一弹簧,12为第一弹簧限位内环台,13为挡块限位内环台,14为锁钩,15为压盖,16为矩形槽,17为固定筒,18为固定杆,19为挡筒限位外环台,20为挡筒,21为第二弹簧,22为固定筒内环台,23为卡槽,24为固定块,25为加强筋,26为稳固柱,27为圆台,28为圆槽,29为提手,30为提手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配网电缆井卡扣式防盗井盖包括顶盖1、底座2和锁紧机构,底座2与顶盖1相匹配,底座2内侧与顶盖1外侧铰接在一起,顶盖1通过锁紧机构与底座2扣紧,锁紧机构包括拨动板3、连杆4、导杆5、挡块6、锁柱7、锁钩14和第一弹簧11,底座2下部内侧设有内环台8,内环台8左部外侧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安装槽9,第一安装槽9内设有锁柱7,锁柱7下端与锁钩14上端固定安装在一起,锁柱7上端与顶盖1下侧对应位置固定安装在一起;对应第一安装槽9左方位置的底座2左部上侧设有第二安装槽10,第二安装槽10右侧上部设有拨动板3,拨动板3下侧中部固定安装有连杆4,对应第二安装槽10下端右侧位置的底座2内侧设有与第一安装槽9连通的安装孔,安装孔内设有右端位于第一安装槽9内的导杆5,导杆5左端与连杆4下端右侧固定安装在一起,对应锁钩14上方位置的导杆5右端固定安装有挡块6,安装孔左端设有第一弹簧限位内环台12,对应第一弹簧限位内环台12右侧与挡块6左侧之间位置的导杆5外侧套装有第一弹簧11,对应第一弹簧限位内环台12右部位置的安装孔内设有挡块限位内环台13,挡块限位内环台13内径大于第一弹簧限位内环台12。根据需求,顶盖1和底座2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例如铁制材料。在需要下井维修电缆时,首先,手动把拨动板3向左拉,拨动板3将带动连杆4、导杆5和挡块6一起向左运动,第一弹簧11将与第一弹簧限位内环台12右侧相抵且呈压缩状态,直至挡块6位于锁钩14的左方,接着打开顶盖1,然后再松开拨动板3,在第一弹簧11的作用力下,将推动挡块6带动导杆5、连杆4、拨动板3向右运动,到拨动板3右侧位于第二安装槽10右侧为止;完成维修作业后,将顶盖1向下按压,同时把拨动板3连同连杆4、导杆5和挡块6向左移动,当挡块6位于锁钩14左方时,将顶盖1压下,接着松开拨动板3,挡块6将在第一弹簧11的作用力下向右移动至锁钩14的上方并与锁柱7左侧相抵,此时锁紧机构已经扣紧,可拉动顶盖1检查是否能够拉起,无法拉起表明扣紧到位,若顶盖1只是压下,没有进行锁紧操作,则顶盖1下侧的锁钩14下端将抵在固定块6上侧无法压下,这样的设置也可避免忘记将锁紧机构扣紧的问题。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配网电缆井卡扣式防盗井盖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还包括压盖15,对应第二安装槽10上侧位置的底座上端设有矩形槽16,矩形槽16内设有与底座2对应位置铰接在一起的压盖15。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压盖15,可避免锁紧机构受到雨雪侵蚀。

如附图1、2所示,顶盖1与底座2通过铰接杆铰接在一起。在使用中,通过设置铰接杆使顶盖1与底座2安装更加牢固却可便于顶盖1打开。

如附图1、2所示,还包括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前侧固定机构和后侧固定机构,对应铰接杆前侧位置的内环台8内侧设有前侧固定机构,前侧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筒17、固定杆18、挡筒20和第二弹簧21,对应铰接杆前侧位置的内环台8内侧固定安装有开口向上的固定筒17,固定筒17上端内侧设有固定筒内环台22,固定筒内环台22前部内侧和后部内侧分别设有上下贯通的卡槽23;固定筒17下端上侧中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杆18,固定杆18下端外侧设有挡筒限位外环台19,挡筒限位外环台19外侧设有上端位于固定杆18外侧的第二弹簧21,对应第二弹簧21上端位置的固定杆18上端套装有挡筒20,挡筒20下端左侧与下端右侧分别设有与卡槽23相匹配的固定块24;后侧固定机构与前侧固定机构结构相同,后侧固定机构位于铰接杆后侧位置的内环台8内侧。在使用时,通过设置固定机构可避免顶盖1打开后容易回落的问题;挡筒20安装时,先将挡筒下端的固定块24对准固定筒内环台22上的卡槽23,然后向下移动,当固定块24上端位于固定筒内环台22下侧时转动固定块24,固定块24下侧与第二弹簧21上侧相抵,这样当顶盖打开时,在第二弹簧21的作用力下固定块24上侧将会与固定筒内环台22下侧相抵,可保证挡筒20不会被顶出去;顶盖1闭合时,第二弹簧21处于压缩状态,顶盖1打开时,挡筒20下部的第二弹簧21的回复力将推动挡筒20向上运动,直到挡筒20下端的固定块24与固定筒内环台22下侧接触,即停止运动,挡筒20右侧与顶盖1下侧右端相邻,当顶盖1受到其他较小的外力回落时,挡筒20右侧将会与顶盖1右端下侧相抵,挡住回落的顶盖1,当需要闭合时,用力将顶盖1向下压,可使挡筒20下端压缩弹簧向下运动,然后继续将顶盖1压下,最后再通过锁紧机构进行锁紧,挡筒限位外环台19限制挡筒20的最下端位置,避免第二弹簧21失效。

如附图1、2所示,还包括加强筋25和稳固柱26,顶盖1下侧设有圆台27,圆台27下侧中部设有圆槽28,圆槽28中部设有上端与顶盖1下侧固定安装在一起的稳固柱26,圆槽28内侧与稳固柱26外侧之间沿圆周分布有加强筋25。通过设置加强筋25,可有效增强顶盖1的承载力,避免车辆压坏。

如附图1、2所示,还包括提手29,对应锁紧机构右方位置的顶盖1左部上侧设有提手槽30,提手槽30内设有与顶盖1对应位置铰接在一起的提手29。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提手29,可便于拉动顶盖1。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